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鳴器官

共鳴器官

共鳴器官包括全部發聲系統的空腔: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鼻竇。以軟齶為界氛分為兩組:鼻腔、鼻竇和鼻咽腔稱為上部共鳴器;胸腔、喉腔、口腔稱為下部共鳴器。高音以上部共鳴器為主,低音以下部共鳴器為主。各共鳴腔又根據體積的固定性和靈活性,分為可調節共鳴器(咽腔和口腔)和不可調節共鳴器(鼻腔、鼻竇、胸腔)。其中共鳴作用最大的部位是聲帶以上形似喇叭的共鳴腔,即聲道。

共鳴原理

共鳴器官共鳴器官

共鳴腔,在聲帶以上的,由喉腔、咽腔、口腔和鼻連線起來組成類似管樂器的管子部分,形成共鳴管,此共鳴管出口部分鼻腔和口腔,形似喇叭。咽腔部分不但可以擴大和縮小,還可以拉長和縮短,形似長號的伸縮管部。該共鳴腔的調節性變化,可使聲帶發出的原音之中各泛音成分受到不同作用:發低音時聲道拉長,低泛音成分擴大;發高音時則縮短,高泛音成分擴大。這樣,由於聲道的不同調節,使人的歌聲表現出各種不同的色彩:有時嘹亮清脆,有時雄偉粗獷。由喉部發出來的原音如果脫離共鳴器官——喉腔、咽腔、鼻腔和口腔等,單純的喉原因是單薄無力的,就好象軍號一樣,號聲之所以明亮飽滿傳送致遠,是由於喇叭共鳴的作用。如果去掉喇叭,單吹號嘴則聲音是很弱而不好聽的。人聲共鳴的原理就象號嘴和喇叭共鳴的關係一樣。有人把人的共鳴器官叫做口咽喇叭,是有道理的。但比管樂器的喇叭構造複雜得多,它可以拉長縮短,可以變粗變細,共鳴聲腔容積可變大變小。

歌唱共鳴

簡介

共鳴器官共鳴器官

歌唱的聲音要有比較寬廣的音域,要有相當響亮的音量,

要有表達歌曲感情的各種聲音色彩。這些除了要靠正確的氣息控制,正確的發聲方法之外,更要靠正確掌握人體對發聲的共鳴作用。共鳴能夠形成的聲音質量變化,要比聲帶自身的發聲能量大得多。當某個物體振動發出聲響時,影響到周圍的其他物體的振動,從而增強了原物體振動的聲響,形成了共鳴現象。歌唱的共鳴就是指歌唱發聲時,由於氣息衝擊聲帶振動而發出的聲音同時引起了人體內其他各共鳴腔體產生共振的現象。由於共鳴時產生的泛音與聲帶發出的音組成複音,因此,它使聲音得到了美化,達到宏亮、豐滿、悅耳、動聽的效果。人的聲帶是極短的振動體,它發出的聲音是微小的,全靠人體許多天然的共鳴腔體(如胸腔、咽腔、頭腔等)將它擴大,這些共鳴腔體可以調節聲帶所發聲音的大小、明暗及音色上的變化,並能調整其高度。

在歌唱發聲時,套用混合共鳴的方法,掌握好共鳴在各聲區裡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鳴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聲音獲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時頭腔共鳴應加強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時,聲音要求圓潤、流暢,口腔共鳴應多一些,胸腔、頭腔共鳴也要有;唱低音時聲音低沉、渾厚,以胸腔共鳴為主體,摻入口腔共鳴和頭腔共鳴。這樣才能在換聲區發聲時,不發生明顯的痕跡。在歌唱發聲中,只有及時地調節各共鳴腔體才能使歌唱聲音統一、圓潤、飽滿,音色優美,色彩豐富。

方法

歌唱發聲時,應隨著音的升高或降低的變化,適當地調節那些可調節的共鳴腔體。一般來說,高音的共鳴區是分布在口腔,低音的共鳴區分布在胸腔。但這樣的分布並不是說可以將各個共鳴腔孤立地來用,而是應當使所有的共鳴腔體連成一體,即所謂形成“整體共鳴”。整體共鳴就是胸、口、頭腔共鳴的混合使用。

取得較好的歌唱共鳴,首先要注意發音器官各部分的協調配合,遵循漸進的原則,從中間往兩頭髮展,即從口腔到頭腔和胸腔,不能急於求成。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獲得歌唱各種共鳴的方法。

口腔共鳴

共鳴器官共鳴器官

口腔共鳴是聲音從喉嚨發出後第一個共鳴區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的基礎。發

聲時口腔自然上下打開,笑肌微提,下齶自然放下稍後拉,上齶有上提的感覺。這樣,聲帶發出的聲波就隨著氣息的推送離開咽喉流暢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齶前部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動,這個硬齶前部我們也叫硬口蓋,這種口腔共鳴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於和頭腔取得聯繫,且可減少咽喉的負擔,起保護聲帶的作用。口腔共鳴要有聲音的“點”和“心”(即共鳴焦點),首先必須使口腔中的各有關部分唇、齒、牙、舌以及相適應的咽、喉自然地鬆開,會厭輕輕抬起,以使咽、喉、腔通暢,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積極堅硬,這樣才會獲得良好的共鳴效果。

頭腔共鳴

我們常常把頭腔共鳴稱之為頭聲。頭腔共鳴是我們聲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它使聲音明亮、光彩、輝煌、穿透力強,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聲部,頭腔共鳴幾乎決定了聲音的質量。頭腔共鳴是由於聲音的頻率引起了頭部上前方的蝶竇空間的震動而產生的。蝶竇位於鼻孔上,是比較小的結構空間,獲得頭腔共鳴必須先具有鼻腔共鳴、口腔共鳴,否則頭腔共鳴是難以掌握的。具體方法是:把口腔內聲波在硬齶上的集中反射點稍後移,下齶放下,軟齶和小舌頭儘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些,聲波便沿著上齶骨而傳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竇等,引起振動,這種共鳴效果清脆,豐富,富有光彩。當然要取得良好的頭腔共鳴是必須建立在正確的呼吸點、發聲點和共鳴位置點這三者協調運動的基礎之上的。

胸腔共鳴

胸腔共鳴常常在比較低的聲部運用比較多,也常常在各個聲部的低聲區運用較多。實際上在我們每個聲部的所有聲區,都需要有胸腔共鳴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獲得胸腔共鳴的具體辦法是:發聲時,咽喉部呈法打哈欠狀態,下齶自然下垂,把聲波的反射點從硬齶移向下齒背上,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並繼續繼續傳送到胸農會引起共鳴。胸腔共鳴的練習一定要注意鬆弛,千萬不要過分地追求胸腔共鳴而去壓迫喉頭,把濃重的喉音誤認為是胸腔共鳴。

腔體運用

共鳴器官共鳴器官

低音唱到高音,在共鳴腔體的運用上是相互聯繫又不完全相同的。低聲區運用胸聲較多,這時,當你捂著胸部,你會發現你的胸部在震動,中聲區也就是自然聲區,唱這個聲區時,口腔共鳴是主要的,胸部不像唱低音時有那么明顯的感覺,聲音的音色也顯得洪亮了。而唱高音時,就要用上頭腔共鳴,這時,我們要注意打開口腔,提起上口蓋,有點像半打呵欠,唱起來感到頭部有震動的感覺,這就是頭腔共鳴在起作用。總之,不論是唱哪個聲區,三個共鳴腔體都在起作用,只是不同的聲區,其主要的共鳴腔體又有所不同。

練習

“哼鳴”時,如閉口打哈欠狀態,雙唇微微閉住,口腔內越空越好,鼻、咽腔打開,把氣息的通道留得越寬越好,然後讓氣息順利經過這些通道,沿著口腔的咽壁、鼻腔壁進入頭農會的蝶竇處,蝶竇處的感覺就是我們前額的眉心處。感覺到聲音向前向上,體會到眉心在震動,從而發出較明亮集中的“哼鳴”聲音。這個發出“哼鳴”的眉心處就是我們要找的頭腔共鳴。

為了使三個共鳴腔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歌唱共鳴的整體性,在訓練時,還可以選擇三個有連帶關係的母音組進行練習。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是空間比較大,聲音較能通暢地進入各個共鳴腔體。

相關詞條

神經膠質 妊娠反應 雙眼皮 淚腺
中樞神經 肌細胞 發育 糖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