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哲學第4卷

eration eration eration

作者介紹

佐佐木毅(Sasaki Takeshi),1942年生,東京大學前校長,現為學習院大學教授,政治學家。主要著作:《馬基亞維利的政治思想》(岩波書店,1970年);《柏拉圖與政治》(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年);《政治學講義》(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年)。
金泰昌(Kim Tea-Chang),1934年生,公共哲學共重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社會哲學、社會思想比較研究。抵日(1990年)後發表論文,論著:Creating a New History for Future Generations(Kyoto,Japan:Institute for the Integrated Study of Future Generations,1994);Seif and Future Generations(Camb rjdge,UK:The White Horse Press,1999);Co-creating Public Philosophy for Future Generations(UK:AdamantiBe Press Ltd.,1999)。

作品目錄

前言
導言
論題一 近代英國公私觀念的轉變——從絕對主義的公共性向市民的公共性
1.17世紀至18世紀的英國社會
2.霍布斯的絕對主義公共性與個人主義
3.商業、正義、德性與洛克的自由主義
4.完成轉變:斯密與蘇格蘭的啟蒙
結語
圍繞論題一的討論
論題二 近代法國公私觀念的轉變——從“武”的公共性向“商”的公共性
1.傳統的職責分工論中“武”與“官”的公共性
2.利己心的解放與即使那樣也仍然確立的和諧
3.商業帶來的新秩序、新道德
4.追求“商業”的公共性:是“利益”還是“名譽”
結語
圍繞論題二的討論
論題三 在德國公共性的三次結構轉變
1.環境運動的確立與定性
2.哈貝馬斯所描繪的18世紀的公共性
3.第一次結構轉變
4.第二次結構轉變
5.第三次結構轉變?
6.剩下的問題與結語
圍繞論題三的討論
論題四 現代美國公私觀念的轉變——來自女權主義的挑戰
1.古典自由主義與古典的“公”與“私”
2.“共和國的母親”
3.“個人性就是政治性”,意識的高揚與第二次女權主義
4.“機會性平等”與“結果性平等”
5.“女性的本質”
6.“性差”
7.通過“性差”理論所浮現的“公”與“私”的錯綜關係
8.家庭與自立性個人
9.盎格魯一撒克遜式的“公”與“私”
圍繞論題四的討論
拓展一
亞當·斯密與公共性
公民人文主義(civic humanism)
知識的公共性
荷蘭與斯賓諾莎
費厄潑賴的精神
公共性的新類型
公共性與家庭
關於“私利私慾”
少數人群與公私
共生關懷型社會
對家庭的介入
論題五 現代歐洲公私觀念的轉變——從國家的公共性到超越國境的公共性
1.對歐洲聯合的看法
2.在人權保護上的國家和歐洲
3.補充性原則的意義
4.消除地區差距上的“公”與“私”
5.代替結語
圍繞論題五的討論
拓展二
公共哲學的維度
公共性與規範性的價值
公共性與空間
確保公共性
知與德
中間團體對個體的包圍
對公私的認識
定義權的問題
安全網的問題
public和civil
civil rights movement與市民、公民
民間主導的公共空間
公共性的主體
接受他者,環境問題
中間團體與公共性
公共哲學的課題
後記
譯者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