剮

剮 拼音:guǎ 注音:ㄍㄨㄚˇ簡體部首:刂部外筆畫:7 總筆畫:9 五筆86&98:KMWJ 倉頡:RBLN 鄭碼:JLOK 筆順編號:251253422 四角號碼:6220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250

基本信息

基本字義

◎被尖銳的東西劃破:~破。手上~了一個口子。

漢字:剮漢字:剮

◎封建時代一種殘酷的死刑,把人的身體割成許多塊:~刑(即“凌遲”)。千刀萬~。

詳細字義

〈動〉

(1)形聲。字從刀,從咼( kuā),咼亦聲。“咼”為“渦”省,意為“盤鏇”。“咼”與“刀”聯合起來表示“刀片緊貼著皮膚以近乎切線的角度切割皮肉”。本義:片肉。說明:“千刀萬剮”是古代最酷之刑,主旨是讓受刑者在痛苦中慢慢死去,儘量延長其痛苦的時間。所以“剮”的刀法像水流盤鏇那樣,刀片圍繞著受刑人的身體周轉,慢慢地一片一片把皮肉割下來,所割的刀數有嚴格規定,劊子手必須嚴格遵照執行,而不能嫌麻煩,不能快刀了事。

(2)同本義。古時分割人體的酷刑。凌遲的俗稱 [dismember]

合擬凌遲,押赴市曹中,釘上木驢,剮一百二十刀處死。——元· 關漢卿《竇娥冤》

(3)又如:剮割(分割肢體)[bone]。如:剮罪(古代的一種割肉離骨的酷刑)

(4)引申為殺 [kill]。如:剮刻(猶殘殺)

(5)被尖銳的東西劃破 [get cut]

我只是讓車剮了一下。——《一件珍貴的襯衫》

方言集匯

◎粵語:waa2

◎潮州話:哥鞍2(趕),guan2 (kúaⁿ)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字部】剮 ·康熙筆畫:0·部外筆畫:0 《唐韻》《集韻》$古瓦切,音寡。《玉篇》剔肉置骨也。《說文》作冎。《廣韻》俗咼字。《正字通》本作冎。

字源演變

甲骨文甲骨文
小篆小篆
楷體楷體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宋體中國大陸宋體
台灣細明體台灣細明體
韓國明朝體韓國明朝體

拼音是gua的漢字

拼音是gua的漢字共有36個,如下:

|||||||||詿||||||||||||||||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