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毛榕

冠毛榕

冠毛榕(學名Ficus gasparriniana Miq.)是桑科榕屬的一種灌木植物,在國外多個地區都有分布生長。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冠毛榕--來自中國花木網冠毛榕--來自中國花木網
種中文名:冠毛榕
種拉丁名:FicusgasparrinianaMiq.
科中文名:桑科
科拉丁名:Moraceae
屬中文名:榕屬
屬拉丁名:Ficus
中國植物志:23(1):142
英文植物志:5:57

特徵描述

灌木,小枝纖細,節短,幼嫩部分被糙毛,後近於無毛。葉紙質,倒卵狀橢圓形至倒披針形,長6-10厘米,寬2-3厘米,先端急尖至漸尖,基部楔形,微鈍,全緣,表面粗糙,具瘤體,背面近無毛,基脈短,側脈3-5對;葉柄長約1厘米,被柔毛;托葉披針形,長約10毫米。榕果成對腋生或單生葉腋,具柄,柄長不超過10毫米,幼時卵狀橢圓形,被柔毛,後成橢圓狀球形,有白斑,長10-14毫米,直徑8-12毫米,成熟時紫紅色,頂生苞片臍狀凸起,紅色,基生苞片3,寬卵形;雄花具柄,花被片3,被毛,雄蕊2-3;癭花花被片3-4,被毛,倒披針形,子房斜卵圓形,花柱側生,淺2裂;雌花花被片4,先端被毛。瘦果卵球形,光滑,花柱側生,長,彎曲。花期5-7月 。
變種
菱葉冠毛榕
葉倒卵形,厚紙質至亞革質,葉背白綠色,微被柔毛或近無毛,葉上半部具數個不規則齒裂;瘦果直徑2.5-3.5毫米。
產貴州(安龍、冊亨、貴陽、湄潭)、四川(峨眉、樂山、雅安)、雲南(瀘水、碧江、景洪等縣)、廣西(都安、隆林、龍津)、湖北、福建。生於海拔600-1300米山腳,路邊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貴州安龍。
根據貴州冊亨標本與其餘定為本變種的標本並無差別,且長葉標本與長葉冠毛榕無別。冊亨與模式產地安龍為鄰縣。
據觀察本變種花被黃白色,半透明,具深褐色斑點,頂端常具數根柔毛;葉亞革質,葉背白綠,微被柔毛或無毛,葉緣常具數個撕裂狀齒,與其他變種區別明顯。我們認為放於本種不合適,以恢復原種比較恰當。但我們未見該兩種模式,故暫不更動。
綠葉冠毛榕(變種)(新擬)
葉倒卵橢圓形,背面密被糙毛和柔毛,側脈4-8對,乾後綠色。榕果直徑7-8毫米;總梗很短,但云南、廣西、貴州的標本葉形變化很大。
產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湖北(西南部)、湖南等地。生於山地、路旁灌木叢中或溝邊。越南、泰國、寮國、緬甸北部、印度東北部(阿薩姆)也有。模式標本采自貴州惠水。
長葉冠毛榕(新擬)
葉披針形,背面微被柔毛,側脈8-18對;榕果球形至橢圓狀球形,直徑10毫米或更大。
產廣東、廣西、江西、湖南(保靖)、四川(據Corner)、雲南(大理、碧江1200-2000米)、貴州(安龍、冊亨)。生於海拔500-1000(-2000)米的溝邊或山坡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貴州安龍。
本變種與前一變種間的變化趨向,在台灣榕F.formosanaMaxim.,異葉榕F.heteromorphaHemsl.和琴葉榕F.pandurataHance等種中的相關變種也有同樣趨向平行出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