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皮影戲

冀東皮影戲

冀東皮影戲,作者為魏力群,科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冀東皮影戲是燕趙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我國北方皮影戲的重要代表,也稱“灤州皮影”、“唐山皮影”、“老裔影戲”、“驢皮影戲”。本書詳細論證了冀東皮影的興起、流傳、發展的歷史,分析了冀東皮影的體制與風格差異、冀東皮影劇本的詞格與演唱、冀東皮影造型與雕制工藝特徵、冀東皮影的民俗遺風以及冀東皮影的傳承與保護問題。

本書是對河北境內皮影戲的傳承、發展和演變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為目前民間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範本,為皮影戲的愛好者開啟了一扇視窗,具有極其重要的史學和文學的雙重價值。

目錄

總序

概論

第一章 冀東皮影發展史考辯

一、金代影戲流傳與明代黃素志的傳播

二、灤州皮影與樂亭皮影稱謂之辯證

三、清末民初冀東影戲的興盛

四、革命戰爭中的影戲

五、冀東皮影與唐山皮影的異名同宗

第二章 冀東皮影戲的體制與風格差異

一、自成體系的演出形式

二、鄉音俚曲與影戲的唱腔

三、歷代箭稈王的操縱技藝

四、唐山皮影《鶴與龜》源自湖南影戲《龜與鶴

第三章 冀東皮影文學劇本——影卷

一、明清文人與影戲卷本

二、影卷的韻轍詞格與演唱

三、影卷綱鑑——《五鋒會》

四、冀東皮影現代戲劇目

第四章 冀東皮影造型與雕制工藝特徵

一、驢皮雕制出千軍萬馬

二、堪稱一絕的造型特徵

三、漿皮工藝與皮影雕刻

四、雕制名師的作品特徵

第五章 冀東影戲的民俗與審美

一、影戲祖師崇拜

二、還願祭祀與影戲

三、官府禁演影戲的傳說

四、冀東影戲的切口

五、民眾喜好影戲之習俗

第六章 冀東皮影的傳承與保護

一、冀東皮影的現狀調查

二、冀東皮影的傳承與保護

三、皮影文化產業發展問題

參考文獻

部分章節

第一章 冀東皮影發展史考辯

一、金代影戲流傳與明代黃素志的傳播

中國影戲的歷史悠久,但許多史學家、戲劇史專家對其形成年代有許多不同見解,除了“言影戲之原,出於漢武帝李夫人之亡”的“故老相承”之說,影戲的起源還有:周代說、唐代說、五代說和大量的民間傳說。然而我國影戲記載最早見於宋代,且宋時影戲又已相當成熟和興盛,宋人高承說道:“宋朝仁宗時,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或采其加緣飾作影人,始為魏吳蜀三分戰爭之像。”因此有許多學者認為影戲源於宋代,如孫楷第先生云:“影戲在宋以前既無可考,則論影戲宜自宋始。”周貽白先生亦說:“影戲起源於宋較為可信。”

中國影戲在古代中原形成之後,北宋都城成為中國影戲史上最早的繁盛地,因此這裡就是中國各地影戲廣泛流傳的發端之處。自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之後,影戲藝人隨徙民四處流散,有的隨遷都到了臨安,有的西出潼關避難,逐漸在全國形成了各地不同風格的影戲,其中北皮影戲流派則是由金兵入侵中原而被掠走的藝人所形成的。據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金人來索御前祗侯方脈醫生、教坊樂人、內侍官四十五人;雜劇、說話、弄影戲、小說、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彈箏琵琶、吹笛等藝人一百五十餘家,令開府押赴軍前。開封府軍人爭持文牒亂取人口,攘奪財物。自城中發赴軍前者,皆先破其家計,然後扶老攜幼竭室以行,親戚故舊涕泣敘別離相送而去。哭泣之聲遍於里巷,如此者日日不絕。”金人曾將“各色工藝三千人”擄至燕京等處,並使“百工諸色各自謀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