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頭

剪頭,猶剪髮,出自唐蔣防《霍小玉傳》。

基本信息

詳細解釋


jiǎn
一種鉸東西的用具:剪刀。
像剪子的東西:火剪、夾剪剪床。
用剪子鉸:剪斷。剪開、剪影、剪報、剪紙、剪裁。
除掉:剪除、剪滅。
筆畫數:11。
部首:刀。
筆順編號:43125112253

(頭)
tóu
人身體的最上部分或動物身體的最前的部分:頭骨、頭腦、頭臉(a.頭和臉;b.指面貌;c.指面子,體面)。頭角(ji僶)(喻青年的氣概或才華)。
指頭髮或所留頭髮的樣式:留頭、剃頭。
物體的頂端:山頭、筆頭、兩頭尖。
指事情的起點或端緒:從頭兒說起、頭緒。
物體的殘餘部分:布頭兒。
以前,在前面的:頭三天。
次序在前,第一:頭等、頭生。
首領:頭子、頭目。
方面:他們是一頭的。
臨,接近:頭睡覺先洗臉。
量詞,多指牲畜:一頭牛。
表示約計、不定數量的詞:三頭五百。
尾腳

(頭)
tou
名詞後綴(a.接於名詞詞根,如“木頭”。b.接於動詞詞根,如“念頭”。c.接於形容詞詞根,如“甜頭兒”)。
方位詞後綴(如“上頭”。“裡頭”。“後頭”。)尾腳
筆畫數:5。
部首:大。
筆順編號:44134

理髮歷史

常見的是修剪頭髮,簡稱剪髮,令人外觀清潔整齊,有美化外型、美容之功用。理髮可以是家庭生活活動,家屬及朋友互相幫助。不過理髮也可視為七十二行之一種專業,是髮廊、理髮店的理髮師之職業。理髮通常指基本的頭髮護理,而頭髮的美化則稱為美發。但除了剪髮,“理髮全套”可能包括洗頭、吹頭髮、染髮、恤發、定型、美甲按摩等。
我國很久以前是沒有“理髮”一詞的,認為“頭髮”受之於父母,不能隨便剃除。故當時男女都留長髮,只是盤發的方式不同。到了漢代,就有以理髮為職業的工匠。南北朝時代,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削髮剃面,那時的理髮業已經很發達,出現了專職的理髮師。“理髮”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里說明:“櫛,理髮器也。”宋朝理髮業已比較發達,有了專門製造理髮工具的作坊。那時,對剃髮有個特殊的稱呼叫“待詔”。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在元明兩朝,人們理髮更為普遍。到了清朝,滿族貴族為了達到長久統治的需要,強制下令男子一律剃頭梳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人們無奈去剃掉前額頂上的頭髮,理髮業空前發展起來。當時,到處都有理髮挑子,理髮工手執鐵夾(音叉)沿街叫賣,給人理髮。由於各朝代對頭髮的清潔衛生處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稱呼,明代叫“篦頭”,清代叫“剃頭”,還有叫“剪頭”、“推頭”等。我國創建的第一個理髮店,是清順治年間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以後,許多在日本的中國理髮師紛紛回國開設理髮店。我們現在所稱的理髮師、美容師,古時候稱作待詔、剃工、鑷工,俗呼為理髮匠、剃頭匠、整容匠等。理髮與美容從遠古就已產生了,傳說伏羲時就已開始椎髻,不再散發。在髮式上漢族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髮、斷髮、或編髮,直到清兵入關以前。古人挽發為髻,古時的理髮就是沐發與梳櫛。男女梳櫛,都得用梳子和篦子。《詩經·小雅·采綠》寫女子采綠,想到丈夫要回來了,“予發曲局,薄言歸沫”。意思是說,我的頭髮捲曲蓬鬆,快回家沫櫛洗梳。《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這說明古時貴族有專人為其梳理頭髮。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與及笄之禮,要束髮;對罪犯施髡刑,還有僅去須鬢的刑罰,這都需要專門的“櫛工”。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說南朝梁的貴遊子弟“無不熏衣剃面”。加上平民百姓也要理髮,“櫛工”朝廷有櫛工外,為平民的私家“櫛工”也產生了。最遲到宋代,私家理髮業已形成了規模,宋洪邁《夷堅志乙》卷十二《成都鑷工》:“政和初,成都有鑷工,出行塵間,妻獨居,一髯髻道人來求摘鬚毛,先與錢二百”;宋張端義的《貴耳集》中,也記載秦檜曾喚一鑷工為他櫛發,以五千當二錢嘗給鑷工。宋元的理髮匠被稱為待詔,正如賣茶水的被成為“茶博士”一樣,取其隨時待命而被召喚而已。當時的理髮匠不但有店鋪,而且也有了行會,宋周密的《武林舊事·社會》就記載當時的臨安(杭州)有“淨髮(梳剃)社”,元代據延祐元年(1314)長興州修建東嶽行宮碑,碑陰刻辭中有“淨髮行”的記載。理髮行會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清兵初入關時,曾下“剃髮令”,將漢人束髮為髻改為剃髮留辮。當時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之舉。那時,專門有人挑著一幅剃頭擔子,後來掛鐵搭連的地方,原先是掛刀的地方,不肯剃髮就立即砍頭。辛亥革命後,才把辮子革掉。中國人的頭髮與髮式,也曾經歷過血風腥雨的考驗!
還有一些說法是在二月初二那天剪頭,因為二月二龍抬頭,在這一天剪頭也是一個好的徵兆。

理髮師歷史

作為一個行業,也有自己信奉的祖師。清紀昀在《烏魯木齊雜記》中說:“剃工所奉神曰羅祖,每賽會,剃工皆赴祠前。”舊時記載理髮業行規行語與隱語的《淨髮須知》,今存於《永樂大典》中,可《淨髮須知》淨髮業的祖師是羅祖並稱羅真人,說:“羅真人住江東,七歲學藝通。丙戌年中舉,刀鉺動玄宗。”按此說羅祖應是唐明皇時人,但《淨髮須知》又說羅祖於獻宗時,曾為皇帝“整頓龍顏”,皇帝賜給金玉真珠,不受而歸。但唐朝並無“獻宗”皇帝,傳聞恐有失實之處。民間還傳說,武則天時,她的兒子驢頭太子性格暴虐,誰為他剃頭都伺候不好,他動輒殺人。羅祖雖年幼,但手藝精湛。自動替師傅去為驢頭太子剃頭,挽救了天下的剃頭師傅,因而被尊為祖師。更為有趣的是,舊時的理髮業,還把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拉來當了祖師。傳清代雍正年間,雍正頭上長癩疤,很難剃,不少匠人被殺。一天來了一位道人自動為皇帝剃頭,剃得很好,只是脖子上出現一道紅圈,便被拉出去連砍三次頭,砍完又長了出來。著才知道理髮的道人是仙人呂洞賓,那道紅圈是為皇帝治癩瘡的。雍正這才答應今後不再殺剃頭師傅,並敕封理髮師為“半副鑾駕,小執事”,並贈對聯:“做天下頭等事業,用世間頂上功夫”。呂洞賓還把理髮絕技傳給理髮師傅,因此呂洞賓也就被尊為祖師了。這些傳說有許多虛構的東西,有的傳說還把前面呂洞賓理髮的事,說是清代羅真人所為,這位真人姓羅名隱。這些傳說都被過去的理髮行業傳為行內秘史,特別是對羅祖,每到舊曆七月十三,羅祖誕辰日,理髮業舉行盛會。四十年代,北京舉行盛會時,因與會人多,精忠廟容不下,便改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足見其盛況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