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立方[上海世博會冰島館]

冰立方[上海世博會冰島館]

冰島館的設計理念是一個“冰立方”,整個建築被印圖面料包裹,在背投光的照射下,展現出玲瓏剔透的凍的景象,仿佛透過冰川看過去一樣。展館外牆採用冰島火山岩製成,極具冰島特色和立體感。冰島館的主題反映冰島人與孕育冰島的大自然之間的深刻聯繫,同時也反映冰島人利用水利、地熱等天然無污染能源的智慧。

簡單介紹

上海世博會冰島館占地約500平方米,主題是“純能源——健康生活”,外觀如同一個巨大的冰塊,被稱為“冰立方”。由冰島著名藝術家萊克斯拍下的巨大冰晶體圖形布滿了整個展館外牆。為了展現這個國家“極圈火島”的特色,冰島館還特別從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的赫克拉火山採集了500公斤左右的火山岩石,裝飾入口大門旁邊的外牆。

內部構造

1.建築外觀:展館外牆也很有特色,是以凍的圖案作為外牆裝飾,夜晚亮燈後遠觀,就如一座“冰立方”。

2.展示內容:主要體現冰島在工業和旅遊業方面進行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館內將大面積運用投影技術全方位展現冰島的美麗景色與城市生活。參觀者自展館入口處就能感受冰島的氣息。入口處的冰島火山岩牆、展館內調試適宜的溫濕度、冰島特產花的香氣,都體現出冰島處於北極圈附近的獨特地理位置。在冰島館內,參觀者還可以了解到冰島旅遊信息,欣賞冰島音樂,品嘗冰島食品。

節省能源

冰立方冰立方

提到新能源,人們總是會想到太陽能、風能。冰島館將重點展示的,則是不大常見的地熱能。那些從地底裂縫中滾滾而出的熔岩,來自遠古的海底,布滿氣孔。在沒有樹木的平原上,這些熔岩就像海綿一樣,每年吸收幾百英寸的降雨,並在地底下將其加熱。滾滾熔岩“煮”熟的“超熱水”蘊含著巨大能量,如果全部釋放出來,每年將產生20兆瓦小時電力,相當於3個核反應堆。
正是由於無人能及的地熱能源優勢,將冰島展館的主題定為“純能源——健康生活”。參觀者還可以通過一部三維影片了解到冰島的人文風貌以及冰島地熱循環系統。這部以水為主題的短片將被投影到館內四周的牆面和頂部的天花板上,介紹天然的水從天空到地下,隨後經過幾十年,水又重新流入河中並發電,或者流入溫泉中,用於地熱發電的整個循環過程。
作為建在火山熔岩上的國家,冰島早在70年前就開創了利用地熱水實現集中供暖。我們將借世博會這個機會,集中展示和介紹冰島人如何利用地熱等可持續能源來維護環境,從而使得雷克雅未克成為世界上潔淨程度數一數二的首都。

科研項目

冰立方冰立方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科學家正在南極冰下架設一部大型望遠鏡,未來有一天將能為科學家提供地核的圖片。根據最新計算,這部被稱作“冰立方”的設備將能為科學家提供一張地球鐵核圖片,描繪出這個靠近質量更輕的岩石外殼的地核的大致輪廓。

“冰立方”是一個國際科研項目,有美國等數個國家和基金會發起和執行。目前項目正在建設中,設計目的是用來探測被稱作中微子的亞原子粒子,這種物質讓人捉摸不透,但它們很容易穿越行星體。然而,有少量中微子並沒有那么幸運,深埋在南極地下的冰立方設備就是用來發現它們的。這個設備由數千個探測器組成,最終科學家將把它放進一個1立方千米的冰塊中。這些探測器的鏡頭對準下方,用來監視與眾不同的藍色閃光,這些閃光意味著一個中微子已經成功從地球中逃逸出來,受到南極冰層的阻擋。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從外層空間的外來物體中尋找中微子,例如銀河中心龐大的黑洞,利用地球作為防護物,以禁止其他宇宙微粒發出的有害噪音。

但是“冰立方”還能當作行星掃瞄器。一些中微子擁有超過10萬億電子伏特(比普通的核輻射能量高數百萬倍)的極高能量。這些高能粒子並不是十分光滑,它們中的大部分將被地球的鐵和岩石層擋住去路。天文學家希望發現來自遙遠的天體(或許是那些龐大的黑洞之一)的中微子光束,隨著地球鏇轉,他們將能利用“冰立方”對它們進行監控,掃描光束穿越行星的路徑,從而揭示這顆行星的結構。

冰立方冰立方

然而,“冰立方”的前輩,一台被稱作AMANDA的中微子望遠鏡很不幸,它無法看到這些遙遠的中微子來源。這樣看來,這些中微子發出的光線一定非常暗淡。巴塞隆納大學的瑪麗亞·庚匝萊茲·蓋爾克魯納說:“我們利用‘冰立方’將能看到它們,但是它們不夠強烈,因此我們無法掃描地球。”但是,庚匝萊茲· 蓋爾克魯納和她的同事發現,“冰立方”可以利用高能粒子與其他宇宙射線相撞,在地球大氣中產生的中微子漫射來解決這個難題。

地核密集的鐵元素應該比它周圍的岩石層吸收更多這種大氣中微子。因此通過地球背後明亮的光線,“冰立方”應該能看到從黑影中凸現出來的地核,就像X 光照射下的一根骨骼。另一個叫KM3NeT的大型中微子望遠鏡(計畫用來對地中海的深水進行探測),將為我們提供其他方面的信息。原則上說,用這種方法探測地球的內部,至少將比常規方法的視野更加清晰,科學家通過測量地球的波動,推測出地核的形狀。

然而,中微子的光線非常暗淡,因此製作地核圖片的過程只能慢慢進行。利用“冰立方”進行十幾年探測後,這些科學家計算出地核應該會有一個大致的輪廓,但是觀測任何有關地核與它的覆蓋物邊界的詳細資訊,將會花費更長時間,或許還需要一個更好、更大的中微子望遠鏡。庚匝萊茲·蓋爾克魯納告訴《新科學家》雜誌:“利用一個更大的探測器,你將能更加精確地進行觀測。”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地球科學家大衛·史蒂文森指出,科學家已經製作出大量更加詳細的圖片,用來分析震波穿越地球的過程。“我是中微子地球物理學的一名支持者,但是科學家在幾十年內可能無法從這方面受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