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時代[網語]

剩女時代[網語]

剩女時代,網路名詞,指的是社會上眾多女性超過27歲仍未婚,就進入了剩女時代。“剩女”問題除了是一個社會現象外,甚至已經成為文藝作品的一個分類,比如,“剩女電影”“剩女小說”“剩女歌曲”,這些都是剩女時代的表現。

名詞由來

剩女時代剩女時代
“剩女”,是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也不知道誰規定的,年齡線劃在了27歲。好像一過了27歲生日的零點,公主就立刻變成老姑娘。從年齡看,“剩女”一般出生於1980~1989年,也就是整個80後。她們是很特別的一群人,唯一的一代獨生女,無論在性格、情感、經濟等方面,都是獨立的。現代婚姻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從家族功能中解脫出來,成為社會最小的經濟單元。而所謂剩女往往高收入、高學歷,自己能成為獨立的經濟單元,就對是否要結婚有了更多選擇。而我們的社會對這種選擇顯然還沒有適應。

大齡未婚女性多是高學歷、高收入人群,何來被“剩下”之說,炒作“剩女”,可以轉移幾千萬因為自身條件差而娶不到老婆的“剩男”的怨氣。“剩女”在家,最焦慮往往不是自己,而是父母。上一代人講“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當女性無需“嫁漢”就可以衣食無憂的時候,自然就有了所謂的“剩女時代”。其實所謂“剩女”,根本不是“剩”下來的姑娘。在大家眼中,她們是太挑剔,不將就。

經濟態度

剩女時代剩女時代
與“女人27歲沒嫁出去就會變成‘剩女’”的觀點如影隨形的,是另一個觀點,“沒房的男人娶不到老婆”。2012年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許多年輕男性對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丈母娘不讓自己的女兒嫁給無房男人——持相信態度。

於是,另一種策略誕生了:姑娘一到26歲,就進入了危機年齡;到了28歲,這種心情會變成害怕和擔憂。因此,你們這些男人要做的,就是推遲結婚,把自己的女朋友拖到二十七八,到那個時候,你們的丈母娘就再也不計較你沒有房子了。

洪理達在《剩女時代》中援引了零點研究諮詢集團和鳳凰網於2012年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針對數千位購房者進行的調查,數據顯示,80%的婚房房產證上寫有男性的名字,寫有女性名字的只占30%。“許多在2007年(即媒體開始掀起‘剩女’宣傳運動的時候)及以後結婚的女性,結婚的時候都放棄了自己的財產權利,因為她們害怕被‘剩下’,擔心自己年齡太大嫁不出去。”洪理達的研究表明,儘管居住性房產有賴於女性辛苦賺錢、共同出資,但眾多中國女性為購買一套婚內住房——其父母總是鼓勵這樣的行為——還是將自己的財產劃轉給了丈夫或男朋友,哪怕這些住房往往以男方的名義單獨登記。

正因為居住性房產主要集中在男性客群,女權律師將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對於《婚姻法》的司法解釋視為女性財產權利的嚴重倒退——離婚雙方如果無法對財產分割達成一致意見,則任意一方有權保留登記在己方名下的財產。

經濟獨立的“剩女”開始意識到了這個風險。由於收入不錯,很多單身女性都選擇自己購房。“如果有結婚對象,可能會一起出首付買個大點的房子,房產證上寫兩個人的名字。我又不是傻姑娘,何況還有新《婚姻法》。”經濟獨立對大齡未婚女青年來說十分重要,“不需要為生存發愁,才有資格談戀愛,不然為了麵包就早早地嫁了”。

生活態度

剩女時代剩女時代
洪理達在《剩女時代》中表示,很少有中國女性集體排斥婚姻。根據2005~2008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30%~40%的中國人認為“不幸的婚姻也比單身好”。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女性的平均結婚年齡24.9歲,比2000年的23.4歲只是略有增長。也許,統計數據總是比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要慢上一拍。

唯一因為單身帶來的遺憾,大概就是上海市政府在2012年收緊了對單身居民的購房限制條件,沒有上海戶口的她只有婚後才有資格買房。沒有房產的藍芳只好租房,但她無意改變現狀,“為了房子和安全感去嫁人,這十分可笑”。很多人單身的時候想結婚,結婚以後又覺得單身真好,“人總是在羨慕自己得不到的,而無法享受自己眼前的狀態”。

心態很重要,不能被社會輿論洗腦。如果把自己當成嫁不出去的“剩女”,單身生活肯定快樂不起來。“能把單身生活過好的人,也是能把兩個人的日子過好的人,因為她們都能夠享受當下”。

單身狀態有足夠的時間做自己的事情,看看書,拉拉琴,至少為自己而活。關於未來,關於感情,還是希望能遇到一個彼此能夠聊得來的人,不需要多有錢,不需要多帥,就想要三觀端正,興趣相投,能相互理解,彼此扶持。如果能遇到,還是會考慮結婚的。”

建議

在《剩女時代》的最後,洪理達為中國女性提了兩條建議:

第一,如果你決定結婚買房,確保在房產證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千萬別主動放棄你一生中最貴重的財產的所有權。

第二,千萬別為結婚而結婚。很多條道路都可以通往幸福的人生,如果你維持單身狀態,又有志趣相投的朋友支持你,你也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自我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