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記

冷泉亭記

《冷泉亭記》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間所作的一篇風景小品,小品介紹了冷泉亭宜人的景色。 文章雖是為冷泉亭而作,但亭的位置、體貌略寫,而把重點放在登亭觀景時的種種感受,情隨景生,境與意諧,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冷泉亭的獨特魅力。 全篇構思精巧,落筆輕靈,雖是一篇景物小記,卻寫得別具匠心,風神俊爽。

作品原文

冷泉亭記

東南山水,餘杭郡 為最。就郡言,靈隱寺 為尤 。由寺觀,冷泉亭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 。高不倍尋 ,廣不累丈 ,而撮奇得要 ,地搜勝概 ,物無遁形 。春之日,吾愛其草薰薰 ,木欣欣,可以導和納粹 ,暢人血氣。夏之夜,吾愛其泉渟渟 ,風泠泠 ,可以蠲煩析酲 ,起人心情 。山樹為蓋 ,岩石為屏,雲從棟生 ,水與階平。坐而玩之者,可濯 足於床 下;臥而狎 之者,可垂釣於枕上。矧又潺湲 潔沏,粹冷柔滑 。若俗士,若道人 ,眼耳之塵,心舌之垢 ,不待盥滌 ,見輒除去 。潛利陰益 ,可勝言哉 !斯所以最餘杭而甲靈隱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 ,叢山復湖,易為形勝。先是領郡者 ,有相里君造 虛白亭,有韓僕射皋 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 作觀風亭,有盧給事元輔 作見山亭,及右司郎中 河南元藇 最後作此亭。於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 ,可謂佳境殫 矣,能事畢矣。後來者雖有敏心巧目 ,無所加焉 。故吾繼之,述而不作 。

長慶 三年八月十三日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冷泉亭:在杭州西湖靈隱寺西南角,原在水中,是唐代杭州刺史元莫所建。

餘杭郡(jùn):今浙江杭州市。杭州在唐天寶年問曾稱為餘杭郡,後不久又廢郡為州。作者沿用前稱。

靈隱寺:杭州名寺。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和元年(326年)僧人慧理修建。

尤:突出。

甲:第一。

隅(yú):角。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累(lěi)丈:兩丈。累:連線,重迭。

撮(cuō)奇得要:亭子選取了奇妙和重要的地勢。

地搜勝概:所處的地方包羅了最美的景色。

物無遁(dùn)形:美景無所遺漏。遁:逃過。

薰(xūn)薰:草的香氣。

導和納粹(cuì):導與納指引入納進。

浮淬(cuì):泉水緩緩流動的狀態。

泠(líng)泠:清涼。

蠲(juān)煩析酲(chéng):免除煩惱,消去睏乏。蠲:免除;酲:酒醉後的困頓疲乏。

起人心情:振奮人的心情。

蓋:傘。

雲從棟生:雲彩繚繞在屋宇之旁,好像從房屋棟樑上生出來。

濯(zhuó):洗。

床:坐的用具。

狎(xiá):玩樂。

潺(chán)諼(xuān):水慢慢流動的樣子。

粹冷柔滑:形容水的清涼和緩。

若俗士,若道人:不論是普通人還是出家人。

眼耳之塵,心舌之垢:人們在世俗中沾染的不純潔的東西。

盥(guàn)滌(dí):洗滌。

見輒(zhé)除去:看到這種景色就立即除去(塵垢)。輒:立刻,就。

潛利陰益:看不見的好處。

可勝言哉:能說得完嗎?

封:邊界,範圍。

先是領郡者:以前在這裡作郡守的人。

相里尹(yǐn)造:相里造,任杭州刺史後,又為河南尹,故稱相里尹。相里:複姓。

韓仆(pú )射(yè)皋(gāo):韓皋,字仲聞,任杭州刺史後,又為尚書右僕射及左僕射。僕射:唐朝尚書省長官。

裴(péi)庶(shù)子棠棣(dì):太子宮中的屬官裴棠棣。裴棠棣:吳人;庶子:太子宮中的屬官。

盧給事元輔:盧元輔字子望,任杭州刺史後曾為給事中。給事中:門下省的官員。

右司郎中:尚書省官員,協助尚書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十二司之事。

元芎(xiōng):白居易的前任,任職約在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前後。

如指之列:像五個手指的排列。

殫(dān):盡。

敏心巧目:聰敏的思考和靈巧的眼睛。

無所加焉:沒有什麼可增加的了。

述而不作:出自《論語》,原意是只陳述前人的成說,自己並不創作。這裡是說只作修葺整理,不在創造新的。

長慶:唐穆宗李恆年號。

1.

冷泉亭:在杭州西湖靈隱寺西南角,原在水中,是唐代杭州刺史元莫所建。

2.

餘杭郡(jùn):今浙江杭州市。杭州在唐天寶年問曾稱為餘杭郡,後不久又廢郡為州。作者沿用前稱。

3.

靈隱寺:杭州名寺。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和元年(326年)僧人慧理修建。

4.

尤:突出。

5.

甲:第一。

6.

隅(yú):角。

7.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8.

累(lěi)丈:兩丈。累:連線,重迭。

9.

撮(cuō)奇得要:亭子選取了奇妙和重要的地勢。

10.

地搜勝概:所處的地方包羅了最美的景色。

11.

物無遁(dùn)形:美景無所遺漏。遁:逃過。

12.

薰(xūn)薰:草的香氣。

13.

導和納粹(cuì):導與納指引入納進。

14.

浮淬(cuì):泉水緩緩流動的狀態。

15.

泠(líng)泠:清涼。

16.

蠲(juān)煩析酲(chéng):免除煩惱,消去睏乏。蠲:免除;酲:酒醉後的困頓疲乏。

17.

起人心情:振奮人的心情。

18.

蓋:傘。

19.

雲從棟生:雲彩繚繞在屋宇之旁,好像從房屋棟樑上生出來。

20.

濯(zhuó):洗。

21.

床:坐的用具。

22.

狎(xiá):玩樂。

23.

潺(chán)諼(xuān):水慢慢流動的樣子。

24.

粹冷柔滑:形容水的清涼和緩。

25.

若俗士,若道人:不論是普通人還是出家人。

26.

眼耳之塵,心舌之垢:人們在世俗中沾染的不純潔的東西。

27.

盥(guàn)滌(dí):洗滌。

28.

見輒(zhé)除去:看到這種景色就立即除去(塵垢)。輒:立刻,就。

29.

潛利陰益:看不見的好處。

30.

可勝言哉:能說得完嗎?

31.

封:邊界,範圍。

32.

先是領郡者:以前在這裡作郡守的人。

33.

相里尹(yǐn)造:相里造,任杭州刺史後,又為河南尹,故稱相里尹。相里:複姓。

34.

韓仆(pú )射(yè)皋(gāo):韓皋,字仲聞,任杭州刺史後,又為尚書右僕射及左僕射。僕射:唐朝尚書省長官。

35.

裴(péi)庶(shù)子棠棣(dì):太子宮中的屬官裴棠棣。裴棠棣:吳人;庶子:太子宮中的屬官。

36.

盧給事元輔:盧元輔字子望,任杭州刺史後曾為給事中。給事中:門下省的官員。

37.

右司郎中:尚書省官員,協助尚書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十二司之事。

38.

元芎(xiōng):白居易的前任,任職約在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前後。

39.

如指之列:像五個手指的排列。

40.

殫(dān):盡。

41.

敏心巧目:聰敏的思考和靈巧的眼睛。

42.

無所加焉:沒有什麼可增加的了。

43.

述而不作:出自《論語》,原意是只陳述前人的成說,自己並不創作。這裡是說只作修葺整理,不在創造新的。

44.

長慶:唐穆宗李恆年號。

白話譯文

東南一帶的山水風景,餘杭郡可以稱得上最美了。就餘杭郡的山水而言,靈隱寺最好。從靈隱寺的景致來看,又當屬冷泉亭為第一。冷泉亭在靈隱山下,水的中央,靈隱寺的西南角。亭高不過十幾尺,方圓不到兩丈,但卻聚集了自然的奇景,搜攬了優美的山水佳境無遺,亭中觀賞靈隱景致,一覽無餘。春天的日子,我喜愛這裡花草的芳香,樹木的茂盛,這裡可以引導人們心境平和地吸取新鮮空氣,令人血氣通暢。夏天的夜晚,我喜愛那裡平靜的泉水,清涼的和風,這裡又可以使人們消除煩惱解散酒後的睏倦,振奮人的精神。靈隱山上的樹木為傘蓋,岩石為屏風,雲彩由亭梁處升起,澗水與亭階持平。坐在亭中賞玩,可以在坐榻前洗足;躺在亭中賞玩,又可以在枕邊垂釣。況且水流舒緩明澈而又清涼純淨。無論是俗人還是出家人看見冷泉亭水,不必去洗滌,便會將眼、耳、心、舌的塵垢清除掉了。冷泉亭暗地裡給人們的好處豈能說盡。這就是冷泉亭的景致在餘杭郡最好,在靈隱寺列為第一的原因。

餘杭自郡城直至郡四邊疆界,重巒疊湖,這樣的河山容易成鄉風景優美的地方。在此以前,在餘杭做刺史的,有相里造建了虛亭,有韓皋僕射建了候仙亭,有裴棠棣庶子建了觀風亭,有盧元輔蘭事建了見山亭,還有右司郎中河南人元奠最後建的冷泉亭。於是五座亭相望,像五個手指那樣排列,它們已經把最好的景境都占了,構築山水佳境的事情已經完畢。後來的人雖然有機敏巧妙的想法,也無法再增添什麼了。所以,我接任刺史,也只是記述其事而不在構築亭台了。

唐穆宗長慶三年八月十三日記。

創作背景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至四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這篇題記即作於長慶三年(823年)八月十三日。這年,白居易赴杭之初,有些頹然,但是他深深愛上杭州的山水。赴任期間,白居易不僅建堤疏井,惠澤百姓,而且西湖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詩篇,《冷泉亭記》就是其中一篇。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內容梳理

全文分作兩層。

第一層寫冷泉亭的景致“最餘杭而甲靈隱”。作者先寫此亭的方位:“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冷泉亭為甲”。層層寫來,由表及里。使人們對冷泉亭的位置瞭然於胸。接下來作者明明白白告訴讀者,“亭在山下水中央”,為後文的鋪寫埋下伏筆。待到筆鋒觸及亭周景色,作者採取了詳略結合的寫法。他先略寫春景:“草薰薰,木欣欣”;又略寫夏景:“泉渟渟,風泠泠”。下面則詳寫作者身處其間的愜意與感受。他先寫身居亭中的無限愜意:縱目遠望,“山樹為蓋,岩石為屏”;回神四顧,“雲從棟生,水與階平”;正因“亭在水中央”,故得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於床下;臥而狎之者,可垂釣於枕上”;以上總寫人在亭中的形體之樂。以下則敘寫心神之娛,亦即作者在亭中生髮出的那種超凡脫俗的切身感受:“矧又潺湲潔沏(寫對水的視覺感受),粹冷柔滑(寫對水的觸覺感受),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塵(有形有聲之煩憂),心舌之垢,不待盥滌,見輒除去,潛利陰益,可勝言哉!”寫來洋洋灑灑,巨細無遺。

第二層則將冷泉亭和與其鄰近並先其建成的虛白亭、候仙亭、觀風亭、見山亭總收一筆:“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景殫矣,能事畢矣。”故而作者表示:“吾繼之,述而不作。”。以此作結,乾淨利落,頗見豹尾功力。

縱觀全篇,其落足處均在一“情”字上:寫春景、夏景,則言及“導和納粹,暢人血氣”、“蠲煩析酲,起人心情”,自然是抒情;寫“山樹為蓋,岩石為屏”,巧用一“蓋”字、一“屏”字,寫人的視覺感受,當然也是抒情;寫“濯足床下”下一“玩”字,寫“垂釣枕上”下一“狎”字,固然還是抒情。通篇寄情於景,即景抒情,情寓於景,景助情生;詳寫雖側重抒情,也不忘描景,略寫雖重於描景,仍不忘抒情。

•藝術特色

《冷泉亭記》的藝術特色首先在於作者將景物描寫同作看的心理感受緊密結合,筆鋒飽含感情,不僅反映了冷泉亭的自然美景,而且作者一味沉浸山水之美中、逍遙而自適的雅士形象也躍然紙上。冷泉亭的自然風光不僅以其優美適人而使作者流連忘返,同時也潛移默化地陶冶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冷泉亭記》音韻諧美,句式靈活。短句如“木欣欣,風泠泠”,長句如“坐而玩之者,可濯足於床下;臥而狎之者,可垂釣於枕上”,既靈活飛動,又不失工整;四字句如“雲從棟生,水與階平靜”,句句對仗,隔句押韻,又如“薰薰”,“欣欣”,“泠泠”等疊音詞的運用,既自然貼切,又富於音樂之美。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劉孝嚴:文章將記敘與描寫相結合,抒情和議論相結合,寫景狀物,樸素自然;抒情議論,意趣雋永,含蘊深刻,別有風味。

作者簡介

白居易畫像 白居易畫像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渭南縣)人,中唐詩人。

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任左抬遺。因上書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當權者,貶為江州司馬。後被召為主客郎中。曾出任杭州、蘇州刺史,以艱部尚書致仕。曾官太子少傅、故世稱白少傅、白傅。

白居易是中店新樂府運動的主要代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風平易近人,時稱“元和體”。主要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有《白氏長慶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