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天空

《分裂的天空》,是一部外國文學類的小說作品。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分裂的天空創作年代:現代作者:克里斯塔·沃爾夫作品體裁:小說

內容概要

小說《分裂的天空》是沃爾夫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20世紀60年代德國文學中成功的作品之一,1964還被改編成電影。《分裂的天空》以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之間修築柏林圍牆為背景,深刻揭示了民族分裂局面給德國人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帶來的不幸,給家庭、婚姻和愛情等方面帶來的悲劇,以及這種分裂在人的心靈中投下的陰影。小說的女主人公麗塔·賽德爾是師範學院大學生,在一次不幸事故之後,躺在某所醫院的病床上,思緒萬千,回顧自己近兩年來的生活、學習、下廠實習和個人愛情生活的波折經歷:麗塔早年生活在德國中部的一個小鄉村,兩年前與一位名叫曼弗雷德·赫爾富特定輕人邂遁相逢。麗塔“知道這個年輕人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化學家,正在做博士論文。後來,他的論文得了‘優’……”曼弗雷德年長麗塔整整10歲,“高高的個子,瘦削的身材,長長的胳膊,再加上一頂年輕人的狹長腦袋,顯出一副桀驁不馴的樣子。”與他相比,麗塔生活則顯得平凡。 

 二戰剛結束,由於貧困和得不到前線失蹤的父親音訊,她就隨母親來到德國中部的一個鄉村,住在姑媽家裡,在那學習讀書。17歲時在一家縣屬保險公司當職員。一次鄉村舞會上,曼弗雷德邀麗塔跳舞,一見鍾情,兩人產生了愛慕之情。舞會一星期之後,19歲的麗塔生平第一次收到一位男子的來信,激動萬分,把這封信視為“整整19年,願望、行動、思想和夢幻”的一切表示。“她明白,自己身上有足夠多的東西討他(曼弗雷德)喜歡,而且以後還會討他喜歡。”從此,她心中萌發的愛情之火日趨熾熱。一次偶然機會,“有一位‘招聘教師的全權代表’來到麗塔所在的縣”,名叫埃爾溫·施瓦策巴赫,他是師範學院的歷史學講師,是他改變了麗塔多年的鄉村生活,來到大城市哈雷,獲得了大學學習機會。在城裡她與曼弗雷德接觸機會更多了,並開始了同居生活。麗塔為了當一個稱職合格的教師,“信守對施瓦策巴赫許下的諾言”,即合格教師得要下基層鍛鍊,了解大型企業,需要下廠實習鍛鍊。於是,麗塔得到曼弗雷德父親的幫助,在他那機車車輛廠勞動實習。在工廠里,麗塔有機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影響最大的有車輛廠木工組組長埃爾米施、工長梅特納格夫、廠長丈德蘭德,還有伍輕的小漢斯,並從這些人身上發現和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以及自我發現的過程。麗塔白天在工廠里實習鍛鍊,晚上和曼弗雷德一家一起用餐。飯桌上家人所談的話題三句不離本行;工廠的所見所聞或大家關心的生產、工廠的命運和人際關係等問題。由於觀點不同或觀察問題的出發點各異,曼弗雷德父子間時而發生爭吵,格格不入。曼弗雷德的母親在家幹家務,是精明能幹,思想偏激,抱有成見的女性,尤其對未來兒媳的所作所為常常大為不滿,說什麼:“從前年輕的姑娘在寄宿學校里準備著結婚,而如今,卻把她們塞到工廠去,放到一堆素不相識的男人當中。”後來,在一次財務大檢查中,工長所負責的那部門的經濟虧損了三千馬克,被革職下放到麗塔所在那個小組勞動。通過這件事,麗塔進一步懂得了人生道路的艱巨、曲折。小組內十二個人,最大的六十歲,最小的十幾歲的小漢斯,由於每人經歷不同,他們追求和嚮往的目標各異。機車車輛廠的老廠長逃到“那邊”之後,廠里生產每況愈下,材料缺乏、停工待料、生產產量劇烈下降,產品質量也一天不如一天。新廠長文德蘭德上任伊始,也未能馬上擺脫這一困境:“仍舊是生產計畫沒完成,缺材料、缺半成品、缺乏勞動力。”不過,文德蘭德事業心強,躊躇滿志,但致命弱點是與下屬關係不佳,一度步履艱難,難以打開局面。以後數月,在全廠齊心協力下,開展勞動競賽、技術革新活動,終於在工廠實行國營化15年那天,第一次全面完成了生產計畫,市政委員會還特地舉辦了一次大型慶祝晚會。那天,曼弗雷德一同陪去。舞會上,麗塔成了舞會的王后,賓至如歸的感情使大家感到輕鬆愉快,麗塔已對眾目睽睽習以為常,她“滿面春風地同一個又一個的男人跳舞”。歲月在流逝,麗塔和曼弗雷德之間的關係日趨複雜,兩人間的追求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彼此之間開始互不理解,各說各的。前者熱愛這火一般的生活,並從老一輩身上學到了勤勤懇懇、腳踏實地的精神,追尋社會主義完善過程;後者則因不滿現實社會生活,常常與同事們、上級領導產生尖銳的矛盾和嚴重的思想分歧。曼弗雷德堅持自己的人生信條,即是“人們為了不讓別人認識和消滅自己,不得不染上一層保護色”。因而,他在自己的發明成果遭到拒絕之後,利用一次化學家大會機會,到了那個“自由”世界去了。曼弗雷德的出走給麗塔精神上蒙上了一層陰影,“她積聚自己最後一點,通過沉默進行自衛,……別人叫她乾什麼,她就乾什麼”,總覺得自己矮人三分,避開別人,內心苦衷難以啟齒。曼弗雷德出走的訊息,不脛而走,而各人態度則大不相同。曼弗雷德的母親——埃爾富爾特太太認為:“兒子的出逃,只能解釋為對自己本人發出信號。”她要求丈夫趕緊斷絕一切往來,兩小時內就可以一起逃走。這種出逃預謀遭到埃爾富爾特的斷然拒絕,他不願離開自己的國家。曼弗雷德的行為給曼弗雷德一家帶來了震驚和動盪。某個夜晚,埃爾富爾特太太由於心臟病復發,猝然去世。從這以後,麗塔依然住在埃爾富爾特家中,與老人相依為命,幾乎過著獨處索居的生活。 

 1961年8月份第一個星期天,麗塔乘上前往柏林的火車去探親,隨身只帶了一隻小箱子,而且買的也是來回票。她有自己的信念:西柏林在她眼裡並不是那么美妙,因此,她作出當晚就回到東柏林這一重大抉擇並不顯得突然。失去戀人的痛苦雖然折磨著她,但是歸來之後,同志們的情誼溫暖著她的心,沸騰的生活給予她新的力量,她感到“這兒一切都又熱情、又親切”,鼓舞她面對現實,重新開始人生新的漫長旅程。麗塔探望曼弗胃德回來後的第一個星期天(1961年8月13日),她從廣播裡聽到震驚世界的不同尋常的事件:民主德國為採取邊境安全措施,在東、西柏林之間築起了柏林圍牆。從而德國民族的分裂陰影又一次籠罩著德國人民的心靈。麗塔躺在病床上,回憶著人生的艱辛和愛情生活的悲劇,與前來探望的同事們、領導探索人生的真諦和自我完善過程的途徑。

作品賞析

《分裂的天空》一發表,就掀起了軒然大波,作品首先在當時的聯邦德國得以出版,在民主德國則褒貶不一,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分裂的天空”成了當時民族分裂的代名詞。1959年,德國作家烏韋·詹森也曾寫過同類題材的小說《對雅各布的種種猜測》,小說中描寫男主人公雅備布在離開西柏林女朋友後,回到民主德國的種種遭遇。雅各布最後死去了,但他究竟是自殺,還是遭到災禍,作者不願挑明。而克里斯塔·沃爾夫在《分裂的天空》中,描寫的是一個迥然不同的形象。女主人公麗塔同詹森筆下的雅各布所處的境況雖然完全相同,但她回到民主德國後既沒有死去,而是幸福地生活在社會主義土壤上。然而,兩部小說所反映的同樣的主題思想:由於德國的分裂局面而造成人們心靈上的創傷,導致家庭、婚姻和愛情產生悲劇,並面臨現實的決擇。沃爾夫酷愛俄國文學,特別是對以描寫俄羅斯少女心理活動和自然風景著稱的屠格涅夫很有研究。沃爾夫在《分裂的天空》里,對女主人公麗塔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用抒情的筆調描繪氣象萬千的大自然,獨居匠心。作者運用電影中剪接技術,追懷往事都用的倒插筆法;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巧妙地表現出故事情節,中間的過渡不是十分明顯,而空間的畫面卻完整而形象化。沃爾夫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充分揭示作品人物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分裂的天空》中敘述的故事,不僅使用第三人稱這種常見的手法,直接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而且還採用第一、第二人稱,以自述、對話、獨白或旁白的方式,把人物的心理活動一覽無餘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而女主人公的內心獨白,則運用第一人稱的沉思冥想和內心分析來展示主人公的心境:“是他說得對呢,還是我的話不對?難道我對我們倆的嚴厲是反常的?他常說:你不會堅持到底的。你不了解生活。而他哩,卻了解生活……”這段文字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顯露無遺,表現出麗塔的懷疑、矛盾的心態。再有,沃爾夫對要寫的事物,都附有自己的情感意向,通過寫景明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周圍環境,作品一開頭這樣寫道:“夏季涼爽多雨的時節已經過去,秋天尚未到來,赤日炎炎的城市比往常更為急促地喘著粗氣。從上百個煙囪里吐出來的團團煙霧就是這座城市呼出的廢氣。它從煙囪里吐出來,進入純淨的天空,隨即便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早就習慣於這漫天煙霧的人們,現在卻忽然感到很不習慣,難以忍受。……空氣使他們咳嗆,而水……也苦澀無比。”“如今城市蒙上了一層陰影……”;有時,把主人公的情緒和感受同自然景物融為一體,藉以烘托氣氛,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如麗塔和曼弗雷德一起在鄉村過聖誕節的那段描寫:“他們手挽著手,默默無語地走著,沿著孤獨的鄉村公路往下走。麗塔想到這裡,問著自己:什麼時候像現在再來一次?什麼時候能再像這樣?地球的兩半部接合得天衣無縫。他們就在交界處散步,仿佛什麼也沒有似的。”此時,作者把自然描寫為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源泉,決定著他們的前途和未來。麗塔和曼弗雷德在西柏林相逢一章節里,作者以景物作為象徵,暗示主人公的命運。傍晚時分,這對戀人散步在西柏林廣場上,仰望著那分裂的天空,思緒萬千,人們忘不了黑夜中的那條小船,更忘不了他們在西柏林分手的那個時刻。“過會兒,情侶們在分手前都在尋覓一顆星星。這樣,晚上他們的目光就可以在這顆星星上面相遇。可我們該尋找什麼呢?——‘至少他們沒法把天空分開吧。’曼弗雷德嘲諷道。天空嗎?是指這整個充滿希望和思念、愛情和悲傷的天空嗎?‘可是,’她輕聲說,‘天空是最先分裂的。’”讀者從沃爾夫筆下的星星、天空描寫中,可見主人公的情意與自然融為一體,了解作者的才思筆力。正如莫泊桑所言:“小說家……他們的作品不是給我們述說一個故事,娛樂我們或者感動我們,而是強迫我們來思索,來理解蘊含在事件中的深刻意義。”總之,沃爾夫在小說創作技巧上的探索是有價值的。

作者簡介

克里斯塔·沃爾夫,德國著名作家。1929年生於巴伐利亞州的蘭茨貝格,父親是一位商人。她中學畢業後,子1949年至1953年在那拿和萊比錫攻讀德國語言文學。大學畢業後,曾任《新德意文學》編輯,先後在青犀圖書出版社、德意志中部出版社任編輯、主編等職。常到哈勒市一家機車車輛廠體驗生活,參加工人創作小組活動。1962年以後成為職業作家,是德國多項文學獎獲得者:如哈勒市藝術獎(1961)、亨利希·曼文學獎(1963)、民主德國國家獎(1964)等。沃爾夫的作品在歐美各國享有盛名,她既寫小說,也寫散文、評論、隨筆和電影劇本。她文學創作的成就主要在小說方面。著有《莫斯科故事》(1961)、《分裂的天空》(1963)、《回憶克里斯塔·T》(1968)、《童爾的楷模》(1976)、《六月的下午》(1967)、《一隻公貓的生活觀》(1974)和文學評論集《讀和寫》(1972)等。沃爾夫善於捕捉現實生活中的重大題村,主張文學作品就是要表現個人、認識自己、發現自我,喜歡採用的藝術手段主要為意識流、蒙太奇、時空概念顛倒等,從而發掘人物內心的奧秘,淋漓盡致地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因而克里斯塔·沃爾夫在西方有“德國現代派文學先鋒”的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