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子

刀豆子

刀豆子為豆科植物刀豆Canavalia gladiata (Jacq.) DC.的成熟種子。主產於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秋季種子成熟時採收莢果,剝取種子,曬乾。生用。

基本信息

簡介

刀豆屬豆科,因豆莢形似刀而得名“刀豆”。又因莢形似人挾劍橫斜,故又名“挾劍豆”。主要品種有蔓性、矮性兩種。蔓性刀豆[C.gladiata(Jarq.)DC.],亦稱“大刀豆”、“中國刀豆”、“關刀豆”、“馬刀豆”、“刀鞘豆”、“刀巴豆”。染色體數2n=2x=22,24。原產熱帶亞洲非洲。 豆科(Leguminosae)刀豆屬的栽培亞種,一年生纏繞性草本植物。屬名CanavaliaAdans.,嫩夾炒食或醃漬,乾豆粒可煮食或磨粉。乾豆粒富含蛋白質,約25-27%。種子入藥,有活血、補腎、散瘀的功效。矮生刀豆[C.ensiformis(L.)DC.]:別名洋刀豆。染色體數2n=2x=22。原產西印度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1500年前中國已有栽培。現在說的刀豆的多為蔓生刀豆。

別名

 挾劍豆、刀豆子、大戈豆、大刀豆、刀鞘豆、刀鳳豆、刀板仁豆、刀巴豆、馬刀豆、刀培豆、卡肖

名稱來源

刀豆 (《救荒本草》),挾劍豆(《酉陽雜俎》),刀豆子(《滇南本草》),大弋豆(《本草求原》),大刀豆(《分類草藥性》),關刀豆(《廣西中獸醫藥植),刀鞘豆(《陸川本草》),刀巴豆(《四川中藥志》),馬刀豆(《閩東本草》),刀培豆(《江西草藥》)。

藥物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刀豆和洋刀豆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avalia gladiata(Jacq.) DC.[Dolichos gladiatus Jacq.]
採收和儲藏:在播種當年8-11月分批採摘成熟果莢,剝出種子,曬乾或炕乾。

形態特徵

原生形態:科屬為豆科植物刀豆的種子。一年生纏繞狀草質藤本。莖長可達數米,無毛或稍被毛。三出複葉,葉柄長7~15cm;頂生小葉通常寬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8~20cm,寬5~16cm,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兩面無毛,,側生小葉基部圓形、偏斜。總狀花序腋生,花疏,有短梗,常2~3朵簇生於花序軸上,萼管狀鐘形,稍被毛,上唇大,具2裂齒,下唇有3裂齒,卵形;花冠蝶形,淡紅色或淡紫色,長3~4cm,旗瓣寬橢圓形,頂端凹入,基部具不明顯的耳及寬爪,翼瓣較短,約與龍骨瓣等長,和龍骨瓣均彎曲,具向下的耳;雄蕊10枚,合生,對旗瓣的1枚基部稍離生;子房線狀,具短柄,有疏長硬毛,有胚珠多枚。
莢果線形,扁而略彎曲,長10~35cm,寬3~6cm,先端彎曲或鉤狀,邊緣有隆脊,內含種子10~14粒,呈扁卵形或扁腎形,長2~3.5cm,寬1~2cm,厚0.5~1.2cm。表面淡紅色至紅紫色,微皺縮,略有光澤。邊緣具眉狀黑色種臍,長約2cm,上有白色細紋3條。質硬,難破碎。種皮革質,內表面棕綠色而光亮;子葉2,黃白色,油潤。無臭,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1.刀豆 一年生纏繞草質藤本,長達3m。莖無毛。三出複葉;葉柄長7-15cm;頂生小葉寬卵形,長8-20cm,寬5-16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闊楔形,側生小葉偏斜,基部圓形;具短柄;托葉細小。總狀花序腋生,花疏,有短梗;苞片卵形,早落;花萼鍾狀,萼管長約1.5cm,二唇形,上萼2裂片大而長,下唇3裂片小而不明顯;花冠蝶形,淡紅色或淡紫色,長3-4cm,旗瓣圓形,翼瓣較短,約與龍骨瓣等長,龍骨瓣彎曲;雄蕊10,連合為單體,對著旗瓣的1枚基部稍離生,花葯同型;子房具短柄,被毛。莢果大而扁,長10-30cm,直徑3-5cm,被伏生短細毛,邊緣有隆脊,先端彎曲成鉤狀;種子10-14 顆,長約3.5cm,寬約2cm,厚達1.5cm,種皮粉紅色或紅色,種臍約占種子全長的3/4,扁平而光滑,花期6-7月。果期8-10月。
2.2. 洋刀豆 直立或半直立草本或亞灌木,高60-100cm。植株初時被白毛、短伏毛,漸變無毛。三出複葉;小葉斜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長8-19cm,寬 7-9cm,先端急尖或漸尖,並有細尖頭。基部楔形或圓楔形,側生小葉偏斜。總狀花序長25-38cm,近基部開始有花;花序軸有密集、肉質、隆起的節;小苞片著生於萼基部,鱗片狀;花冠紫色,蝶形,長25mm,子房近無柄,被白色短柔毛,花往無毛。莢果長20-35cm,寬2.5-4cm,果瓣厚革質;種子10-14顆,橢圓形,略扁,長達3cm,寬約2cm,種皮白色,種臍約為種子的1/2。花期6月,果期8月。
藥用形態:乾燥種子呈扁卵形或扁腎形,長約2~3.5厘米,寬約1~2厘米,厚約0.5~1.2厘米。表面淡紅色或紅紫色,少數類白色或烏黑色,略有光澤,微皺縮不平。邊緣具灰黑色種臍,長約1.5~2.5厘米,其上有類白色膜片狀的珠柄殘餘,靠近種臍的一端,有珠孔呈小凹點狀,他端有一深色的合點,合點與種臍間有隆起的種脊。質堅硬,難破開。種皮革質,內表面棕綠色,光澤。 內有2片肥厚的子葉,黃白色,胚根細小,位於珠孔的一端,歪向一側。 氣無,味淡,嚼之具有豆類特有之氣味。 以個大、飽滿、色鮮艷、乾燥者為佳。
花期6~9月,果期8~11月。栽培於氣候溫暖地帶。刀豆的根(刀豆根)、果殼(刀豆殼)亦可供藥用。

生境分布

原產東半球熱帶地區。在我國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四川等省區。我國長江以南各省間有栽培,以華中、華南為多。
主產於江蘇南京蘇州南通,湖北孝感恩施宜昌,安徽肥東肥西六安。浙江、四川、廣西等亦產。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不耐寒霜。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排水良好而疏鬆的砂壤土栽培為好。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於4月上旬清明前後播種,由於種皮堅硬,吸水慢,要先用水浸泡一晝夜後再播。南方用高壟,北方用平畦。行穴距0.8×0.5m,每穴播2-3粒,施豬糞水後,蓋火灰及細土約厚4cm。不能使用人糞,因易爛種爛根。
田間管理 苗高5-6cm時勻苗,補苗,每窩留壯苗2株,並進行中耕除草,追肥一次。在5月下旬,設支柱引藤上架,再除草、追肥一次,肥料都以豬糞水為主。開花前不宜多澆水,中耕保墒以防落花落果;座莢後視土壤濕度情況澆水。
病蟲害防治 蟲害有斑螫,咬食花果,可在早晨露水未乾不能飛動時,帶手套捕捉,用開水燙死,曬乾供藥用。
盛夏開始採收,直至降霜。選基部結莢早並具品種性狀的健康植株留種。成熟後摘莢乾燥,剝取種子貯藏。

性味歸經

味甘,性溫、無毒;入脾、胃、大腸、腎經。
《綱目》:甘,平,無毒。
《本草從新》:甘,溫。
《本草撮要》:入手、足陽明經

化學成分

1.刀豆種子含蛋白質28.75%.澱粉37.2%,可溶性糖7.50%,類脂物1.36%,纖維6.10%及灰分1.90%。還含有刀豆氨酸(canavanine),刀豆四胺(canavalmine),γ-胍氧基丙胺(γ-guanidinooxyproprlamine),氨丙基刀豆四胺(aminopropylcanavalmine)和氨丁基刀豆四胺 (aminobutylcanavalmine)。種子中還含刀豆球蛋白A(concanavaline A)和凝集素(agglutinin)。 葉中也有刀豆氨酸。種子含刀豆球朊約20%、刀豆胍氨酸及尿酶;未成
熟種子含赤黴素A21即刀豆赤黴素和赤黴素 A22,即刀豆赤黴素Ⅰ和刀豆赤黴素Ⅱ。
2.洋刀豆種子含澱粉50%、蛋白質31.00%-31.54%,脂質3.48%-4.14%,纖維8.44%-9.24%,灰分2.85%-3.04%,總糖2.48%-2.75%及還原糖0.26%-0.40%。種子脫脂後經分析含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等脂肪酸,而不皂化部含羽扇豆醇(lupeol),豆甾醇(stigmaster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種子還含皂甙,即羽扇豆醇-3-O-β-D吡喃木精基(l→4)-O-β-D-吡喃葡萄糖甙[lupeol-3-O-β-D-xylopyranosyl(1→4)-O-β-D-glucopyranoside],刀豆球蛋白(concanavaline)B,L-刀豆氨酸及刀豆毒素 (canatoxin)。葉中含會香甙(rutin)和槲皮甙(quercitrin)。

藥理作用

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ConA與核糖、腺嘌呤合用有促進缺血後心功能不全恢復的作用。用核糖、腺嘌呤和ConA聯合對雄性大鼠進行離體心臟缺血再灌注,不但心肌收縮力顯著升高,細胞內鈣負荷減輕,CK(肌酸激酶)漏出減少,而且ATP(三磷酸腺苷)含量顯著恢復。表明核糖、腺嘌呤在ConA的協同下,能快速地恢復心肌收縮力和ATP含量。
紅細胞的作用ConA可明顯地抑制SiO2粉塵致大鼠紅細胞溶血的作用,其溶血率在給予ConA的各組均降低,尤以高劑量組降低更明顯。ConA亦明顯地抑制SiO2引起的紅細胞膜內顆粒分布的改變,其膜內形態與單純給ConA值相似。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ConA能誘導脾抑制性白細胞的生成。一定濃度的ConA對大多數小鼠能誘導出以抑制性功能為主的白細胞,並從刀豆中提取一種有毒蛋白(CNTX),能誘導中性白細胞進入胸膜腔和咽鼓管囊腔。此作用可被地塞米松所抑制。
腫瘤生長的影響刀豆及其成分對腫瘤生長有一定影響。ConA對Lewis和S180實體具有明顯抑制作用,左旋刀豆氨酸可影響人胰腺癌細胞株MIAPaCa-2的生長。刀豆球蛋白與環磷醯胺交替使用,對小鼠S180肉瘤有明顯抑制作用,而各自單獨使用無效。
致炎作用 CNTX可誘導大鼠劑量依賴性的足趾腫脹。給大鼠足掌注射CNTX引起腫脹,通常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注射後0~2小時足部腫脹,但無炎性細胞滲出;第二階段即注射後3小時,注射部位浸潤,足部腫脹進一步增加。注射量在50~100毫克時,6小時後水腫達到高峰,48小時內消退。當注射量為200~300毫克時,水腫持續超過48小時。CNTX誘導的水腫是一種多因子參與過程。組織血清素、血小板激活因子和PEG(直鏈聚乙二醇)都參與了炎症水腫的第一階段;脂質氧化酶及IL(白細胞介素)是第二階段的主要因子,同時還有炎症細胞向炎症部位的遊走、浸潤。
增強抗病能力刀豆所含成分具有維持人體正常代謝功能,促進人體內多種酶的活性,從而增強抗體免疫力,提高人的抗病能力。
其他ConA在不同條件下對HBV(B肝病毒)增殖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刀豆球蛋白可作為一種促細胞分裂凝集素,迅速誘導小鼠腹水肝癌細胞膜糖蛋白分子發生構效改變或物理的重排。CNTX可促進胰島分泌胰島素,此作用呈劑量和時間依賴關係。當機體缺糖及低溫狀態下易發生作用。CNTX可誘導血小板及大鼠腦釋放血清素,具有劑量依賴性。給生長中的雞加餵未成熟的刀豆種子(主要成分為左旋刀豆球蛋白),雞的攝食量減少、生長速度降低。游離刀豆球蛋白可使腎臟精氨酸活性顯著降低。

不良反應

曾有報導,食用刀豆引起36人發生中毒,臨床症狀主要為急性胃腸炎(噁心、腹脹、腹痛、嘔吐),病程2―3天,無死亡。刀豆所含皂素、植物血球疑集素、胰蛋白酶抑制物等為有毒成分,100℃即能破壞,本次中毒時因烹飪溫度不夠、時間過短所致。一旦發生中毒可採用及早主動嘔吐、洗胃等,據病情可服用複方樟腦酐、阿托品、顛茄、維生素B或中成藥等,重者靜滴10%葡萄糖及維生素C以促進排泄毒物,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

功能與主治

種子:溫中,下氣,止呃,益腎補元。散寒止嘔,定喘。用於脾胃虛寒,呃逆,嘔吐,腹脹,腹瀉,腎虛,腰痛,疵氣脹痛、怯寒肢冷、面色蒼白,痰喘。
果殼:通經活血,止瀉。用於腰痛,久痢,閉經。
根:散瘀止痛。用於跌打損傷,腰痛。
《滇南本草》:健脾。《綱目》: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中藥材手冊》:補腎,散寒,下氣,利腸胃,止嘔吐。治腎氣虛損,腸胃不和,嘔逆,腹脹,吐瀉。 《四川中藥志》:治胸中痞滿及腹痛,療腎氣不歸元及痢疾。

用藥禁忌

《四川中藥志》:胃熱盛者慎服。

用法用量

煎湯,3~5錢;或燒存性,研末。
種子6~9g 。果殼及根1~2兩。

保健藥方與藥膳食譜

1、老刀豆30克,生薑3片,紅糖適量。將刀豆、生薑洗淨,加水300毫升,煮約10分鐘,去渣取湯汁,再加紅糖,調勻即成。每日 2―3次,服飲湯汁。此湯具有溫中降逆,止呃止嘔的功效,適用於虛寒性嘔吐,呃逆等病症。
2、刀豆60克,炒乾研末,每次6克,開水送服,或用刀豆子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續三日,亦治呃逆,小兒疝氣。
3、刀豆殼燒灰搽患處,治鵝口瘡。口服10克,治虛寒呃逆。
4、鮮刀豆莢,放飯上蒸熟後白糖蘸食,治久痢。
5、刀豆150克,洗淨曬乾研粉末,溫開水沖服,每日3次,每次4.5克。此粉具有散寒止痛之功,用治小兒疝氣疼痛。若用紅糖生薑湯送服,一日三次,可治喘咳。
6、刀豆50克,冰糖適量。先將刀豆洗淨,加水500毫升,煎煮約10分鐘,去渣加冰糖,每日分3次飲用。此糖水具有下氣止咳平喘之功效,對小兒百日咳,老年痰多喘咳等病症有效。
7、刀豆20粒,豬腰子1具。先將豬腰子批成兩半,如法治淨,然後把刀豆放人其內,又將兩半腰子合攏,外用荷葉包裹,入炭灰中煨熟豬腰子,取出刀豆,將豬腰子切片裝盤即可。食用時少加佐料,味更鮮美。此餚具有補腎健腰之功,適用於腎虛腰膝酸軟,疼痛活動不利患者食之。或用刀豆殼60克,雞蛋一個,加水同煮,飲湯食蛋,治腎虛或妊娠腰疼。
8、刀豆殼七個,燒炭存性研末,拌糯米飯,每日一劑,分兩次服,治老年腰痛。
9、大刀豆燒存性,研細末,每次3克,一日三次,用溫黃酒送服,治頭痛,肋間痛,跌打傷痛。
10、帶殼老刀豆,焙乾研末,每次6克,或用老刀豆蔓焙乾研末,每次10克,用黃酒調服三至五次,治鼻竇炎。
11、刀豆根30克,加黃酒或紅茶3克,水煎服,治頭風痛。
12、刀豆根60克,糯米30克,黑豆一杯,芝麻10克,白果10克去心,裝豬膀胱內燉熟食,治陰囊疝氣。
13、鮮刀豆殼30克,雞蛋1個,酒、水煎服,治頸淋巴結核初起。
14、刀豆子20克,豬腰1個,精鹽適量。將豬腰剖開,去白色筋膜部分,洗淨;刀豆子洗淨。然後將刀豆包在豬腰內,用線紮緊,放人鍋中,加水適量,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煮熟,加精鹽調味。可佐餐食用。
15、刀豆子25克,甘草3克,冰糖或蜂蜜適量。將刀豆子洗淨,打碎,與洗淨的甘草一起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煮沸,加冰糖或蜂蜜,調勻。每日2次,溫服。治肺氣虛寒所致的小兒咳嗽、老年咳喘。
16、刀豆500克。將刀豆洗淨,用文火焙於,研為細末,每日1次,每次9克,用酒送服。.治肺氣虛寒所致的頭昏頭痛、鼻塞流涕。
17、刀豆15克,粳米50克,生薑2片。將刀豆洗淨,搗碎(或炒研末),與淘淨的粳米、生薑一起放人沙鍋中,加水適量,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熬煮成稀粥。每日早晚餐,溫熱服食。對脾胃虛寒,胃痛呢逆,嘔吐,腹痛腹瀉;腎陽不足,腰痛,怯寒均有效果。若用於呃逆,可加大劑量。

採收貯藏

9~11月間種子成熟時採收莢果,剝取種子,曬乾。或先剝取種子然後曬乾。置通風乾燥處,防蛀。用時搗碎。

藥材鑑別

1. 刀豆 種子扁卵形或扁腎形,長2~3.5cm,寬1~2cm,厚0.5~1.5cm。表面淡紅色、紅紫色或黃褐色,少數類白色或紫黑色,略有光澤,微皺縮,邊緣具灰黑色種臍(習稱"黑眉"),長約種子的3/4,寬約2mm,其上有類白色膜片狀珠柄殘餘,近種臍的一端有凹點狀珠孔,另端有深色的合點,合點與種臍間有隆起的種脊。質硬,難破碎。種皮革質,內表面棕綠色,平滑,子葉黃白色,胚根位於珠孔一端,歪向一側。氣微,味淡,嚼之具豆腥氣。(照片左)
2. 洋刀豆 種子表面白色或類白色,種臍長約種子的1/2。(照片右) 以粒大,飽滿,色淡紅者為佳。
顯微鑑別 刀豆種皮的橫切面:表皮為1列柵狀細胞,種臍部位則為2列,長170~272μm,寬14~26μm,壁自內向增厚,外緣有1條光輝帶。表皮下為2~6列支柱細胞,種臍部位列數更多,呈啞鈴狀,長60~172μm,寬34~63μm,縊縮部寬12~24μm,壁厚1.7~5μm。其下為10數列薄壁細胞,內側細胞呈頹廢狀。種皮下方為1至數列類方形或多角形胚乳細胞。種臍部位柵狀細胞的外側有種阜,細胞類圓形,不規則長柱形,壁較厚;內側具管胞島,橢圓形,壁網狀增厚,具緣紋孔少見,其二側為星狀組織,細胞星芒狀,有大形的細胞間隙。

理化鑑別

薄層層析 樣品製備:取樣品粗粉0.5g,加70%乙醇7ml,沸水浴上加熱2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濃縮至0.2ml,吸取20ml點樣。吸附劑:矽膠G(青島)-1%CMC,濕法制板,120℃烘1小時。展開劑:I. 正丁醇-醋酸-水(3:1:1);II. 酚-水(75:25)。雙向展開,展距10cm。顯色劑:1%茚三酮丙酮液噴霧後,於105℃烤5分鐘。可見紫紅色斑點。
文化底蘊 刀豆始載於《本草綱目》,列於谷部菽豆類。李時珍云:"刀豆本草失載,惟近時小書載其曖而補元陽也。又有人病後呃逆不止,聲聞鄰家。或令取刀豆子燒存性,白湯調服二錢即止。"說明李時珍以前的本草雖未載刀豆,但民間藥用。又云:"刀豆人多種之。三月下種,蔓生引一二丈,葉如豇豆葉而稍長大,五六七月開紫花如蛾形。結莢,長者近尺,微似皂莢,扁而劍脊,三棱宛然……老則收子,子大如拇指頭,淡紅色。"按此描述並參閱其附圖,可知李時珍所述即是現今植物刀豆Canavalia gladiata (Jacq.) DC.。
《本草綱目》:“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
《醫林纂要》:“和胃,升清,降濁。”
《滇南本草》:“治風寒濕氣,利腸胃,燒灰,酒送下,子,能健脾。”
《四川中藥志》:“治胸中痞滿及腹痛,療腎氣不歸元及痢疾。”
段成式《酉陽雜俎》:“樂浪有挾劍豆,莢生橫斜,如人挾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