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沃夫歷史中心

利沃夫歷史中心

利沃夫特色風光利沃夫在烏克蘭西南部,西鄰波蘭。面積2.18萬平方公里。人口265.6萬(1985),烏克蘭人為主,余為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猶太人。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利沃夫歷史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歷史

利沃夫利沃夫
利沃夫歷史上曾經屬於許多不同的國家:波蘭與波蘭-立陶宛聯邦,奧地利帝國與奧匈帝國(稱為倫貝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短命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回到波蘭;然後是蘇聯。此外,瑞典和土耳其都曾試圖征服該市,但未能取得成功。1993年的一次考古挖掘顯示利沃夫地區至遲在5世紀已有人居住。大約在8世利沃夫紀,一個西斯拉夫人部落定居於此,9世紀臣服於大摩拉維亞。此後這裡成為波蘭和基輔羅斯爭奪的地盤:從960年到980年,波蘭國王梅什科一世控制這一地區,981年,被基輔羅斯的Volodymyr the Great征服。不過,利沃夫的城市本身建立於1256年,創建者是魯塞尼亞的哈雷斯基公爵,以他的兒子列夫命名了這座城鎮。利沃夫由於位置適中,發展迅速,在1272年成為公國的首都。1349年,波蘭國王卡西米爾三世(公爵的堂兄弟)奪取了該市。1356年,波蘭帶來了德國市民,並賜給馬格德堡權利,允許富裕市民選舉成立市議會解決全市問題。隨著城市的繁榮,利沃夫成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混居的城市,吸引了德意志人、亞美尼亞人的商人。各個教派的教堂陸續建造起來。17世紀,瑞典人和哥薩克人都曾入侵該市。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蘭後,該市稱為倫貝格(Lemberg),成為奧地利加利西亞及洛多梅里亞王國首府。 作為波蘭 (後來改稱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部分,利沃夫成為魯塞尼亞總督區的首府。

發展

利沃夫利沃夫
利沃夫市是利沃夫州的首府,該州與波蘭接壤,是烏27個行政區劃之一,面積2.18萬平方公里,人口275萬,共有41座城市。利沃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當時它是基輔羅斯的一個公國。1256年,哈里奇波里尼大公達尼羅以其兒子列夫的名字命名興建了一座城鎮,它就是利沃夫。利沃夫歷經滄桑,幾易國別。14世紀歸波蘭管轄,1772年隸屬奧地利,1918年又回到波蘭,1939年最終回歸烏克蘭。在利沃夫建城後的幾個世紀裡,烏克蘭人長期同波蘭人、奧地利人、德國人、匈牙利人、義大利人、法國人、希臘人和猶太人等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利沃夫也逐步發展成為西烏克蘭的中心城市。與此同時,歐洲其他民族亦將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與宗教帶到了利沃夫,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利沃夫集中融合了中東歐和西歐國家厚重的歷史積澱。因此,利沃夫的建築兼有哥德式與巴洛克式、文藝復興式與羅馬式的風格就不足為奇了。當你在排列著巴洛克式教堂的利沃夫老城區漫步時,就仿佛置身於某座西歐古城。從這個意義上說,利沃夫也可稱為一個濃縮的“小歐洲”了。古老的市場廣場是利沃夫悠久歷史的見證。這裡是利沃夫的老城區,曾是利沃夫上流社會階層世代居住的地方,周圍環繞著利沃夫建城以來風格各異的歷史建築,其中大都鑲嵌和裝飾著不同造型的雕塑。廣場的東北角是利沃夫歷史博物館,這是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築,被稱為“黑石之家”。與歷史博物館並排的是展示中世紀家具和陶器的博物館。而建於1735年的利沃夫最古老的藥店博物館則與歷史博物館隔街相望。歷史博物館的東側是多米尼加教堂,它具有典型的18世紀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廣場西南角是一座建於14—15世紀波蘭時代的羅馬天主教大教堂,這裡如今已成為烏克蘭天主教總部,是烏克蘭人心目中的“精神支柱”。

自然資源

利沃夫利沃夫
利沃夫州自然資源豐富。它不僅擁有大片肥沃的“黑土帶”,而且還蘊藏著70餘種礦藏資源,如瀝青、無煙煤、鐵、錳、鉻、鈦、鉛、鋅、鋁、汞、鎳和一定量的天然氣和石油,其中瀝青利沃夫自然資源和無煙煤均占全國總儲藏量的60%。頓巴斯是原蘇聯最大的煤田之一。已探明儲量為420億噸。克里沃羅格的鐵礦儲量為260億噸,為原蘇聯的第2位。利沃夫森林資源較為豐富,跨越三個植被帶:森林沼澤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利沃夫有自然保護區和天然國家公園,在克里木半島南部黑海沿岸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落葉林與長綠的草地灌木叢並存。由於它優美的環境、溫和的氣候,使其成為世界著名旅遊度假聖地之一。主要樹種有:松樹、柞樹、雲杉、冷杉、椴樹、槭樹、白樺樹等。利沃夫約有3萬種低級和高級植物,植物資源豐富。其中,藻類植物約4000種;菌類和粘菌類植物15000種以上;苔蘚類植物1000多種,導管植物4523種。利沃夫的動物資源也極其豐富,包括鄰海(黑海、亞速海)領海水域在內,大約有44800種動物。

城市特色

在利沃夫諸多歷史遺產中,最令利沃夫人引以自豪的當屬1900年建成的利沃夫歌劇與芭蕾舞劇院。它是利沃夫建築、歷史和文化最光輝的遺產,早已成為利沃夫的標誌。1895年,利沃夫高等工業學校校長戈爾戈列夫斯基在眾多著名歐洲建築設計師中脫穎而出,成為利沃夫歌利沃夫夜景劇與芭蕾舞劇院的建築設計師。因此,在利沃夫人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參觀者看來,這座氣派、華麗、典雅的劇院絲毫不遜色於享譽全球的維也納大劇院和莫斯科大劇院。利沃夫美術學院的全稱為利沃夫藝術學院,它位於烏克蘭西部重鎮-利沃夫市中心,利沃夫市素有小巴黎之美稱,這裡風景旖麗迷人,建築風格別致,歷史悠久曲折,文化兼收並蓄,不僅是東歐旅遊勝地,而且是著名的人文薈萃之鄉。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其確定為歐洲古都,並已開始撥款修建古建築。利沃夫藝術學院創辦於1876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其特點有二:一是教學富有特色,實用裝飾美術和設計藝術等專業獨領風騷,享譽世界;二是地理和文化優勢明顯,與東歐及西歐諸國交往頻繁密切,利於兼收並蓄,揚長避短。利沃夫人只講烏克蘭語,不說俄語。語言問題折射出烏克蘭東西部地區的主要差異。1991年獨立後,烏政府將烏克蘭語定為官方語言,俄語則相應地失去了官方語言的地位。但在憲法中是否確立俄語為第二官方語言,一直是烏各界爭論的一個議題。現在,在烏官方檔案、出版物、一些報紙和網站中早已見不到俄語。在正式場合,烏官員也大都只講烏克蘭語。但在老百姓當中,俄語卻仍被廣泛使用。特別是在受俄影響較深的烏東部地區甚至首都基輔,人們大都還是操著俄語進行交流,這似代表了一種更開放、包容的姿態。利沃夫人只講烏克蘭語確是事實。在利沃夫人看來,烏克蘭人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就應該只說烏克蘭語

文化遺產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利沃夫歷史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例如:Criterion ii:利沃夫的城市結構與建築是東歐、義大利、德國建築和藝術融合的一個突出代表。Criterion v:利沃夫的政治和商業地位吸引了眾多有著不同文化和宗教傳統的民族,他們建立了雖然不同卻相互依賴的社會團體,這遺風在現代城市中仍可發現。

建築

利沃夫的歷史建築可追溯到13世紀。此後幾個世紀中,該市在數次戰爭和入侵中被寬恕,而其他許多烏克蘭城市均被摧毀。它的建築反映了歐洲各國和不同歷史時期建築風格的影響。經過 1527年和1556年的2次大火,利沃夫喪失了大部分哥德式建築。這裡保存了大量文藝復興、巴洛克建築和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代表建築。維也納分離派、新藝術運動和裝飾藝術運動藝術家的作品也被保存了下來。許多古代遺留的各種風格的城堡和教堂點綴著該市市中心的風景,這些建築上布滿許多石雕,一些3-5層的建築隱藏在

宗教

利沃夫利沃夫

烏克蘭東儀天主教會利沃夫聖喬治主教座堂的正立面

利沃夫是烏克蘭重要的宗教中心。該市是羅馬天主教在烏克蘭的主要中心,也是2005年8月21日之前烏克蘭東儀天主教會的中心。在所有宗教建築中,大約35%屬於烏克蘭東儀天主教,11.5%屬於烏克蘭自治東正教會,9%屬於烏克蘭東正教會 - 基輔宗主教區,還有6%屬於拉丁禮儀的羅馬天主教。截至2005年,利沃夫是唯一擁有2位樞機主教的城市:烏克蘭東儀天主教會的Lubomyr Husar樞機,和羅馬天主教的Marian Jaworski樞機。2001年6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問利沃夫,他參觀了利沃夫拉丁禮儀主教座堂、聖喬治主教座堂以及亞美尼亞教會主教座堂。

博物館

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民族不重視保護本民族獨有的特點,尤其是現在,當20世紀末期統一聯合的壓力越發增大的時候。保護民族特點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便是建立民族博物館,這實際上在100年前就已經興起。利沃夫的民族手工藝博物館是歐洲同類博物館中最大的一個。它是在本世紀50年利沃夫城市街道代由兩家建於19世紀末期的博物館合併而成的。烏克蘭文化界的重要人物非常支持建立民族博物館,這樣可以收集到非常有特色的反映城鄉人民生活的物品。他們建議,比較有創意的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也應當被展出。利沃夫博物館擁有大約83000種展品,其中的一些展品由於大廳里沒有足夠的空間擺放而被收藏起來。實際上博物館的古式家具,陶器,玻璃製品,盤子和茶具在一個地方展出,而人工藝術品在另一個地方展出。最近一個新的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烏克蘭科學院國家文化研究院成立。研究院的領導,StepanPavlyuk,是一個年輕健壯有事業心的哲學博士。研究員與博物館緊密合作,組織考察工作,收集有民族特點的古董、藝術品和手工藝品,派遣研究員和民族學者去各種地方記下民間傳說和民歌。

當地的學生經常參觀博物館,他們可以親眼看到在歷史課本中讀到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很久以來已經從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比如:用許多釘子釘起來的農夫的貨車,木製的勺子和各種各樣的廚房用具,各種時代的陶製品,繡花圍裙和襯衫,眼鏡,燭台,馬具,馬鐙和用各種材料製成的梳子,枝狀大燭台,古式瓶子,哨子,被掛在脖子上或掛在牆上,還有火藥盒,墨水瓶,皮夾子,如此之類的東西太多太多,以至於不能在一小篇文章里全部列出來。許多東西都有其特有的名字,無論用多大的詞典都查不出它們用其他語言該如何命名。舉個例子來說:zgarda是一種用硬幣製作的項鍊。博物館裡不僅有烏克蘭的古物,還有其他地方的古董,尤其是一些古式家具,從它們身上可以看到15,16世紀及後來德國義大利、法國、波蘭這些國家的文化。各種陶瓷製品都有展出,成千上萬的出色的手工鐘錶及其複雜設計也在數世紀後被展出。非常有趣的是彩色的復活節雞蛋----它是對烏克蘭歷史的巨大收集,其中的12000個圖案設計,吸引著每個參觀者的注意力。創造者富於獨創的頭腦和精美的製作將永遠令人羨慕。

旅遊

利沃夫老城是該市最主要的遊覽區,建築主要集中於此。Ploshcha Rynok市場廣場,185,000平方米。黑市亞美尼亞禮天主教利沃夫主教座堂東正教利沃夫主教座堂 帶Korniakt 鐘樓聖母升天主教座堂(拉丁禮天主教)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聖喬治主教座堂多明我會的基督聖體教堂Boim家族小禮拜堂利沃夫高堡,可以俯瞰老城盧布林Union moundLychakivskiy公墓。

利沃夫戰役

利沃夫戰役局勢圖利沃夫戰役局勢圖

1920年7月25日—8月20日,在對地主資產階級波蘭的戰爭期間,蘇軍西南方面軍為粉碎波軍利沃夫集團並攻占利沃夫,實施的進攻戰役。至7月23日前,西南方面軍(司利沃夫戰役局勢圖令為葉戈羅夫,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為史達林、別爾津)轄騎兵第1集團軍(司令為布瓊尼,第12、14集團軍,在羅夫諾、杜布諾、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普羅斯庫羅夫地域重創波軍。此前,西方面軍已前出至格羅德諾、斯洛尼姆一線,並順利向維斯瓦河進攻。西方面軍司令員圖哈切夫斯基錯誤地認為,方面軍能夠獨自攻占華沙。

總司令加米涅夫同意這一意見,命令西南方面軍不向盧布林,而向利沃夫實施主要突擊。根據這一決心,從7月底起,西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分別在不同方向進攻。西南方面軍的任務是:騎兵第1集團軍(4個騎兵師、3個步兵師)應於7月29日前攻占利沃夫、俄羅斯拉瓦並奪取桑河各渡口;第14集團軍應進攻捷爾諾波爾、尼古拉耶夫;第12集團軍應進攻海烏姆、盧布林,以保障戰役的實施。利沃夫戰役開始前,雙方總兵力對比有利於敵,波軍在西南方面軍當面展開了一個編有第3、第2、第6集團軍的重兵集團。  

戰役開始時,騎兵第1集團軍的戰果最大。至7月26日日終前,該集團軍攻占了布羅德。7月28日,前出到托爾戈維察、亞西諾夫之間斯特里河,威脅利沃夫。由於騎兵集團軍已構成最大威脅,波軍統帥部便投入第2集團軍主力抗擊該集團軍,第2集團軍主力實施了反突擊並迫使騎兵集團軍部隊退至布羅德。但波軍未能擴大戰果,因西方面軍於8月2日攻占了布列斯特,波軍開始將第2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一部兵力調往盧布林地域和華沙。當騎兵集團軍抗擊敵人優勢兵力反突擊時,西南方面軍其餘集團軍繼續向西進攻:第12集團軍強渡了斯特里河和斯托霍德河,於8月4日解放了科韋利並逼近西布格河;第14集團軍前出到錫雷特河並開始渡河。8月11日,由於兩方面軍之間出現缺口破壞了協同動作,總司令加米涅夫命令西南方面軍暫時停止利沃夫戰役,調第12集團軍和騎兵第1集團軍馳援西方面軍。但這一命令遭到西南方面軍首長的抵制,他們於8月12日命令騎兵第1集團軍重新開始進攻利沃夫。根據這一命令,騎兵第1集團軍於8月13日轉入進攻,經頑強戰鬥於8月14日再度攻占布羅德。8月13日,總司令加米涅夫又一次命令西南方面軍停止進攻利沃夫,並將第12集團軍和騎兵第1集團軍轉隸西方面軍。但是,騎兵第1集團軍在布格河遇波軍頑抗而陷入持久戰鬥,實際上直到8月20日才開始把軍隊撤出戰鬥,因而未能攻占利沃夫。騎兵第1集團軍失利的原因,是該集團軍在奪取布羅德的戰鬥中已被削弱,而地形和堅固築壘的利沃夫要塞地域又不利於騎兵行動。騎兵第1集團軍被阻於利沃夫附近,未能及時馳援西方面軍,從而影響了華沙方向的戰鬥結局(參見華沙戰役)。騎兵集團軍調西方面軍後,第14集團軍擔負了解放利沃夫的任務。但第14集團軍缺乏完成這一任務所必需的兵力兵器。該集團軍在敵人優勢兵力突擊下,一開始便被迫轉入防禦,爾後向東撤退。利沃夫戰役未達預期目的,這是蘇軍統帥部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過低估計敵軍力量,以及在計畫和指揮西南方面軍和西方面軍戰役方面屢犯錯誤造成的結果。

傳承意義

利沃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當時它是基輔羅斯的一個公國。1256年,哈里奇波里尼大公達尼羅以其兒子列夫的名字命名興建了一座城鎮,它就是利沃夫。利沃夫歷經滄桑,幾易國別。14世紀歸波蘭管轄,1772年隸屬奧地利,1918年又回到波蘭,1939年終回歸烏克蘭。在利沃夫建城後的幾個世紀裡,烏克蘭長期同波蘭人,德國人,匈牙利人,義大利人,法國人,希臘人和猶太人等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利沃夫也逐步發展成為西烏克蘭的中心城市。

古老的市場廣場式利沃夫悠久歷史的見證。這裡是利沃夫的老城區,曾是利沃夫上流社會階層世代居住的地方,周圍環繞著利沃夫建成以來風格各異的歷史建築,其中大都裝飾著不同造型的雕塑。廣場的東北角是利沃夫歷史博物館,這是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築,被稱為“黑石之家”。與歷史博物館並排的是展示中世紀家具和陶器的博物館。而建於1735年的利沃夫藥店博物館則與歷史博物館隔街相望。歷史博物館的東側是多米尼加教堂,它具有典型的18世紀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廣場的西角是一座建於14-15世紀波蘭時代的羅馬天主教大教堂,這裡如今已成為烏克蘭天主教總部,是烏克蘭人心目中的“精神支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