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僚

吳王僚

吳王僚(?—前五百一十四年),姬姓,吳氏,名僚,號州於。吳王夷昧之子。春秋時期吳國第二十三任君主,前五百二十六年─前五百一是四年在位。後被其堂兄弟吳公子光的刺客專諸刺殺,專諸將魚送至吳王僚前,突然從魚腹中取出匕首刺向吳王僚,吳王僚當場斃命,年38歲。司馬貞《史記索隱》:“太伯作吳,高讓雄圖。周章受國,別封於虞。壽夢初霸,始用兵車。三子遞立,延陵不居。光既篡位,是稱闔閭。王僚見殺,賊由專諸。夫差輕越,取敗姑蘇。甬東之恥,空慚伍胥。”

人物生平

擁立繼位

吳王僚吳王僚

公元前527年(吳王夷昧四年)正月,吳王夷昧去世

,依照吳王壽夢遺命,兄終弟及,當立弟季札。季札避讓,逃位離開。於是吳人說:“先王有遺命,兄死弟繼位,定要傳位到季子。季子現在逃避王位,那么王夷昧便是最後繼位的。現在夷昧去世了,他的兒子應當繼位。”就擁立夷昧之子僚為吳王,是為吳王僚。

征伐楚國

公元前525年(吳王僚二年),吳王僚派公子光率兵伐打楚國,公子光戰敗而且丟失先王的船。公子光懼怕獲罪,便偷襲楚軍,奪回王船後才回軍。

公元前522年(吳王僚五年),楚國流亡之臣伍子胥逃到吳國,公子光以賓客之禮接待他。公子光是吳王諸樊之子。 他常常認為自己的父親兄弟四人,應當傳位到季子。季子既不接受國家,而自己的父親最先繼位。既然沒有傳位給季子,自己就應當繼位。於是便暗中招納賢能之士,準備襲擊吳王僚,奪回王位。

公元前519年(吳王僚八年),吳王僚派公子光再次攻打楚國,大敗楚國聯軍於雞父,將楚國的前太子建的母親從居巢迎接到吳國,借勢北伐,擊敗陳國和蔡國的軍隊。

公元前518年(吳王僚九年),當時,楚國邊邑卑梁氏的少女與吳國邊邑的女子爭採桑葉,兩個女子的家人一怒之下互相攻殺,兩國邊邑官長聽說後,氣憤之下互相進攻,楚國滅掉吳國的邊邑。吳王僚大怒,派公子光討伐伐楚國,奪取楚國的居巢和鍾離二城凱鏇而歸。

刺殺而死

當初,伍子胥投奔吳國,勸說吳王僚:“楚國可攻破,希望再派公子光去。”公子光對吳王僚說:“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殺害,勸大王討伐楚國是為了報私仇罷了。攻打楚國未必能攻破。”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想殺吳王僚而自立為王,又不能說穿此事,於是就將勇士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公子光大喜,便以伍子胥為賓客。伍子胥退隱鄉下從事耕作,以等待專諸的行動。

公元前514年(吳王僚十三年),吳王僚趁楚平王駕崩,國內動盪之時,興兵伐楚。派同母弟公子掩余、公子燭庸率軍包圍楚國的六、潛二邑,派季札出使晉國,觀察諸侯動靜。但楚國派兵絕其後路,吳軍想退卻不能回國。公子光認為這是個好機會,告訴專諸說,我是真正的王位繼承人,應當繼位。我想得到王位。季子雖然回來,但也不會廢黜我的。專諸說,吳王僚可以殺了。他母親年老兒子幼弱,而他的兩個弟弟率軍攻伐楚國,被楚軍斷絕歸路。現在吳國外面被楚軍圍困,而內部空虛沒有正直賢能之臣,這是無法奈何我們的。於是決定刺殺吳王僚。

同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埋伏甲士於地下室中,然後宴請吳王僚。吳王僚派兵陳列於道旁,從王宮到公子光家,公子光家大門、台階、屋門、坐席旁,都布滿吳王僚的親信,手持刀劍的衛士夾道護持。吳王僚到後,公子光假借腳疾,進了地下室,讓專諸將匕首藏於烤魚的腹中,偽裝上菜,呈獻給吳王僚。專諸將魚送至吳王僚前,突然從魚腹中取出匕首刺向吳王僚,吳王僚當場斃命,年38歲。而專諸也被吳王僚左右衛士用劍刺穿胸膛而死。公子光終究取代吳王僚即位為王,是為吳王闔廬。

歷史評價

司馬貞《史記索隱》:“太伯作吳,高讓雄圖。周章受國,別封於虞。壽夢初霸,始用兵車。三子遞立,延陵不居。光既篡位,是稱闔閭。王僚見殺,賊由專諸。夫差輕越,取敗姑蘇。甬東之恥,空慚伍胥。”

史書記載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一》

參見:吳太伯世家

家庭成員

祖父:吳興王壽夢

伯父:吳順王諸樊、吳安王余祭

父親:吳度王餘眜

叔父:延陵季子季札

弟弟:公子掩余、公子燭庸

兒子:慶忌

影視形象

1996年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張家聲飾演吳王僚。

魚到酒止

在呂四沿海一帶過年的酒桌上和喜慶的宴席上,有一個規矩叫“魚到酒止”。據傳,這習俗與一個《專諸刺僚》的歷史故事有關。

據傳,公子光利用勇士專諸刺殺吳王僚以奪權。由於公子光十分尊重專諸的人格,以禮相待,並承諾會照顧他家以後的家庭生活,所以專諸才毅然允諾公子光去刺殺吳王僚。他沒有君王神聖的敬畏觀念,只認一理:知恩圖報,並且以死相報。

專諸得悉吳王僚貪吃炙魚,便在太湖畔拜太和公為師,學做廚師,學藝3個月,終於把炙魚手藝學成。太和公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名廚,精通製作各種以水產品為原料的菜餚,尤以炙魚聞名天下,尤得吳王僚的喜愛。吳王僚來參加公子光的家宴時,專諸置短劍於烤好的魚腹內,借上菜之時靠近吳王僚,當場刺死了吳王僚,專諸自己也被吳王衛隊亂刀殺死。一時間吳國國民談魚色變,對廚師的信任度也有所下降。太和公的超凡手藝,竟被用於宮廷之亂,這恐怕連他自己也是始料不及的。而公子光順利收拾局面後,對自己陰謀刺僚奪權之舉仍心有餘悸,便再也不敢品嘗廚師做的整條炙魚了,而下令廚師將魚切成塊狀燒成燴魚。

自古“無魚不成宴席”,宴席上的魚也不能切斷,講究有頭有尾。 後民間逐漸形成了一個規矩,宴席上賓客酒酣之時上最後一道大菜——整魚,廚師傳菜時並要高聲提醒主、客,“魚到”,廚師退避,酒席進入尾聲,吃不吃魚,全由主家安排。慢慢地這個習俗就流傳開來,並賦予了另一種吉慶祥和的潛在意念,“魚”與“余”諧音,含有“用之不盡、食之不完、餐餐有魚(余),年年有魚 (余)”的寓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