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因貪利而喪失理智,不辨是非。出自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諺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負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基本信息

名稱

利令智昏利令智昏

解詞:利:私利。令:使。智:理智。:昏亂。
貶義
釋義:因貪利而喪失理智,不辨是非。

出處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諺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負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故事

戰國時,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伐韓國,占領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泌陽縣),使上黨(今上西長治市北)受到極大的威脅。“上黨守將準備歸附趙國,希望得到趙孝成的保護。趙孝成王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平陽君趙豹認為,無故受利,會招致禍殃,以不要為好。但平原君趙勝卻認為,這么大一塊好地方,不費任何代價,送上門來還不要嗎?最後趙孝成王採納了趙勝的意見,派他到上黨把這塊地方接受了過來,井封馮亭為華陽君。可是這樣一來,把秦國激怒了。秦國又派白起去打趙國,使趙軍大敗。後來,差一點兒打進趙國的都城邯鄲。
近義:見利忘義利慾薰心貪利忘義
反義:見利思義、一芥不取

原文

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吏搏而柬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曰:“取金之時,徒見金,不見人。”

翻譯

齊國有個想得到金子的人。大清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賣金子的地方去,見到有個人手中拿著金子,就一把搶奪過來。官吏把他逮住捆綁起來,問他道:“人都在這兒,你就搶人家的金子,是什麼原因?”那人回答官吏說:“拿金子時,我只看到金子,根本就沒看到人。”

寓意

一個人如果惟圖是利,利慾薰心,往往會喪失理性,做出愚蠢的事來。而古人說“淡泊明志”“無欲則剛”才是正確的處世態度。

歷史故事

平原君(趙勝)平原君(趙勝)
《戰國·平原君》 翩翩公子,善養賢士,利令智昏
平原君,名趙勝(?-前253年),是中國東周戰國時期趙國宗室大臣,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漢族,封於東武(今山東武城),號平原君。在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時任相,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於養士而聞名,門下食客曾多達數千人。和齊國孟嘗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合稱戰國四公子。司馬遷著《史記》,將平原君與虞卿合立《平原君虞卿列傳》,此外,《趙世家》、《魏公子列傳》、《范睢蔡澤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等亦散記有其事跡。
趙惠文王元年(前298),平原君被拜相,其後“三去相、三復位”,前後相趙48年,歷經惠文王、孝成王二朝。
庇護魏齊
趙孝成王元年(前265),當時秦昭襄王任用范睢為相,范睢在魏國時曾受當時宰相魏齊之辱,於是威脅魏國要殺了魏齊。魏齊於是逃到趙國,躲在平原君之處。秦昭襄王得知後,修書邀平原君宴飲,平原君不敢不從。到了秦國之後,昭讓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齊,平原君卻回答:“在富貴時結交的朋友,都是為了貧賤時所預備的;魏齊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會交出來,何況他現在不在我那裡。”拒絕了秦王的請求。
秦王於是扣留了平原君,威脅趙孝成王交出魏齊,趙王於是緊急發兵包圍平原君的宅第。魏齊趁夜逃出,拜訪虞卿,虞卿認為趙王無法說服,帶著魏齊逃奔魏國向信陵君求助。信陵君一開始不願意見他們,魏齊得知此事後,自剄身亡;趙王於是取魏齊頭送到秦國,平原君才得以回國。
解圍邯鄲
趙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韓割上黨地與秦,守將馮亭不願降秦,獻上黨十七邑與趙國,欲引趙國抗秦。孝成王大喜,但平陽君趙豹認為不可接受。孝成王召平原君與趙禹商議此事,兩人皆認為可以接受。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前去受地,令廉頗領軍駐於長平,引發了長平之戰。趙孝成王六年(前260),趙王以趙奢之子趙括替代廉頗為將,秦軍包圍趙軍,趙括投降,秦軍坑殺趙軍四十萬。趙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軍包圍趙國都城邯鄲。
秦軍圍邯鄲後,魏安釐王曾令晉鄙前往救援,但後來在秦國威脅之下,令晉鄙在盪陰按兵不動。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進入邯鄲,向平原君說秦國發兵攻趙,只是為求為帝,勸平原君尊秦昭王為帝,即可罷兵。平原君對此建議猶豫不決時,魯仲連正好遊歷至趙國,入見平原君,請求與新垣衍相辯,最後魯仲連說服新垣衍不再提帝秦之議,平原君於是轉而向他國求援救趙。
平原君出使楚國,在門下食客毛遂的協助下,說服楚國諦結盟約;同時,平原君夫人為魏國信陵君之姊,平原君遂多次派人前往魏國促其出兵救趙。在平原君動之以情下,信陵君多次請求魏王下令發兵,魏王畏秦,不聽其議,信陵君便依食客侯嬴之議,殺晉鄙奪其兵符,發兵救趙。
平原君回國時,楚國和魏國援軍未到,秦國加緊攻擊邯鄲,邯鄲告急。邯鄲傳舍吏之子李同提議說:“現在形勢十分危急,但你的姬妾數百人仍穿好吃好,如果趙國被攻破,你還能這樣嗎,不如讓夫人以下的人都幫助守城,把家裡的東西都拿來犒勞士兵,如果守得住,還愁沒有這些東西嗎。”平原君於是將家財散盡犒賞軍隊,募得敢死之士三千人,由李同率領攻擊秦軍,秦軍退卻三十里,李同在此役中戰死。楚、魏的援軍隨後趕來,解了邯鄲之圍。
平原君為翩翩公子,天下奇器。他殺嘲笑士人的姬妾,散家財讓李同領兵退秦,用毛遂與楚國定盟是其功績。平原君在亂世之中雖為翩翩公子,但是不識大體,利令智昏。貪圖上黨之地而使趙國四十萬軍隊敗與長平,邯鄲幾乎覆亡。

現實評說

李真臨死前的自我總結:上帝想叫誰滅亡,一定先讓他瘋狂。而人一旦瘋狂,就會成為野獸,不是被獵人打死,就是掉到山澗摔死,反正不會有好下場。李真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的這番話,也算是對自己深重罪孽的一個反思。在人們看來,不論是他肆無忌憚地巧取豪奪,還是他窮凶極惡地貪贓枉法,都是為了貪得無厭地攫取私利,不惜鋌而走險地把自己送上了沒有生路的懸崖峭壁。
大貪官王懷忠在自覺有可能東窗事發之際,居然相信一個還不知姓甚名誰的無賴潑皮,能幫助他逢凶化吉,化險為夷,從而再索賄200萬去“擺平”中紀委。誰能想到堂堂一個副省級高官,竟然荒誕不經、荒謬至極到如此地步?人到了這個份上,還有一點常人的思維嗎?
諸多媒體曝光的蕪湖市上至市委書記、下到村支部書記,成建制、成系統、成系列的“紅頂子”商人的奇聞。不準幹部經商,不準幹部在企業兼職,黨中央可謂經年累月地耳提面命、三令五申了吧,可是,對於這樣一條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紀律,身為負有重大領導責任的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和區、縣、局的主要幹部,竟然置若罔聞,我行我素,膽大包天地既當官,又經商,原因何在?假如硬要說他們不知道中央的規定,那是說破了天也沒人會相信的。退一萬步講,即使忽略了這一規定,作為他們這樣一級幹部,能不覺察其中的問題和造成的惡果?說穿了,無非是亦官亦商的雙重身份可以隨心所欲地消費國家和人民的錢財,可以為自己創造無法想像的利益空間,才驅使他們甘冒政治風險,以求一逞。
貪圖一己之私利,可以昏昏然喪失起碼的理智,喪失起碼的政治紀律,喪失起碼的行為準則,什麼壞事都敢幹,進而把自己演變成一頭瘋狂的野獸,致至走上不歸路。這是所有利令智昏者留給世人的教訓。看來,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多一份清醒,多一點理智,千萬不可利令智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