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訴訟的理念與實踐

公益訴訟的理念與實踐,作者是項焱,武漢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2月1日出版。該書秉持“通過個案推動法治”的宗旨,擇取涉及政府信息公開、公務員報考資格、公民環境權、反性別歧視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國內外典型公益訴訟案件,通過對這些案件的分析,全面而深入地探討了公益訴訟的內涵、公益案件的選擇標準、公益案件的訴訟技巧以及公益訴訟和公共傳媒的關係等對當前中國公益訴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

基本信息

公益訴訟的理念與實踐公益訴訟的理念與實踐

內容簡介

《公益訴訟的理念與實踐》秉持“通過個案推動法治”的宗旨,擇取涉及政府信息公開、公務員報考資格、公民環境權、反性別歧視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國內外典型公益訴訟案件,通過對這些案件的分析,全面而深入地探討了公益訴訟的內涵、公益案件的選擇標準、公益案件的訴訟技巧以及公益訴訟和公共傳媒的關係等對當前中國公益訴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希望《公益訴訟的理念與實踐》的案例能為您的理論研究或訴訟實務提供參考,更希望《公益訴訟的理念與實踐》成為公益訴訟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引玉之磚。

作者簡介

項焱,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200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法學院,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博士學位。2005-2006年度Public Interest Law Institute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武漢大學社會弱者權利保護中心未成年人權益部部長。長期從事外國法律史、法律診所的教學,在弱勢群體保護方面深有心得。已發表《羅馬憲制初探》、《論古羅馬時期的憲政學說》、《留守兒童的權利保障一以湖北農村地區為視角》、《中國診所法律教育的現狀與挑戰》(英文)、《20世紀以來英國議會主權受到的挑戰》等二十餘篇學術論文,參編多部學術著作。

·查看全部>>

目錄

序一序二域內篇公益訴訟與打造陽光政府沉重的勝訴警察查驗身份證遭遇公益訴訟公益訴訟與行政收費法治化公務員報考資格是對公民的歧視嗎?公益訴訟與公共傳媒究竟是“合理限制”還是“非法歧視”?誰“劫持”了我們的牙齒?環境法治的表達與實踐 “愛管閒事人”的環保情結民政部門與公益訴訟 域外篇行政程式中的公眾參與和獲得公正審判的權利通過訴訟爭取婦女權利凱洛案:在細枝末節和宏大原則之間尋找平衡田納西流域管理局訴希爾案里塞夫礦業案苯案:通過風險評估實行司法改革美國貨車運輸業案布默訴大西洋水泥公司案美國消費者保護法的聯邦化和私人化對訴訟和法律實施的影響後記

·查看全部>>

前言

美國的公益訴訟(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早期,當時一些具有開拓精神的律師,如後來成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路易·布蘭戴斯(Louis Brandeis),率先開始捍衛“人民的律師”的概念。作為一種反擊種族歧視、保護公民自由的策略,公益訴訟紮下根來。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公益訴訟又作為一種廣泛昭示包括環境污染、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婦女權利等許多社會問題的手段開始蓬勃而迅速地發展。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公益訴訟在包括印度和南非在內的其他國家也得到了發展,20世紀90年代,法治已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一個普遍目標。這樣,與國內的法律秩序相銜接並在本國發展保護權利機構的時機業已成熟,各類保護權利機構就呈幾何級數地擴展。因此,許多國家的律師——在某種意義上與美國經驗相類似——對此的反應就是,運用法律體系作為引起人們對社會問題關注和保護弱勢個人和群體權利的手段。 法治的確立不僅僅需要推動政府政策的制定、新法律機構的發展以及法官和其他司法官員得到良好的培訓,這些因素的確至關重要,但為了讓法治生根並獲得良性發展,它還應該要求公民們成為“消費者”,而政府則成為“生產商”。任何已經建立的機構或已經發展起來的做法,如果未加利用,都會像一塊沒用的肌肉一樣萎縮和退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