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後渾

冷後渾

冷後渾(cream down) 茶湯冷卻後出現淺褐色或橙色乳狀的渾濁現象,為優質紅茶象徵之一。

基本信息

形成原因

其形成原因是茶多酚及其氧化產物TF、TR跟化學性質比較穩定而微帶苦味的咖啡鹼形成絡合物。當在高溫(接近100℃)時,各自呈游離狀態,溶於熱水,但隨溫度降低,它們通過羥基和酮基間的H鍵締合形成絡合物。隨締合反應的不斷加大,其粒徑達10-7-10-6cm,茶湯由清轉渾,表現出膠體特性,粒徑繼續增大,便會產生凝聚作用。紅茶湯冷卻後常有乳狀物析出,使茶湯呈黃漿色渾濁,這就是紅茶的“冷後渾”現象,與紅茶湯的鮮爽度和濃強度有關。

研究開發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有關專家在恩施利川普查茶葉資源時,就在有名的茶鄉——毛壩鄉的夾壁村發現了一株製作紅茶後產生“冷後渾”現象的優良茶樹。但由於當時國內很少有人喝紅茶,紅茶出口市場又不景氣,人們爭相忙於“紅改綠”,所以,自從發現“冷後渾”後一直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況。

今年3月,高級農藝師、原恩施州農業局副局長、州茶葉學會理事長黎志炎給利川市政府寫信,反映利川有“品質特優、性狀突出的優良品種茶”,在加入WTO後的今天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建議市政府對其進行開發,莫讓寶貴資源流失。

接到建議信後,利川市政府立即派出特產技術專家前往考察。調查發現,久居深山的優質茶“冷後渾”,是大葉茶種中產生的一種變異種。當地農民通過扦插繁殖,已發展到近1畝。

目前,該市正在請有關專家對“冷後渾”進行品質鑑定,待通過論證後將進行大規模生產。恩施地區紅茶,因為地理位置,環境等因素,加工發酵工藝得當的紅茶都有冷後渾的現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