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法

凹凸法

中國人物畫技法術語。古時肖像畫中稱面部突出部為“岳”。稱鼻、額、左右顴、顎為“五嶽”。“五嶽高巒,見凸空白,見凹加黑”,謂之“凹凸法”。

定義

中國人物畫技法術語。古時肖像畫中稱面部突出部為“岳”。稱鼻、額、左右顴、顎為“五嶽”。“五岳高巒,見空白,見凹加黑”,謂之“凹凸法”。

運用凹凸法作品運用凹凸法作品

作用

所謂:“染陰處使其圓隆”,“從陰襯出陽處,使其形若葫蘆”。傳統工筆肖像畫以白粉染凸處“凸處雖高,必有染襯,方見其高”,與加染的凹處形成對比,突出人物神情。

沿用歷史

南朝梁著名畫家張僧繇善畫人物佛道,梁武帝每修佛寺,都令張僧繇作壁畫。他在建康一乘寺畫寺門裝飾壁畫,用朱、青、綠三色,吸取印度的“凹凸法”,畫成了具有立體感的花紋,時人稱此寺為凹凸寺,因而張僧繇的“凹凸法”就出名了。這種畫法現在可從敦煌壁畫中看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