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哲學第7卷

內容介紹

《中間團體開創的公共性(第7卷)》講述了:所謂公共性,一般來說它是有關形成民主的政治秩序的原理。因此,公私背離會動搖民主政治的根基。今天在日本等許多已開發國家蔓延著毫無拘束的個人主義,“私”因離開了“公”而受到謳歌,但是我們應該牢記公私背離是政治腐敗的溫床。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這種狀況所導致的結果只能是對政治的不關心和監督功能的低下。《中間團體開創的公共性(第7卷)》歸納整理了兩次研究會的成果,這些成果出於上述問題意識從公共性的視角討論了瀕死狀態下的中間團體的再生。在綜合討論二以前部分為“公共哲學共同研究會”的論題和討論,以後部分為新設定的“世代生生研究會”(不是“生成”而是“生生”)的論題和討論。

作者介紹

佐佐木毅(Sasaki Takeshi),1942年生,東京大學前校長,現為學習院大學教授,政治學家。主要著作:《馬基亞維利的政治思想》(岩波書店,1970年);《柏拉圖與政治》(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年);《政治學講義》(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年)。
金泰昌(Kim Tea-Chang),1934年生,公共哲學共重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社會哲學、社會思想比較研究。抵日(1990年)後發表論文,論著:Creating a New History for Future Generations(Kyoto,Japan:Institute for the Integrated Study of Future Generations,1994);Seif and Future Generations(Camb rjdge,UK:The White Horse Press,1999);Co-creating Public Philosophy for Future Generations(UK:AdamantiBe Press Ltd.,1999)。

作品目錄

前言
論題一 NPO與新的公共性
1.公共觀念的變化
2.21世紀的三種構想
3.社會秩序的四個象限
4.搭便車問題
5.巨觀背景
6.舊的公共性與新的公共性
7.日本NPO的課題
圍繞論題一的討論
綜合討論一
“新的公共性”與中間團體/新職業組織/職業與專家/NGO、NPO、與職業主義/媒介集團與公共性/NPO的說明責任/NPO的可能性
拓展一
為了“新的公共性”/評價NPO/公共哲學的基本形態/創立發源於日本的公共哲學/日本志願者活動之根
論題二 少子老齡化與共同支撐的福利社會
1.作為內壓的少子化社會
2.老齡社會與老齡人
3.“公私問題”的輔助線
4.共同支撐的福利社會
5.支援學與“私、互、共、公、商”
圍繞論題二的討論
論題三 從家庭與世代看公共性
1.家庭的受難與面向世代的視點
2.家庭的法理社會化
3.重新審視世代繼承
4.世代周期與公共性
結語
圍繞論題三的討論
綜合討論二
官民公私論的區域性展開/少子老齡化社會、家庭、公共性/一人NGO與共同、共和/家庭是中間團體嗎/世代繼承性與“新公共性”/他者體驗、公共體驗/作為私人空間的家庭的公共性/中間團體的可能性/家庭與中間團/世代、世代生成、公共性
論題四 在嚴峻制約之下生成多樣性的社會
1.21世紀的關鍵字
2.開放性、異質性、多樣性
3.社會結合的強度
4.社會結合的形態趨向:重心轉移
5.兩個課題:
6.與之相關的重要論點
圍繞論題四的討論
論題五 志願部門與社會系統的變革
1.歷史的考察:美國的志願部門或NPO部門
2.社會經濟的復權:作為一種結社的非營利協作經濟
3.結社的原理
4.官僚制向結社的回歸:瑞典的事例
5.對將來的展望:日本社會的可能性
圍繞論題五的討論
論題六 志願行為與社會秩序
1.志願行為與公共性
2.志願行為
3.超越市民國家的志願部門的成立與意義
圍繞論題六的討論
綜合討論三
關懷、灌能、支援/志願者活動與國家/意志人/全球一當地的視角/所謂“禮法/‘同的理論”之問題/社會交換的互惠性
論題七 NPO開創的公共性
——福祉NPO的開展與課題
1.福祉NPO的開展
2.NPO開創的公共性:來自AARP的事例
3.NP0的可能性與課題
4.NPO改變社會
圍繞論題七的討論
綜合討論四
志願者組織與透明度/新職業人組織/NPO與公共性及市場經濟/志願者經濟的可能性/市場原理與志願原理
拓展二
超越“永遠重擺架勢”/志願者行為的目的/志願者與自他關係/關懷問題/自律、他律、互律世間、社會、結社/市民社會與志願者結社/人的位相/面向志願的視角/消費合作社事例/人觀/公共民、公共民組織、公共意識/志願者與日本風土/志願者與他者意識
後記
譯者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