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潛龍

凌源潛龍

凌源潛龍化石發現於遼寧省凌源市,為熱河生物群的一份子,化石以產地凌源命名。凌源潛龍是長頸雙弓類水生爬行動物中的一種,生活在距今1.25億前的晚侏羅紀—早白堊紀。根據生物形態,古生物學家指出:凌源潛龍的長頸,反映該動物適應湖泊環境,以食魚蝦等動物為生。同時,凌源潛龍也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來自中生代湖泊沉積中的長頸水生爬行動物。

化石信息

凌源潛龍化石凌源潛龍化石

中文名稱:凌源潛龍

化石年代: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地層層序: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義縣組下部大王杖子層

生物群落:熱河生物群

化石產地:遼寧朝陽凌源

命名年代:1999年

命名學者:高克勤、唐治路和汪筱林

同物異名:凌源中國水生蜥(Sinohydrosaurus lingyuanensis)

名稱

凌源潛龍(Hyphalosaurus lingyuanensis)

時代及層位

遼寧省凌源市宋杖子鄉(大王杖子鄉)和義縣的王家溝、萬佛堂等地下白堊統熱河群(Jehol Group)義縣組(Yixian Formation)中部大王杖子層(距今1.23億年前)

科學分類

凌源潛龍凌源潛龍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亞綱: 雙孔亞綱 Diapsida

下綱: 主龍形下綱 Archosauromorpha

目: 離龍目 ChoristoderaCope, 1884

科: 潛龍科 Hyphalosauridae

屬: 潛龍屬 Hyphalosaurus

學名由來

1999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高克勤、唐治路和汪筱林根據化石正模標本(IVPP V11705)產地凌源命種名。而同年,其負模(BPV 398)被北京自然博物館的李建軍等人命名為凌源中國水生蜥(Sinohydrosaurus lingyuanensis Li et al.,1999),2001年史密斯(Joshua B. Smith)和哈里斯(Jerald D. Harris)在《北美古脊椎動物學報(JVP)》上正式提出中國水生蜥是凌源潛龍的同物異名(Smith et Herris, 2001)。

基本特徵

凌源潛龍化石凌源潛龍化石

凌源潛龍為長頸雙弓類水生爬行動物。相對身體比例,頭骨小,雙弓型,吻部尖,似針狀牙齒,頸部大大加長。椎體為平凹型,頸椎19個,背椎16到17個,薦椎3個,尾椎超過55到62個;前部尾椎有發育的肋橫突。背肋腫大,呈S型;背肋至少13對;腹肋超過20組,每組由3段組成,每一椎體對應2到3組腹肋,第III, IV蹠骨長度基本相等,第V蹠骨不為鉤狀。沒有鎖骨,間鎖骨T字形;尺骨長度不到肱骨的四分之三,脛骨長度在股骨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腕骨和跗骨未完全骨化;第三和第四跖骨長度相當,第五跖骨無鉤;前後足均五指(趾),第三趾長。

相關研究

凌源潛龍與三疊紀海相幻龍類(Nothosaurs)有相似的特徵。特殊的長頸,反映該動物適應湖泊環境,以食魚蝦等動物為生。根據水生四足脊椎動物上肢骨一般比較短小的規律,潛龍上肢骨比下肢骨長,可推斷潛龍不是游泳的高手,它們可能只能在水底爬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