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光

公子光即吳王闔閭 (?-前496),漢族,吳國傳為西周初年所封,其始袓為文王伯父太伯、仲雍之後裔,初都蕃離(今江蘇無錫東南),後都於吳(今江蘇蘇州)。

人物介紹

姬光(?—前496),春秋時期吳國第24任國王,又作闔閭,姓姬,名光,吳王諸樊之子,故又稱“公子光”。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軍事家,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繼承問題,公子光以慶賀吳王僚楚班師設宴招待。勇士專諸將劍藏在魚腹中,趁上菜之機刺殺了吳王僚,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故事,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史稱“吳王闔閭”。
闔閭上台後即開始實施強國富民振興計畫。他廣泛搜羅人才,重用伍子胥孫武等人,並在全國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勵政策,施恩行惠,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使吳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逐漸得到加強。

闔閭九年(前506),吳王闔閭率師會蔡、唐之師伐楚,柏舉之戰,五戰五捷,大敗楚軍,僅10天即進入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創造了春秋時期攻占大國都城的先例。翌年,越國君主元常率師進攻吳國,闔閭親自出征,大敗越軍。闔閭十一年(前504),吳師再次伐楚,迫使楚國遷都於鄀(今湖北省宜城東南)。從此,吳國威震中華。闔閭十九年(前496),吳王闔閭興師伐越,兩軍在今浙江省嘉興南交戰。越大夫靈姑浮以戈擊闔閭,斬落闔閭大趾。闔閭被迫還師,死於陘,後葬蘇州虎丘山。秦國也出兵救楚伐吳,闔閭弟夫概篡王位,闔閭被迫退兵。十九年,闔閭又率兵攻打越國,兵敗於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受傷而死,太子夫差繼位。

興 國

這時的吳國雖已強大起來,但仍有不少困難:譬如常受江河海水的侵害,軍事防禦設施尚不完備,國家和人民的安全沒有保障;國家糧倉還未建立,荒地也末充分開墾;西邊的楚國已成為雄踞中南的泱泱大國,南邊的越國也有很強的實力,對吳國構成威脅。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具有政治膽識的闐閭大力搜羅人才,任賢使能,採納良策,聽取民聲。

他任用了楚國亡臣伍子胥[xū],聽取其振興吳國的建議。並召伍子胥為行人,以伯喜否為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共謀國事。經伍子胥推薦,闔閭親自召見軍事家孫武,孫武獻出了自己的軍事著作兵法13篇。當時正是吳國振興霸業之機,闔閭讀了很感興趣,拜孫為將軍。

他修建城郭,設定守備,積聚糧食,充實兵庫,為稱霸諸侯作準備。經過幾年的努力,吳國不斷發展壯大,百姓豐衣足食,樂於為國家而獻身。為了給楚國點顏色看,他一舉滅亡了楚的附庸徐國,楚國對此也無可奈何,眼睜睜地看著他在徐國稱王。

具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闔閭開始把重點轉向軍事上的發展。他訓練吳國的士卒,以適應與中原諸侯國作戰的需要。又重用軍事家孫武,提高戰術素養。加緊製作鋒利的寶劍,以供戰爭之用。一切準備就緒,闔閭首先把矛頭指向了強大的楚國。

爭 霸

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師會蔡、唐之師伐楚,柏舉之戰,五戰五捷,大敗楚軍,主帥令尹(令尹是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其執掌一國之國柄,身處上位,以率下民,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國貴族當中的賢能來擔任,且多為羋[mǐ]姓(熊氏、若敖氏、薳[wěi]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數外姓之人為令尹(吳起、黃歇、李園),實不多見。)子常狼狽逃竄,吳軍大獲全勝,僅10天即進入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創造了春秋時期攻占大國都城的先例。楚昭王驚慌出逃,後在秦國的幫助下才重返國都。

翌年,越王允常率師進攻吳國,闔閭親自出征,大敗越軍。闔閭十一年(前504),吳師再次伐楚,迫使楚國遷都於鄀(今湖北省宜城東南)。從此,吳國威震中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