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列儂

約翰·列儂

約翰·溫斯頓·列儂(John Winston Lennon),1940年10月9日出生於英國利物浦,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士”成員, 搖滾音樂家,詩人,社會活動家。 1952年9月,列儂在進入Quarry Bank初級中學之後開始喜歡上音樂;1955年初列儂在學校里組織了一個搖滾樂隊“the Quarrymen”(採石工人);1960年,列儂組建了“披頭士”並開始在各地的俱樂部演出。1965年,約翰·列儂獲英國女王頒發的大英帝國勳章,1970年披頭士樂隊解散後,列儂發行《約翰·列儂/塑膠小野樂隊》與《想像》等專輯,也創作了《Give Peace a Chance》、《Imagine》等歌曲,列儂同樣也參與了許多社會活動,用音樂來呼喚和平,參與了反越戰活動。 1980年12月8日晚上10點49分,列儂在紐約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據稱患有精神病的美國狂熱男性歌迷馬克·大衛·查普曼槍殺,卒時年僅40歲。1994年,約翰·列儂入選搖滾名人堂 ,2004年約翰·列儂入選《滾石》雜誌評出的“歷史上最偉大的50位流行音樂家” 。

基本信息

人物信息

本名:John Winston (Ono) Lennon

出生地:英格蘭利物浦市

約翰·列儂約翰·列儂

身高:178公分

星座:天秤座

血型:O

眼睛顏色:淺褐色

頭髮顏色:棕色

擅長的樂器:吉他、吹奏樂器(如口琴)、鋼琴、鼓。

學歷:利物浦藝術學院

組樂隊年齡:16歲

出道年齡:20歲

嗜好:詩歌、畫畫。

喜愛的食物:果凍、咖喱。

喜歡的飲料:威士忌、茶。

音樂上的愛好:傳統搖滾(節奏與藍調)

事業野心:變得有名有錢

家庭:父親(Freddie),母親(Julia),妻子(Yoko——小野洋子),兒子Sean、Julian,前妻Cynthia。

人物生平

出生平凡

約翰·溫斯頓·列儂1940年10月9日午後6:30分出生於英國利物浦一個工人階層家庭里。列儂的父親在小列儂只有三歲時就拋棄了妻子和兒子,因此,列儂很小的時候就不得不寄宿在位於沃爾頓郊區的姨母(Mimi)家裡。

列儂的父母是 Julia 和 Alfred Len

約翰·列儂約翰·列儂

non,在他出生之前那周,利物浦正遭受劇烈的空襲,但在列儂出生那晚轟炸卻暫時停息。列儂很難見到他的父親,因為他父親常常出海,而且一出發就失去連絡,他的母親 Julia 覺得她不能照顧好列儂,因此送他去和他的伯母咪咪 (Mimi) 及叔叔喬治同住。列儂的母親對他來說,與其說是一位母親不如說比較像一位好朋友。

可能是由於失去了父親的緣故,列儂在姨母家時一直是一個很不聽話而且反抗性格極強的孩子。他經常逃學,也不好好做作業而是在作業本上亂寫亂畫。16歲時,在姨母的極力勸說下,列儂所在中學的校長同意為他寫一封推薦信,這樣他就可以前往利物浦的藝術學校學習。

1952年9月,列儂進入 Quarry Bank 初級中學,他開始顯示一些優秀的天賦,例如作家和藝術家,他在較一般兒童較早的年紀就開始閱讀書籍。

組件樂隊

進入Quarry Bank藝術學校之後,列儂很快喜歡上了音樂,還購買了一隻吉他,並於1955年初在學校里組織了一個搖滾樂隊“the Quarrymen”(採石工人),唱所有的遊行歌曲,它正是幾年後名噪一時的披頭士樂隊的前身。在樂隊逐步發展的十年時間裡,列儂一直擔任樂隊的主要歌手和詞作者,與他一同負責歌曲創作的還有1956年結識的保羅·麥卡特尼,當時年僅14歲。他們兩人一直保持著非常良好的合作關係,並承諾為樂隊的發展投入全部的創作才華。至1958年,麥卡特尼的好友,16歲的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加入樂隊,披頭士樂隊基本成型。

在樂隊組建後期,列儂所寫的歌曲大多充滿神秘色彩,而麥卡特尼的歌曲則更傾向於流行樂。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列儂成為樂隊中第一個吸毒的人,他還鼓勵其他人和他一樣學習瑜伽。1960年,列儂組建了他的“披頭士”。並開始在各地的俱樂部演出。第一支單曲《Please Please Me》誕生。很快他們就成為了當地最受歡迎的樂隊。

正式亮相

1961年底,列儂和他的The Beatles碰到了布萊恩·愛普斯坦。1962年5月,披頭士正式與倫敦EMI旗下的一家小公司Parlophone簽下錄音契約。自此,開始了以披頭士為主角的搖滾樂“不列顛入侵”。

當披頭士遇上布萊恩·愛潑斯坦,整個歷史從此改觀。在他的帶領下,1962年6月6日,披頭士來到倫敦。錄製了第一首單曲《Love Me Do》,披頭士被正式介紹給了世界。

當披頭士們於1963年9月在不列顛諸島上獲取了“單曲第一名”、“專輯第一名”、“持久不衰的唱片暢銷記錄”等殊榮時。他們已是英國首屈一指的搖滾明星。青少年一見到他們就著尖叫、哭泣,而且變得歇斯底里。報紙上的醒目標題都在談論披頭士。全世界都聽到了這樣一個名詞――“披頭士狂熱(Beatlemania)”。

1963年8月23日,他和辛西婭結婚,並在1963年4月8日生下他們的兒子朱利安。

征服世界

到了1963年底,整個英國都已經為了披頭士而瘋狂,毫無疑問,

約翰·列儂約翰·列儂

這一年整個英國都是屬於披頭士的。而他們的成功並不止於此。他們已經準備去贏得美國並由此而征服世界。他們和1964年的春天一起跨過了大西洋,一起到美國的還有他們的《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在美國,他們見到了鮑勃·迪倫。唱片10天內銷售了50萬張,這在今天仍然是個天文般的數字。

1964年2月7日,布萊恩率領披頭士一行人抵達美國紐約的甘迺迪機場,披頭士的到來,使整個美國為之震撼了。1964年底,披頭士有30首歌曲列入該年“佳曲100首”行列,他們的三張專輯壟斷專輯排行榜之首達30周之久。此後的五年中,所有專輯都成為樂壇經典。

離開美國後的披頭士趁熱打鐵橫歐洲,然後是香港和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30萬歌迷夾道歡迎他們的到來。這一切來得如此的容易,披頭士仿佛不費吹灰之力就已征服了世界。1964年還沒有過完,他們的歌迷卻已經遍布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幾乎所有的點唱機上,都有他們的聲音。

1965年他們繼續著自己的輝煌,這一年標誌性一個事件是《Yesterday》單曲的問世。這一支單曲是如此的重要,以致很多年後人們再回憶時才發現這首歌曾經預示了那么多。不管怎么說這支歌很成功,它一如既往地被披頭士的歌迷們所接受,評論家們撰寫了大量的文字,人們承認,《Yesterday》奠定了披頭士在音樂上自己的歷史地位。

婚姻狀況

對於妻子,列儂由於諸多原因,無暇照顧母子倆,加上辛西婭的慢性子,在關鍵時刻總是拖後腿,兩人的婚後感情卻非常不穩定,尤其是列儂被辛西婭發現與美籍日本女子小野洋子(Yoko Ono)約會之後。

1968年,披頭士樂隊成功發行了“白金唱片”的“The Beatles(White Album)”之後,列儂與洋子還發行了他們共同創作的唱片《兩個處子》(Two Virgins)。由於其封面是列儂與洋子的裸照,因此很多音像商店都禁止出售這張唱片。此後不久,辛西婭與列儂正式離婚,使得列儂終於得以與洋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這一年,披頭士成立了自己的蘋果公司(Apple Corps)。

1969年春天,列儂與顯然已懷有身孕的洋子一起前往歐洲“度蜜月”,並於3月20日在直布羅陀結婚。1969年5月,這對新人回到英格蘭,但不久洋子就流了產,後來類似的情況又發生過幾次。為了擺脫失去孩子的痛苦,列儂與洋子在極短的時間內錄製了兩張唱片,其中一張名為“婚姻金曲(Wedding Album)”,其B面全都是列儂與洋子相互叫喊對方名字的叫嚷聲。1969年夏天,列儂還與洋子一起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參加9月份舉行的一次搖滾音樂節,當時的場面非常熱烈,後來列儂的演出錄像還進行了大範圍的轉播。

愛與和平

兩人在蒙特婁度蜜月時有過著名的床上和平行動(Bed-InForPeace)。

這個行為藝術史上最經典的作品之一,是為反對美國對越南的戰爭而創作的。小野洋子和列儂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家旅館的大床上整整7天不下床,接受各大媒體的採訪和拍照。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夫婦倆鮮明地將反戰和宣揚和平的理念融進他們的藝術創作中。然而,藝術家良好的初衷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理解,他們另類的表達方式被一些人指責為有傷風化,而更多的指責是針對洋子的,很多前披頭士迷們甚至認為是這個怪誕的東方女人把約翰給帶壞了。面對當時的輿論壓力,洋子說:“當我們被指責時,我們很驚訝,因為我們以為人們會喜歡它,然後約翰說‘這太糟糕了’,因為他是個理想主義者。”

1969年5月,校園反戰運動達到高峰。作為一個堅定的反越戰主義者,列儂為了向世界發出這種呼聲,他採用了一種看似非常偏激的方式——和小野洋子在阿姆斯特丹舉行了著名的“愛與和平”的靜坐示威,他們高喊“給和平一個機會”,並向全世界呼籲“武力不會對和平有任何幫助: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躺在床上一星期而獲得和平,在尋求和平的各種方法中這是最簡單又最有效的。”他們這種行為引起世界的極大關注。人們眾說紛紜。但難以否認的是:他們的行為引起了人們對反對戰爭的極大關注。

當時,有記者向他們提出了一個極富挑戰性的問題:用音樂與愛能夠制止希特勒與法西斯主義嗎。(這是一個對所有和平主義者都構成挑戰的問題。)小野洋子的回答是:“如果我是希特勒時代的一個猶太女孩,我將會接近他並成為他的女朋友,在床上十天之後,他便會按我的思路進行思考。這個世界需要溝通,而做愛是一種溝通的絕妙形式。”

這是一種似乎可笑而且極端的說法,然而在其藝術家式的誇張後面,不難看出一直影響著搖滾樂手的有時候顯得十分固執的個人觀念。它視個人之間的溝通為“革命”的根本問題,視個人向真正自由的接近為社會變化的前提。

與丹尼爾·貝爾諸人的觀念相比,這是一種反向的因而是更加積極的個人與社會關係論,因為它不是視困惑為病態,而是視之為一種必然,並強調在個人成為自我實現者之前,一切“革命”都是徒勞,而暴力和組織更是於個人的創造性實現毫無益處。一句話,個人比組織重要,和平比暴力重要,做愛比戰爭重要。

列儂曾在《黑矮子》上發表他的《極為公開的公開信》,公開表示:“我

約翰·列儂約翰·列儂

根本不在乎你是左派、右派、中間派或任何其他狗屁組織的成員……我並非惟一反對官方的人,而且你也不是。讓我來告訴你這世界上什麼最討厭:是人。難道你因此而想把他們都幹掉?還沒等你說讓我們重換腦筋,一切便不可挽回了。你拿一個成功的革命給我瞧瞧,不管是伊斯蘭教革命、基督教革命、資本主義革命還是佛教革命等等,全都是頭腦發燒,僅此而已。”

列儂的“反戰”行為引起世界的極大關注。

這時候的列儂還開始更多地參與政治,他向各個城市呼籲結束越戰的音樂公告牌評選機構捐款,而且還拒絕接受英國女皇頒發給他的獎章,以作為對英國捲入奈及利亞民權運動的抗議,但這並不影響他的MBE身份,因為獎章一旦被頒發,就無法收回。

就在列儂與洋子的合作越來越多的同時,他與披頭士樂隊其他成員間的合作卻日益減少。1969年9月,列儂通知其他成員說他準備離開樂隊,答應暫不將這個訊息公之於眾,主要原因包括披頭士的財務糾紛,這與當初列儂簽下Allen Klein管理披頭士商業事務不無關係。

樂隊解散

●1970年4月 "上帝放手" 披頭士解散了●

沒有人去想太陽輝煌是在燃燒自己,它的結果只有一個——墜毀。這時的披頭士如日中天,但他們已經開始疲倦。

披頭士風光無量之時,他們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掉入了一個黑洞裡,音樂成了取悅人們的工具,這是一種象徵,人們並不需要知道他們在唱什麼表達什麼,名氣已經上升為圖騰。當他們從演唱會、唱片中脫身出來,他們發現自己成了馬戲團的小丑。

披頭士的成員之一喬治決心改變。樂隊重新回到錄音室里繼續自己的音樂實驗。1966年是轉變的一年。佩伯軍士的芳心俱樂部樂隊專輯的推出標誌著“概念專輯”被發揚光大。披頭士開始以一種新的方式出現。看起來都不錯,麥卡特尼的《便士港》和列儂的《永遠的草莓地》在布萊恩的操作下以兩個A面發行了單曲。但致命的打擊卻在這時候到來,1967年8月27日,布萊恩因為過度服用安眠藥死在自己的寓所。

上帝對披頭士放了手。

布萊恩是個永遠值得紀念的人。他和大多數經理人不一樣,對披頭士完全是一種感情投入。他從不做不利於樂隊的事,並且利用自己的才能打理披頭士音樂外的所有事情,他全心全意地為披頭士服務,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和經紀人!

沒有了布萊恩,披頭士開始迷失方向,四年後的某一天,列儂對一個採訪他的記者說:“(布萊恩的死時)我們解散了,那是崩潰!”

披頭士做過很多努力,想從布萊恩的死中解脫出來,但高潮已過,沒有人可以避免披頭士走向沒落,或者用沒落這個詞是不對,當披頭士還是披頭士的時候,它永遠是最好,但它的組成人員開始單飛,每個人開始自己的事,披頭士在1967年布萊恩去逝時,已經開始解散了。

專輯《Abbey Road》(修道院之路)的發行引起樂隊成員的分歧,約翰和保羅紛紛指責對方的妻子過分介入樂隊的事務,從而引發口角乃至起訴。兩個月後,麥卡特尼在發行自己的第一支單曲的同時正式宣布披頭士樂隊解散,這一舉動讓列儂感到非常氣憤,因為是他首先表示要解散樂隊,而且他認為這一訊息應該由自己宣布才對。

小野洋子,人們熟知這個名字是因為她的丈夫是披頭士樂隊的主唱約翰·列儂。這段婚姻使她成為一個時代的偶像,也招來無數人的指責。有人指責披頭士樂隊的解散是因為她和列儂的婚姻引起的,2004年,小野洋子回應此事時說:“現在人們不這么說了,因為他們知道,樂隊不是因為我的原因解散的,女人是很容易被責備的,尤其是一個剛剛走近他們的亞洲女人。”除此之外,還有人指責她利用約翰的名義賺了很多錢,在這些指責面前,洋子堅持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離隊單飛

1970年是約翰列儂離開樂隊的第一年,他在這一年發行了第一張個人專輯《plastic ono band》,這張專輯非常成功。專輯中收錄了列儂的許多傳世之作《mother》《god》《love》和《isolation》

這張專輯在所有的排行榜上基本都到達了第一位,在所有的主流音樂雜誌都得到了五星高標的認證。這樣的成績只有當時的前樂隊成員喬治哈里森可以匹敵。

1970年2月,他創作的“Instant Karma”成為當年最著名的十大歌曲之一。

列儂和製作人Phil Specter的默契配合也達到了極致。

在後來的歌曲創作中,列儂一直將麥卡特尼視作敵人,並創作了好幾首表達自己憤怒之情的歌曲,而麥卡特尼也予以還擊,在1970至1973年中,兩人的歌戰從未停息,後來麥卡特尼以歌曲Let Me Roll It作為這一切的結束,並再次拜訪列儂的家,兩人和好如初。

在列儂遇刺前的三天,列儂接受滾石雜誌的採訪說道,“我一生中只和兩個人合作寫歌....小野洋子和保羅·麥卡特尼...這選擇挺明智的。

●1971年 列儂單飛《Imagine》發行●

1971年是列儂創作最豐富的一年。列儂與洋子春天時移居美國紐約,他們當時居住的公寓後來都成了人們參觀的地點。到達美國後,列儂很快便融入美國社會,他與名為“芝加哥七人團體”的激進組織打得火熱,並非常熱衷談論政治問題。那年秋天,列儂發行了他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單曲《Imagine》,該樂曲涉及到了他個人的一些問題以及一些政治問題,由於風格與他以往的作品不太相同,更容易令樂迷接受而成為最流行的曲目之一。這一年的10月,他為《Imagine》補充發行的選集,也在各國登上了排行榜的第一名。專輯中的Jealous Guy也取得了非常棒的成績.

而此時麥卡特尼沉寂了一段時間,作品在排行榜上表現並不好,不過他後來的Live and Let Die也被歌迷們當作了經典,直到那時Paul的歌又在排行榜上有了起色。列儂政客們的仇視也在這張專輯裡的《Gimme Some Truth》里表現了出來,形象的表現出了當時政治家的形象,這首歌也被視為了列儂的一首名曲。在音樂的曲調上《Imagine》顯得很簡樸和純淨,但和這種簡樸聯繫起來的卻是超越了時間界限的歌詞,也正是這點使它成為了上世紀最出色的一首歌。12月,一首聖誕單曲《Happy Christmas (War Is Over)》也發行了,這是另一首注定會年年重新發行的不朽作品,同樣裡面也有象《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這樣簡單但又很尷尬(這裡原文用詞既為embarrassingly)的歌詞。

約翰·列儂約翰·列儂

數年後來從來自紐約的訊息說:some time in new york city雙專輯中包含的數首政治色彩強烈的歌曲,是列儂在與激進分子聯繫最密切的時期創作的。《Luck Of The Irish》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表面看起來歌曲輕快,但歌詞裡面包含了嚴苛的評論。這張專輯表現出反抗精神最強烈的是另一首被列儂稱為“Woman Is The Nigger Of The World”的歌曲。但這張專輯也成為了列儂生前反響最差的專輯。列儂受到打擊,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都沒有進行音樂創作。

接下來的幾年,他登上了飛機開始對抗遣返及爭取綠卡的活動。在1973年他又推出了專輯《Mind Games》,這張專輯揭示了他與小野洋子之間存在的問題。在這段煩躁的時間裡列儂發表了專輯《Walls And Bridges》,但這兩張專輯都沒能取得imagine和plastic ono band的成功。

1972年年初,由於美國移民局以1968年列儂因持有大麻被定罪拒絕為他頒發工作許可證,列儂開始了與美國移民機構的鬥爭。他與紐約當地的激進樂團共同創作了一些純屬政治作品的歌曲,這些歌曲無論是從商業還是從藝術角度而言都沒有獲得成功。1973年,美國移民局下令要求列儂離開美國,但遭到了他的拒絕。

1974年列儂與洋子分居,並一個人移居洛杉機。在後來的兩年內,列儂染上了很重的毒癮,並經常出入上流社會的晚宴和夜總會等場所。在這期間,列儂與艾頓·約翰相識並成為好朋友,兩人共同創作了名為《Whatever Gets You Through the Night》的歌曲,這是列儂1974年東山再起後的成名作,這也是列儂生前唯一一首美國冠軍單曲。

1974年感恩節的夜晚,列儂與艾頓-約翰一同出現在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為觀眾獻藝,但這次的公開亮相卻成為列儂一生當中最後一次公開表演。

到1975年年底,列儂的感情生活開始出現轉機,在艾頓·約翰的幫助下,他與洋子之間的分歧有所緩和,同時令他感到高興的是,那年10月美國一家抗訴法院推翻了此前美國移民局要求列儂離開美國的命令,這多少也讓列儂感到如釋重負。1976年,洋子再次懷上了身孕並於同年10月9日(這一天正好是列儂本人的生日)生下了孩子希恩。而列儂的倒數第二張專輯,封面選用了披頭士時期的照片,歌曲都是經典翻唱,名字也很簡單《Rock 'n' Roll Music》,專輯完美的表現了列儂的音樂夢想與初衷,廣受讚揚,就是這樣,列儂又回到了頂峰,以一種不同的身份。

但現在不同了,他有了家庭,於是列儂已宣布退出樂壇專心照顧希恩和家庭,而洋子則負責處理列儂商業上的事情。列儂說:“從15歲起我就投身於音樂事業,現在我太累了,我已經做了我該做的,叫別人在這裡開始吧!”列儂搖身一變,成了標準的愛家好男人,他們經常全家出國旅行,這大概是列儂一生中最平靜和安詳的階段。

遇刺身亡

●1980年12月8日 列儂遇刺 歌聲永存●

1980年年初,在將孩子Sean撫養大後,列儂宣布復出樂壇並簽署了新的歌曲創作契約。同年夏天,他與洋子再次合作錄製了一張新唱片“Double Fantasy(雙重幻想)”,該唱片於當年11月正式發行。由於這張唱片獲得了一定的好評,人們都認為列儂這次一定會再次復出。但誰知就在這一年的12月8日,列儂卻被一名歌迷射倒在達科塔大廈門前,據稱這名精神不太正常的歌迷查普曼當時向列儂連開五槍,致使他在失血過多後身亡。而就在當天早些時候,查普曼還與列儂見過面,並請列儂在他購買的列儂專輯上籤名留念,後來查普曼被警方抓獲並被判刑。

幾乎就是在列儂的心臟在醫院停止跳動的那一刻,全世界歌迷的反應空前的悲痛,這種場面只有在國家的領導人和皇室成員去世時才會看到。他在披頭士以及單飛後的所有專輯都立刻重新發行,銷量和唱片的排名簡直就象披頭士的全盛時期。列儂如果有在天之靈,他一定在看到人們的行動,然後朝人間投來了一個完美的微笑。

列儂去世之後第二天,訊息迅速傳出去,Dakota公寓門口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人,他們帶著鮮花、蠟燭、列儂的海報、照片,淚流滿面,一起痛哭,為列儂,為心中受到重創的夢想。西方各大電視台、廣播電台都停止播音十分鐘,以示默哀;他的意外身亡也使得“Double Fantasy”等唱片在全球的銷量出現飆升 ;《時代周刊》以“音樂之死” 為封面標題,把列儂等同於所有的音樂。巨大的哀痛和震驚,充滿了每一個人的心靈,就仿佛太陽再也不會升起,仿佛世界已經全部坍塌……

1980年12月9日,小野洋子宣布,”列儂不會有葬禮,他愛著大家,愛著人類,希望你們也愛他“

1980年12月14日,全世界數百萬歌迷們在美國東部時間下午兩點參加了為了列儂而進行的十分鐘的默哀。

在列儂死後的數年內,他的影響和聲譽與日俱增。直到80年代中期,列儂生前沒有發行的一些曲目陸續面市,他在1972年參加的一次慈善演出的錄像也被很多樂迷進行了收藏。另外,為了紀念列儂,披頭士樂隊的幾位創始成員還於1995年重新錄製了70年代期流行的幾首老歌,這末些歌曲後來都作為新歌登上了1996年的排行榜。

太空里,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2000年,他的塑像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街頭樹立,菲德爾·卡斯楚親自揭幕……約翰·列儂遇刺事件,因其文化象徵性與社會意義,早已超越國界與年代,成為二十世紀人類歷史的一個反思性的註腳。

跨過2000年,“列儂熱”重新興起。大量有關這位文化偶像的書籍出版,其中比較著名的有Geoffrey Giuliano的《Lennon InAmerica》、Robert Rosen的《Nowhere Man:The Final Days Of JohnLennon》、《Lennon Remembers:The Full Rolling Stone Interviews From1970》。可以說列儂和他的披頭士樂隊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並且將繼續影響下去。2000年12月8日,約翰·列儂離開人世二十周年,古巴哈瓦那廣場上新建了約翰·列儂的紀念碑,卡斯楚親自為其揭幕,以示對英雄的敬意和懷念;同一天,紐約的中央花園被花環淹沒,25萬封寄託哀思和懷念的電報通過電波在空氣中飄蕩,而善良的人們手捧鮮花、蠟燭,讓約翰·列儂的歌聲又一次迴蕩在雲霄,並為他徹夜守靈。非官方的紀念列儂的組織更是層出不窮:John- Lennon召集約翰·列儂的信仰者,2005年列儂65歲生日那天向聯合國提出撤銷國家界限的提議。2005年12月8日也是列儂去世25周年,全球樂迷及知名人士祭奠列儂的熱浪一浪高過一浪。

好萊塢導演賈雷特·舒弗爾率先決定以槍殺案作為主題,拍攝了一部關於列儂生命最後一周的電影。

而列儂的遺孀小野洋子更是早早地準備了一本名為《Memories of John Lennon》的回憶錄,該書已經於2005年12月1日正式面世,包括伊基·波普、米克·賈格爾和雷·查爾斯等著名音樂人都在這部書里表達了對這位搖滾英雄的懷念。

更重要的是,在10月下旬,72歲高齡的小野洋子重踏上東京武道館的舞台,首次獨唱了“甲殼蟲”的經典名曲,用來紀念早逝的丈夫。雖然是因為這位從小接受美國教育的日本前衛藝術家加速了“甲殼蟲”的解體,而不被蟲迷們歡迎,但也正因為有了她的出現,才讓列儂後期的音樂作品綻放出一種無人可以效仿的夢幻色彩來。而這份童話般的純真,不僅是當今流行樂最缺乏的寶貴養分,也是紀念列儂逝世二十五周年的種種形式背後,應該真正領悟的精神所在。

如今每年的12月8日,沒有人組織,人們紛紛自發地聚集到紐約中央公園的以列儂名曲命名的Imagine廣場、列儂被害的Dakota公寓前、永遠的草莓地,紀念他們心中的英雄——約翰·列儂:Imagine廣場每年都有近萬人持蠟燭來為列儂守夜,他們用心祈禱和平的明天;而Dakota公寓門口每天都會有至少一束玫瑰躺在列儂倒下的地方,而在12月8日也會有近萬人默默來到這裡,悼念那個純真的孩子;這天,就算在街頭也可以隨處見到列儂的畫像,下面往往有一束鮮花。

列儂已經成為一名全球性的精神領袖。

主要作品

專輯名稱 發行時間
Anthology 1998-11-02
Menlove, Ave 1986-11-03
milk , and , honey 1984-02-27
SHAVED, FISH 1975-10-24
Double ,Fantasy雙重幻想 1975-10-24
ROCK , AND , ROLL 1975-02-17
WALLS, AND ,BRIDGES 1974-09-26
MIND ,GAMES 1973-11-02
SOMETIME, IN , NEW , YORK , CITY 1972-09-15
Imagine 1971-09-09
John ,Lennon,&, the ,Plastic,ONO, BAND 1970-12-11
THE PLASTIC ONO BAND--LIVE PEACE IN TORONTO 1969 1969-12-12
WEDDING, ALBUM 1969-10
UNFINISHED MUSIC NO.2: LIFE WITH THE LIONS 1969-05-26
UNFINISHED, MUSIC , NO ,1, TWO ,VIRGINS 1968-11-11

(註:以上為是約翰列儂的個人作品)

獲獎記錄

奧斯卡
  • ▪ 1971 第43屆 最佳歌曲 順其自然 (獲獎)
個人榮譽
  • ▪ 2004 入選《滾石》雜誌評出的“歷史上最偉大的50位流行音樂家”​ (獲獎)
  • ▪ 1994 入選搖滾名人堂 (獲獎)
  • ▪ 1965 英國女王頒發的大英帝國勳章 (獲獎)

人物評價

我們對於真正的藝術家總是充滿著渴求,希望這樣的人越多越好。出現了一位約翰·列儂(John Lennon)之後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約翰·列儂;麥可·傑克遜(Michael Jackson)仙逝之後我們又期望有更多的麥可·傑克遜。但真正的藝術家都是獨一無二的,無法做到“克隆”,所以現實里往往是再找到下一位約翰·列儂和麥可·傑克遜的可能性為零,“紀念”成了大眾可以重溫藝術家們的唯一方式。越是紀念就越懷戀,2010年10月9日是約翰·列儂誕辰七十周年,大日子又到了。巧合的是也是“披頭士”(The Beatles)樂隊1970年的專輯《Let It Be》發行四十周年,注定要成為約翰·列儂年。

約翰·列儂約翰·列儂

現在看待約翰·列儂已不能單單放在搖滾樂的語境裡,他是位重量級的文化人物。T恤上的列儂頭像是自由的象徵,搖滾樂可以暫且放一邊。越是紀念越表明現實時代里這類藝術家的稀缺,缺少偉大的時代只能靠緬懷支撐。約翰·列儂之於麥可·傑克遜雖各自不同,但他們擁有共同點,那就是真實。他們的優點以及缺點都毫無保留地被放在公共視野里,約翰·列儂與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的內訌,麥可·傑克遜的敏感脆弱,這些都被大眾所熟知。真正的明星偶像就該是全方位立體的,他們應該就是活生生的人,有優點就有缺點,而不是被包裝過的“完美無缺”的模特。

格萊美博物館的執行主管稱約翰·列儂是“將自己的靈魂都毫無不留地展示了出來”。他也許是最善於將自己的音樂變成文化遺產的歌手,《Imagine》、《Working Class Hero》、《Give Peace A Chance》此類歌曲的效能已經遠遠超過音樂本身,而成為一種態度,一種主義的詮釋。真實的約翰·列儂將他看到的寫進歌曲,與歌迷們分享自己的快樂和悲傷,這種真實就如那位瘋狂歌迷射向約翰·列儂的一槍那么歷歷在目。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藝術家,格萊美博物館將舉辦各種有關約翰·列儂的展覽,展覽時間為期一周。

“也許你覺得我在做白日夢,但我不是唯一的一個”(《Imagine》),理想主義的約翰·列儂總在刻畫著美好的畫面,他所服務的,是全人類。這也是為什麼他在全世界都會有歌迷的原因,他的音樂無國界,其中傳達的是普世精神,鮑勃·迪倫(Bob Dylan)是美國的鮑勃·迪倫;鮑勃·馬利(Bob Marley)是牙買加的鮑勃·瑪利;而約翰·列儂則是世界的約翰·列儂,他的意義已經遠超過一個英國。關於“夢”,約翰·列儂唱了很多,他還唱過“夢已經結束”(《God》),這句話放在當下的音樂工業再合適不過,唱片工業的衰敗窘境不得不讓歌手以及從業者們的腦海里天天迴旋著這句歌詞。本該是為普羅大眾造夢的人如今卻天天與夢魘相伴,約翰·列儂發跡的時代會彈吉他的小孩很少,當下幾乎所有孩子都擁有一把吉他,但再也不會有約翰·列儂式的角色出現。

列儂七十歲生日之際,只剩下“想像”著還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歌手存在。

索性的是列儂被傳承了下來,以傳記電影的形式,以再版專輯的形式,實體承載的是一種精神,所謂的偶像不死正是因為精神還在。如果真有“列儂精神”這一說法,那么這種精神的得以延續需要感謝一個人,小野洋子(Yoko Ono)。對於這位搖滾明星的遺孀,她的非議與讚許一樣多,爭議性的人物有著過人的使命感,“披頭士”的解散有她的摻和,但約翰·列儂的傳承也是她的功勞,漸漸地我們發現小野洋子其實是與約翰·列儂一樣真實的藝術家。為了紀念先夫誕辰,小野洋子攜眾歌手於洛杉磯舉行了名為“WeArePlasticOno”的演唱會,當晚Lady Gaga登台與她在台上手拉手獻唱。對於列儂的認可度在每一代的歌手中都存在,即便是如今最火的Lady Gaga也會向他致以敬意;而在老一輩歌手裡這種認可更加深刻,奧茲·奧斯朋(Ozzy Osbourne)稱列儂為“人文主義的推動者”。

紀念日到來時,約翰·列儂所有八張個人專輯以及多首未發行過的歌曲都將再版。單純作為一個歌手,他也做到了驚人的成績,僅僅個人單飛時期就有120多首作品面世,所以他的重要性首先是因為音樂上的成績卓著,其次才是位具有領袖氣質的文化明星。如果我們盼不來一個人文主義上的約翰·列儂,但至少可以盼望著一個音樂上的約翰·列儂出現,而且後者更顯急。

相關信息

紀念電影

永遠懷念JOHN LENNON

電影《在約翰·列儂的人生中》2000年

外文名稱In His Life: The John Lennon Story

更多外文片名:

En su vida: La historia de John Lennon.....Spain

John Lennon: Les débuts d'une histoire.....Canada (French title)

Vera storia di John Lennon,La.....Italy

影片類型:音樂/傳記/劇情

片長:85 min

國家/地區:美國

上映 2000年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無聲標準銀幕

混音:立體聲

MPAA評級:Rated PG-13 for brief violence,some sexuality,drug content and language.

級別:Singapore:NC-16/USA:TV-14/USA:PG-13

職員表

導演 , David , Carson

副導演(助理):Vincent Fahy;Simon Noone;Scott Turner

編劇 ,Michael,O',Hara
攝影 ,Lawrence, Jones
剪輯 , Lisa ,Bromwell
配音導演, Dennis ,McCarthy
藝術指導 ,Stephen,Fineren
美術設計 , Nick ,Wilkinson
服裝設計 , Diane , Holmes
布景師 , Ray ,McNeal
發行 ,NBC電視台

角色

演員

配音

備註

John ,Lennon Philip ,McQuillan,Phoenix ----
Mimi ,Smith Blair,Brown ----
Julia ,Lennon Christine,Kavanagh ----

《Imagine幻想》

因為當時時美國錯誤的越戰決策和人民普遍的反戰心理,很大程度上可以說,這首歌已經成了和平,反戰,理性思考,人性中至善至美的愛(廣義的愛)等等等的代名詞。

歌詞在描述一個lennon腦子裡的烏托邦世界,

沒有戰爭(個人認為是因為沒有了階級矛盾,確切地說,

沒有宗教(換句話說,john的理解是,宗教是一種機器,

沒有國家之間的隔閡(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國家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誕生,

沒有人性中惡的部分(個人認為,如果一個人沒有人性中惡的部分,那這個人就算外表與身體構造是多么像人,他也不是人。

沒有財產(也就是說沒有“私有制”這種東西了,採取的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因此在他的幻想中,這是一個烏托邦,也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大同社會。而這首歌已經超出了一般反戰歌曲的範圍太多了,它不單單是控訴戰爭的殘酷或者讚美生命的美好,而是用一種平靜的、思考性質的、智慧的語氣將一個美麗的世界言簡意賅的向我們娓娓道來。

歌詞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幻象沒有天堂,這很簡單,

No hell below us.Above us only sky

幻想我們的地下不存在地獄,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for today...

幻想所有的人,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幻想再也沒有國界之分,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沒有殺戮,沒有犧牲。

Imagine all the people.Living life in peace...

幻想所有的人,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也許你會說我是個追夢人,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加入我們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大同世界就此誕生

Imagine no possessions. I wonder if you can

幻想沒有占有,

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 A brotherhood of man

不再有貪婪或飢餓,

Imagine all the people,Sharing all the world...

幻想所有的人,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也許你會說我是個追夢人,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加入我們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大同世界就此誕生

有關書籍

《列儂回憶》

本書是《滾石》創始人揚·溫納對列儂的完整專訪,被定義為“文化人物專訪”的坐標,長期被其他媒體模仿借鑑。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約翰·列儂,但只有這本書中的列儂如此憤怒、兇悍,一改往日留給公眾溫文爾雅的清純形象。”《滾石》中文版主編郝舫這樣評價,近日這本《列儂回憶》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引進,該書是1970年《滾石》雜誌創始人揚·溫納對列儂的完整專訪實錄首度出版簡體中文版,這篇長達13萬字的訪談讓《滾石》一舉成名,更被定義為“文化人物專訪”的坐標。

1967年21歲的揚·溫納創辦了《滾石》雜誌,他最大的動力就是為了有一天能和列儂碰面,1970年“披頭士”解散,他與列儂作了深入的訪談,刊有列儂這篇訪談的那兩期《滾石》,是該雜誌最早賣斷的兩本。《列儂回憶》書中涉及列儂對其“披頭士”身份的顛復、披頭士解散的真實原因、列儂與披頭士其他成員的交惡、列儂與妻子小野洋子富有激情的創作生活等等。從這些鋒芒畢露的話語中,可以看出“披頭士”解散的真正原因是樂隊成員每人都才華橫溢,已經很難再合作下去。從列儂的言論中更能看見一個根本不願意被供奉為神的人最不設防的內心,他極力妄圖從公眾和歷史強加給他的重負之中獲得自由,他的結論是“夢已經做完了,一切都還是老樣子,只不過如今我已經30歲,而一大堆人留了長頭髮,如此而已”……郝舫指出,在這篇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24歲卻無所畏懼的天才記者和一個30歲的天才媒體操控專家的角力,比如溫納一直想把問題拉回Beatles,但顯然列儂更有興趣談論離開Beatles無非是人生的另一個開始。無論從記者的角度還是從受訪者的角度,這都是一部可以進入教科書的訪談,這本書對於研究一個藝術家的內心也極為珍貴。”

“這是目前眾多關於列儂書籍中,最有文獻價值的兩本之一,另一本是列儂在被槍擊前兩個月由《花花公子》為他做的訪談《All We Are Saying》,它們的特點都是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後者呈現出的列儂風清雲淡,我們已經計畫引進。”該書的責任編輯孫瑞岑表示。

《列儂回憶》《列儂回憶》

在1980年12月8日晚在達柯塔公寓大樓外面的街上一名叫查普曼的男子向約翰·列儂這位搖滾史上最著名的明星連開五槍,列儂傷重不治身亡。而查普曼在兇殺現場被逮捕,後被判處終生監禁,並且在2000年以前不得假釋。查普曼被關在最安全的紐約阿提卡監獄,迄今服刑30年,紐約州假釋處以前駁回了查普曼2000年,2002年,2004年和2006年的四次假釋請求。

列儂的遺孀小野洋子在前幾年向當局提交申請,請求拒絕查普曼的假釋請求。紐約假釋處的發言人希瑟·格羅爾說,有50封信和1100人具名的請願書反對對查普曼假釋,只有三封信是請求同意查普曼假釋的。查普曼遞交假釋請求書的下一次機會將在2010年8月。

在列儂被刺殺的公寓處,許多女孩子舉著自己心中的偶像涕淚滿面,痛不欲生。

1980年8月,沉寂了多年的列儂與妻子開始錄製他們最著名的專輯《雙重夢幻》(Double Fantas y)》。他們雄心勃勃地計畫從日本啟程向西經過歐洲到紐約,向世界推出這部專輯。但是,他們沒能實現這個願望。1980年12月8日晚10點49分,列儂在他的公寓前被槍殺,倒在血泊之中。洋子驚恐萬分地目睹了這悲慘的一幕。

兇手是一個精神病患者,他很快落網並被判處20年監禁。但法律的公正卻無法彌補失去列儂的損失,這是全世界的巨大缺憾。列儂無與倫比的智慧、優美動人的歌聲永遠地失去了,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位人類靈魂的開拓者,像他這樣的天才我們此生再難擁有。

列儂是甲殼蟲樂隊的核心人物,也是四個披頭士中最有藝術才華和思想深度的人。他在樂隊中的核心地位不僅體現在音樂創作上的主導作用,也體現在對其他人的生活的影響上。列儂和妻子辛西埡的感情一直很好,並生有一子朱利安,然而自從他邂逅日本先鋒派女藝術家小野洋子之後,他的情感世界乃至藝術之路都發生了巨變。

甲殼蟲樂隊在60年代末解散後,列儂與小野洋子曾進行了一系列驚世駭俗的先鋒藝術探索,一時為人側目。與此同時,他們在社會政治活動中還做出了一系列大膽行動,一時被美國政府列為不受歡迎的人。1975年,他們的孩子出世使列儂感覺到自己“像帝國大廈一樣高大”,從此他潛心在家養子,過起了與世無爭的日子。直到1980年重新出山後迅速被刺。

假設有人讓你選出搖滾史上最優秀的搖滾樂隊,如果“甲殼蟲”(TheBeatles)樂隊只能列第二的話,那么第一的名額也只能是空缺的。而在這支世界流行樂史上最傳奇的樂隊中,約翰·列儂是靈魂。(這句話具有爭議)。

告別列儂告別搖滾

1960年的利物浦,四個年輕人帶著他們稚氣未脫的笑容和對愛情、對生命的歌頌,用不規整的和弦與嬉皮的歌詞打破了當時流行歌壇靡靡之音盛行的傳統,用一種更接近人性的創作方式締造了一種嶄新的文化,進一步催化了西方嬉皮文化的發展。“甲殼蟲”樂團組建45周年的紀念年,他們依然是世界樂壇的寵兒,內地在下半年引進的再版《黃色潛水艇》專輯依然能保持熱銷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1980年的12月8日晚11點,隨著紐約上空的五聲槍響,列儂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旅程。整個世界開始哭泣,解散十年的“甲殼蟲”樂隊最後的一絲重組希望被徹底毀滅,整個西方社會永遠失去了一個嬉皮文化國度里的國王。曾經代表著上世紀七十年代嬉皮精神的搖滾樂倡導的仁愛與和平、自由和獨立的音樂精神,已經完全被聲色犬馬的娛樂性所替代,再也難現昔日純粹自然的本性色彩

倫敦奧運

2012年倫敦奧運會閉幕式上,在向志願者致謝之後,現場燈光暗了下去,利物浦合唱團的孩子們開始合唱披頭士傳奇隊員約翰·列儂1971年的作品《Imagine》,隨後,約翰·列儂彈唱音樂的形象出現在了大螢幕上,現場掌聲雷動。是時代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將約翰·列儂帶回了我們身邊,讓他親臨奧運盛宴為我們獻唱。

過去與現在的時空仿佛融為了一體,合唱團的孩子們用手語為列儂伴唱。同時,場地中間的101塊碎片開始拼成列儂的白色頭像,一曲結束,頭像又再次散開,有白色的氣球升入天空,仿佛他的來臨只在那一瞬,似有若無,只留給觀眾們無盡的感嘆與唏噓。

據統計在倫敦音樂會上,列儂創作(包括參與創作)的作品高達5首。

有一種珍寶永遠都不會沾染歲月的塵埃,有一種來自生命的純淨鏇律永遠在我們的心中迴響。——致約翰列儂[

twitter

2013年3月21日,小野洋子發了一條twitter,展示了列儂被射殺時戴的眼鏡,20幾年來,血跡一直未擦拭。並配了一段文字:“1980年12月8日,約翰·列儂被射殺至今,美國共有105萬7千人被槍射殺”。美國總統歐巴馬轉發了該條推文。

吉他拍賣

2013年5月20日,英國披頭士樂隊主唱約翰·列儂生前彈過的一把電吉他日前在紐約拍賣會上以40.8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50萬元)拍出。這把由VOX製作的吉他被一位美國買家拍得,買家並未透露身份。拍賣公司原先估計這把吉他能拍出20至30萬美元,結果賣價遠遠超過預期。這把吉他是列儂1966年定製的,被用於1967年專輯《奇幻之旅》的彈唱,後來列儂將這把吉他贈送給一名好友,作為其25歲生日禮物。該好友2004年將這把吉他出售。

紀念行星

天上有五顆小行星分別命名為披頭士星星、列儂星星、麥卡特尼星星、哈里森星星和斯塔星星。

頑劣記錄單拍賣

列儂成名之前在英格蘭利物浦一所男校讀書時的老師評價說他“在課上打架”和“搞破壞”。

1970年代,該校的一位老師沒有按要求燒掉一間儲藏室內的所有書本,而是將與列儂有關的幾頁1955年前後的記錄保留下來。

這位老師保存下來的檔案中,有一些在日後的一次事故中被毀,這兩份是僅存的、沒有流落到他人之手的檔案之一。

儂的同學皮特-肖頓(Peter Shotton)是列儂傳記作者。他確認這些檔案是真實的。

這兩份記錄有望以每份3,000英鎊的價格在網上拍賣。

記錄顯示,列儂曾經有兩次在一天之內3次被老師“拘留”。

他被懲罰的其它原因包括“滋擾”、“推搡”、“叫嚷”、“沒有興趣”。

甲殼蟲樂隊

甲殼蟲樂隊,又名披頭士樂隊,流行搖滾樂歷史上最偉大樂隊,直接影響了整個搖滾樂的發展。
約翰·列儂樂隊靈魂人物,1980年,列儂被狂熱歌迷在寓所前暗殺身亡
保羅·麥卡特尼樂隊重要成員,至今任活躍在世界樂壇
喬治·哈里森樂隊吉他手,2001年因病去世
林戈·斯達爾樂隊架子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