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富也要苦孩子

《再富也要苦孩子》是2008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傳林。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再富也要苦孩子再富也要苦孩子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是上個世紀提倡重視教育的一句標語,也成了深入天下父母心的一個教育理念。這是時代的進步。不過當下很多年輕的家長,對於“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解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變成了“一點不能苦孩子”,具體表現為萬事包辦、代辦,對孩子的物質要求更是有求必應等等。對諸如“一點不能苦孩子”的理念與現象,筆者認為家長應當保持足夠的警惕與理性。

編輯推薦

日本的幼稚園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逢冬天,幼兒都要赤身裸體於風雪之中滾爬跌打一定的時間。天寒地凍。不少幼兒嘴唇凍得發紫,渾身發抖,但在一旁的家長個個硬著心腸。沒有一個上前摟住自己的孩子。

美國很多學校常鼓勵學生到車間去當學工,靠自己的雙手勤工儉學。甚至有的學校給他們布置的暑假作業就是寫學工報告。

德國家長從來不會替孩子包辦任何事情。而且,國家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周歲就應該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勞動,比如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目錄

第一章 “富”面影響

金錢究竟惹了什麼禍

“富”了孩子,“毀”了前途

金錢是把雙刃劍

危險的“童年富裕病

優越條件造就墮落的孩子

金錢寵愛危害多

害人匪淺的人情消費

第二章 理想教育

幫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理財教育:不可或缺的素質教育

中國孩子的理財能力令人擔憂

東西方的零花錢理念

認識金錢:人生理財第一課

讓孩子自主、合理地支配零花錢

教孩子學會精打細算

讓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

讓孩子學做金錢的主人

允許孩子向父母借錢

向孩子不合理的消費要求說"NO"

支持孩子嘗試做小生意

第三章 過度保護

孩子教育難以承受之重

疼愛不等於溺愛

中美兩國不同的吃飯教育

孩子的嬌嫩並非天生

別過度關照你的孩子

不去做孩子的"拐杖"

愛孩子也要講究原則

真愛,就是讓孩子吃點"苦"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從小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

第四章 拒絕依賴

讓孩子在勞動中成長

不要給孩子太多財產

讓孩子知道錢是怎么來的

勞動使孩子終生受益

培養責任感,從家務勞動開始

讓孩子體驗親自下廚

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沒有天生的“懶孩子”

利用好生活這部教科書

熱愛勞動,從小培養

培養孩子勞動熱情的方法

第五章 經歷挫折

給孩子必要的吃苦教育

挫折教育: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苦”中有樂

有錢難買幼時“貧”

給孩子一些“殘忍”的愛

讓孩子體驗“適度貧困”

童第周父親的“挫折教育”

用自己的行為引導孩子正確對待挫折

讓孩子學會冷靜面對逆境

給孩子適度的“吃苦”磨鍊

支持孩子到農村去鍛鍊

第六章 富門寒教

國外吃苦教育給我們的啟示

日本——讓孩子吃點苦

韓國——讓孩子從小獨立

美國——讓孩子獨自融入社會

法國——讓孩子接觸大自然

英國——給孩子一點磨鍊

澳大利亞——再富也要"窮"孩子

德國——自己的事自己做

加拿大——孩子都要做義工

序言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是上個世紀提倡重視教育的一句標語,也成了深入天下父母心的一個教育理念。這是時代的進步。不過當下很多年輕的家長,對於“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解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變成了“一點不能苦孩子”,具體表現為萬事包辦、代辦,對孩子的物質要求更是有求必應等等。對諸如“一點不能苦孩子”的理念與現象,筆者認為家長應當保持足夠的警惕與理性。

與有些中國父母信奉的“再苦不能‘苦’孩子”不一樣,西方父母崇尚“再富也要‘苦’孩子”。從下面三則故事中,可見一斑。

從前,有個農場主要求他的孩子每天放學後,都要到農場勞動一會兒。朋友對他說:“你不必讓孩子如此辛苦,麥子不是一樣可以長得很好嗎?”但農場主回答說:“我不是在培養小麥,而是在培養孩子。”

我們都知道,沃爾瑪是世界最大的零售業集團,然而它的創始人塞姆·瓦爾通卻是美國人眼中一無所有的首富。他生活節儉,沒有遊艇,沒有豪華別墅,沒有高檔轎車,外出辦事一向坐二等艙,下榻的則是便宜的甚至很差的旅館。他常說:“越大越要想小。”在臨終前,他寫下了個人自傳《美國造》一書,在書中他這樣警告自己的後代:子孫當中要是有誰膽敢玩弄紈絝子弟的那類奢侈品,我到地獄裡也要起訴他!

文摘

讓孩子從小養成儲蓄的習慣,這是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和節儉精神的最好的辦法。

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讓他學會用儲蓄罐存錢。家長可先給孩子購買一個漂亮的卡通儲蓄罐,然後當著孩子的面每天放一些錢進去,這樣孩子就會對父母的行為感到好奇。這時父母就可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儲蓄習慣的培養,可以告訴孩子,這就是存錢,要讓這個儲蓄罐“吃飽”,這個儲蓄罐里的錢可以做很多事情。鼓勵孩子每天把零錢放進這個儲蓄罐,必要的時候,父母可以在銀行兌換一些硬幣給孩子。假以時日,孩子就會逐漸形成向儲蓄罐里存錢的習慣了。

當孩子年齡大的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在銀行開設理財賬戶。

有調查顯示:我國大中型城市6~15歲的孩子,擁有自己可支配的日常零花錢和春節時的壓歲錢總額已達到56億元,數額十分可觀。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家庭的孩子都有很多零花錢。尤其是在孩子生日和過節前後,有些孩子身上的零錢高達兩三乾。然而,父母並沒有鼓勵孩子把錢存起來,而是讓孩子自由自在地花,致使孩子買些無關緊要的商品。甚至有些孩子用這些錢請同學做作業、進網咖、上歌舞廳、酒吧去消費。最終讓孩子養成了揮霍浪費、貪圖享受、自理能力差的壞習慣,甚至有些孩子還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可見,引導孩子合理支配自己掌握的錢,養成儲蓄的好習慣,是許多父母所要面對的重要教育任務。

德國的青少年研究中心就兒童零花錢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79%的德國兒童的零花錢都有結餘,平均每人的儲蓄額為750歐元。這些孩子能有這樣的好習慣,主要歸功於家長對孩子進行了理財教育。德國人都有儲蓄的習慣,他們懂得儲蓄會給自己生活帶來許多便利。所以,他們在不自覺中就對孩子進行了早期的理財教育。

當孩子剛剛有“數”的概念並能初步知曉加減法時,父母就應該讓孩子懂得區分不同金額的錢幣,讓他們明白金錢與購買之間的關係。當孩子得到第一筆零花錢時,父母可以不主張讓他們把錢存起來,而是鼓勵他們去正當合理地消費掉。目的就在於讓孩子學會正當地合理地花錢。當孩子上學後,零用錢多起來的時候,父母這時就可鼓勵孩子開始儲蓄,並讓孩子去銀行開設獨立賬戶,讓孩子把多餘的零花錢存在自己的賬戶上。

要想讓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父母當然要多動腦筋,想出各種辦法,讓整個過程變得有趣,使孩子更易於接受。

謝怡4歲時,父母便用家裡的錢和她玩儲藏遊戲,鼓勵她將自己的錢存到家中的“銀行”里,並給她開了一個獨立“賬戶”,讓她有自己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