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之戰

冰上之戰,是指羅斯遭蒙古軍隊入侵,國力日衰。德意志立窩尼亞騎士團乘機入侵羅斯西北地區。1240年立窩尼亞騎士團攻占普斯科夫後,向諾夫哥羅德公國進軍,進抵諾夫哥羅德郊區。許多騎士溺水而亡,僅少數人得以突圍。羅斯騎兵追擊殘敵達7公里,直抵蘇博利奇岸邊。此戰,羅斯軍隊殲敵數千人,阻止了立窩尼亞騎士團對羅斯的擴張。

冰上之戰的雙方

立窩尼亞騎士團

聖劍騎士團系德意志的宗教性封建軍事組織,1202年由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支持建立。因其所屬騎士的白色斗篷上繪有紅色寶劍和十字,故得名。它在13世紀初以傳播基督教為名,侵入波羅的海東岸立窩尼亞地區,故又稱“立窩尼亞騎士團”。聖劍騎士團雖然不屬於三大騎士團之列,但它
冰上之戰
在歷史上也曾發揮過相當大的影響,而且還曾合併到條頓騎士團之內,並重新成立於1237年成為德意志條頓騎士團的分支,因轄有立窩尼亞(今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一帶)地區,故名。1240年,騎士團又夥同丹麥、瑞典封建主入侵俄羅斯,占領普斯科夫城,並繼續東進,進逼諾夫哥羅德城。1242年4月5日,在冰封的楚德湖上爆發了著名的“冰上交戰”結果諾夫哥羅德軍隊獲勝,騎士團被逐出俄羅斯,此後再不敢向東擴張。到16世紀初,騎士團由於內部矛盾逐漸分崩離析,分裂為若干不同的領地。

諾夫哥羅德

諾夫哥羅德是古羅斯國家的發祥地。按編年史記載,留里克王朝的始祖、瓦良格人的領袖留里克受諾夫哥羅德人之邀,帶領親兵來到該城,在那裡建立了羅斯的第一個王公政權。留里克的繼承者奧列格征服基輔,成為基輔大公公位的奠基人。後來在羅斯封建分裂時期,諾夫哥羅德是最重要的公國之一,以商業發達著稱。由於城市貴族力量的強大,諾夫哥羅德在1136年完全脫離了基輔大公的控制,成為一個事實上的共和國(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共和國仍然保留了王公,但其地位僅僅相當於一個衛戍部隊首領。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存在了300多年,最終併入統一的俄羅斯國家。

冰上之戰的全過程

1237~1240年,羅斯遭蒙古軍隊入侵,國力日衰。德意志立窩尼亞騎士團乘機入侵羅斯西北地區。1240年立窩尼亞騎士團攻占普斯科夫後,向諾夫哥羅德公國進軍,進抵諾夫哥羅德郊區。1241年,諾夫哥羅德大公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率軍收復普斯科夫,爾後向立窩尼亞騎士團領地進軍。其偵察部隊與騎士團先頭部隊在哈馬斯特村遭遇,交戰失利。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得知騎士團經楚德湖向諾夫哥羅德開進的訊息後,迅即率軍經烏茲緬向沃羅尼卡緬島(島上遍布溫泉)附近疾進,企圖利用當地春季湖邊冰薄的有利地形阻擊騎士團。1242年4月5日,雙方在冰上決戰。立窩尼亞騎士團約1萬~1.2萬人,展開成楔形陣(亦稱"豬嘴陣")。羅斯軍隊約1.5萬~1.7萬人。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利用騎士團戰鬥隊形的弱點,把2/3的兵力配置在兩翼,其餘兵力配置在中央,自率騎兵武士隊埋伏於左翼團側後。黎明時分,騎士團發起進攻,擊潰羅斯軍隊前衛和中軍,但在楚德湖岸邊遭到羅斯軍隊兩翼的猛烈夾擊,陷入被動挨打境地,傷亡慘重。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指揮伏兵迅速出擊,將騎士團四面包圍,壓縮在一塊狹小的冰面上。湖面冰層承受不住騎士團重裝騎士的壓力,許多騎士溺水而亡,僅少數人得以突圍。羅斯騎兵追擊殘敵達7公里,直抵蘇博利奇岸邊。此戰,羅斯軍隊殲敵數千人,阻止了立窩尼亞騎士團對羅斯的擴張。1243年,騎士團被迫求和。(朱龍華《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