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芫荽

刺芫荽

刺芫荽,別名:馬刺、香信、假芫荽、簕芫荽、山 芫荽、大葉芫荽、野芫荽、緬芫荽、阿佤芫荽,為傘形科刺芫荽屬植物,以全草入藥。辛、微苦,溫。疏風解熱,健胃。用於感冒,麻疹內陷,氣管炎,腸炎,腹瀉,急性傳染性肝炎;外用治跌打腫痛。

刺芫荽

刺芫荽
【學名】Eryngium foetidumL
【別名】馬刺、香信、假芫荽、芫荽、山芫荽、大葉芫荽、野芫荽、緬芫荽、阿佤芫荽
【來源】傘形科刺芫荽屬植物刺芫荽Eryngium foetidum 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陰乾或鮮用。
【性味歸經】辛、微苦,溫。
【功能主治】疏風解熱,健胃。用於感冒,麻疹內陷,氣管炎,腸炎,腹瀉,急性傳染性肝炎;外用治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搗爛擦或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及雲南南部的德宏、臨滄、西雙版納等熱帶、亞熱帶地區。刺芫荽是一種野生蔬菜,常生長於肥沃陰潮的草坪、溝埂邊、竹林下。近年來隨著市場銷量的增加,單靠野生採集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現已對其進行人工栽培。據分析每100g可食部分含胡蘿蔔素1.44mg、維生素B20.22mg、維生素C33mg。刺芫荽具有特殊的香味,是傣族、景頗族、佤族民眾喜食的調料菜,藥用有疏風散寒,引氣消滯之功效,還可治風寒感冒,胃寒呃逆,跌打腫疼,急性傳染性肝炎等疾病。
一、特徵特性
刺芫荽為傘形科,刺芹屬,1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株高10~30cm,主根圓錐形,分布淺,葉自根出,倒披針形,長5~20cm,寬1~3cm,葉緣具有波狀鋸齒,齒端有硬刺,基部漸狹,無葉柄。花莖直立而粗壯,高20~30cm,2歧分枝,具有疏生尖齒的莖生葉。聚傘花序具3~5回2歧分枝,由數個頭狀花序組成,總苞片5~6片,葉狀,開展且反折,邊緣有1~2對疏生尖刺,小總苞片長2~3mm,花極小,白色或淡綠色,雙懸果球形,種子極小,褐色。
刺芫荽喜溫耐熱,在陰坡潮濕的環境中生長茂盛,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在有機質豐富的壤土上生長健壯,但食用時刺芫荽具有的特殊香味較淡;在較貧瘠的壤土上生長勢弱,但採收後食用時其本身具有的香味又較濃,適宜的土壤pH值在5.5~6.5左右。
二、人工栽培技術要點
刺芫荽一年四季均可播種,但以春季最為適宜。刺芫荽喜溫喜肥喜濕,所以應選擇通風透光,排灌方便,土質疏鬆肥沃的壤土進行種植。整地前撒施農家肥,深翻土地後作畦,畦寬1m。因種子細小,播種時可先將種子與細沙混合均勻然後撒播,以利播種均勻,播種畦畦面土粒要細碎,播後用腳踩實畦面,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然後蓋0.3cm厚的細土,澆透水。出苗後每天早上澆1次水,以保持土壤相對濕度達70%~80%。刺芫荽出苗後真葉生長緩慢,當具有2片真葉時,需及時追肥,10天左右追施1次稀薄的人糞尿或沼液,可連續追施2~3次。當植株長到5~6片真葉時就可以結合間苗進行第一次採收,採收時連根拔起,洗淨後全株出售,再間再收,最後一次定苗應使株距達到20cm見方,也可把間出的苗進行移栽,定植行距25cm,株距20cm。定苗或移栽後1個月,即可開始陸續採收植株的外層嫩葉,每採收2~3次後追一次肥,追肥以氮肥為主,可對水澆施300倍的尿素水。刺芫荽抗病性強,很少發生病害,蟲害主要是蚜蟲。入秋後刺芫荽進入開花結果期,開花後40天可採收種子,由於種子極小易被風吹散,採種時可連花莖剪下,經晾乾,揉搓,篩淨後裝袋置陰涼處貯藏備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