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位之思

出位之思

這部書考察了顏鈞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及顏鈞生平;構建了表述顏鈞“大中哲學”的理論框架,包括它的經典依據、它的心性論和工夫論、它的人生價值觀和社會理想;闡釋了顏鈞思想的特徵及其在當時和對後世的影響。全書視野廣闊、內容豐富、脈絡清晰、推證周密、持論平實,在許多問題上對傳統觀點有所突破,它使顏鈞的形象更接近於真實,確是一部青年學者的用心之作。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出位之思

顏鈞是晚明泰州學派發展史上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以對早期儒家經典和王陽明心學理論的平民化解釋。創立了一套獨特的大中哲學思想體系;又通過週遊天下的講學活動,使儒學進一步走向民間和通俗化。他的思想性格中,既有張大自然利慾和主體意識、突破理學正統的一面;又有回歸孔孟、維護儒家基本價值理念的一面;同時,還存在著神秘主義、反智主義的傾向。在他的社會活動中,既有和俗鄉間的倫理實踐,又有反叛現實社會秩序的“異端”之舉。

顏鈞的平民化理論探求主要表現為:他對儒學經典《大學》和《中庸》進行了全新解釋;還以二書所涉心性、修養工夫等問題為核心,提煉出一套以仁、神為特徵的思想,以此建立了他的“大中哲學”體系。大中哲學的提出,奠定了顏鈞在泰州學派乃至整個晚明思想史中的地位,使他成為一個具有創新性的理學家。這種創新體現為:在心性論中,提出“仁為心之本體”說.較王陽明的“良知本體”和王艮的“樂本體”更具有豐富的人性內涵:還提出“心之所欲即是性”,說明心性合一之旨;在修養工夫上.提倡“放心體仁”,順任心性自然。同時從實踐操作的層面提出了“七日閉關”這樣一種具有佛、道教修養特點的靜坐體驗方法:在人生價值與社會理想的追求中,提出以保身造命為基礎、以天下歸仁為內容的“大成仁道”說,並指出大成仁道是一種易簡可致的精神境界和社會理想。

顏鈞思想在展開過程中表現出自然主義、反智主義、平民主義以及狂俠風格等特徵。對於原儒精神的繼承與對理學正統的背離.構成了他之思想精神的內在緊張。這一矛盾同樣彰示了泰州學派在進一步展開中面臨的尷尬境遇:如何在民間儒學與精英儒學之間保持一種平衡的張力,以促進儒學的真正發展,這不僅是顏鈞乃至晚明王學發展所面臨的基本難題,也是現代儒學乃至傳統文化在發展中所面臨的難題之一。

作者簡介

馬曉英女,1974年生,寧夏平羅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學博士,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為明代思想史、泰州學派及明末清國中西文化交流,已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學動態》《中國哲學史》和《孔子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若干篇。

目錄

前言

導言

第一章市民文化與心學涌動——顏鈞思想的時空背景及其學術淵源

第一節變化中的晚明社會

第二節心學的演化與泰州學派的創傳

第三節陽明心學與江西社會

第四節顏鈞的心學啟蒙和訪學經歷

第二章晰辨學庸仁神正學——顏鈞大中哲學的建立

第一節《大學》《中庸》在宋明理學中的意義

第二節顏鈞大中哲學體系的建立

第三節《周易》與大中哲學

第三章仁為心體與心性合一——顏鈞的心性論

第一節心體內涵及其特徵

第二節精神與莫能

第三節心與性、命、情

第四章放心體仁與七日閉關——顏鈞的修養工夫論

第一節從心所欲不逾矩

第二節靜坐體悟與七日閉關

第五章大成仁道造命運世——顏鈞的人生價值與社會改造實踐

第一節保身造命的人生價值

第二節天下歸仁的理想與安身運世的社會實踐

第六章顏鈞思想的特徵及其時代影響

第一節顏鈞思想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顏鈞與泰州學派

結語 顏鈞思想的評價及其現代意義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