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8年

公元968年,公元968年 - 歷史紀事。

歷史紀事

劉鈞卒
劉鈞原名劉承鈞,并州太原人。乾祐四年(951),養父劉曼稱帝,署為太原尹。顯德元年 (954),父死,劉鈞繼位,改元天會。投靠契丹,潛結江南、西川為外援。顯德六年(959),劉鈞與契丹聯名侵周。建隆元年(960),李筠叛宋,向劉鈞稱臣求援。劉鈞派兵增援,皆為宋軍所破。建隆四年(963),宋攻陷樂平,建平晉軍。乾德二年(964),李繼勛與兵馬鈐轄康延沼等攻遼州,劉鈞遣郝貴超增援,為宋軍所敗。遼州刺史率三千衛兵降宋。劉鈞崇信佛教,以五台山僧繼頤為鴻臚卿,參議國事。開寶元年(968),卒,年四十三歲。諡號孝和皇帝,廟號睿宗。
宋師伐北漢
開寶元年(968)七月,北漢主劉鈞死,養子繼恩嗣立,太祖認為有機可乘,乃於八月詔伐繼恩,以內客省使盧懷忠等二十二人率禁兵赴潞州,昭義節度李繼勛為行營前軍都部署,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党進為副將,宜徽南院使曹彬為都監;棣州防禦使何繼筠為先鋒部署,懷州防禦史康延沼為都監;建雄節度使趙贊為汾州路部署,絳州防禦使司超為副將率大軍直趨北漢。九月,北漢內訌,繼恩被殺,劉繼元嗣立,繼元遣使向遼求援,同時派劉繼業率軍扼困柏谷,兩軍在洞過河相遇,宋軍大獲全勝,進逼太原。太祖遣使齎詔,諭令速降,擬封繼元為平盧節度,郭無為為刑州節度,因遼軍將至,繼元不從,李繼,勛恐孤軍深入,為敵所圍,遂收兵南歸。遼、漢聯軍進寇晉絳二州,大掠而去。次年二月,太祖下詔親征,以李繼勛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趙贊為馬步軍都虞候等先赴太原,圍攻三日,仍不能下,宋將石漢卿等陣亡。李光贊、趙普勸太祖班師,太祖遂班師回京。

文化紀事

孫光憲逝世
文學家孫光憲(約900—968)。光憲孟文,號葆光子,貴平(今四川仁壽東北)人。仕南平高氏三世。詞見《花間集》另著筆記《北夢瑣言》。

雜譚逸事

韓令坤卒
韓令坤,磁州武安(今河北)人。少有才略,初隸周祖。廣順元年(951),歷鐵騎散員都虞侯、控鶴右第一軍都校、領和州刺史。顯德元年 (954),世宗即位,授殿前都虞侯。高平之戰,以功遷龍捷左廂都虞侯、領容州團練使,再遷本廂都指揮使、領泗州防禦使。從征太原,召為行營前軍馬軍都校,未幾,遷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領定武軍節度。從李谷征淮南,俘南唐將領馬延魯陸盂俊,知揚州事。顯德六年(959),從世宗北征,召為霸州都部署。恭帝即位,加檢校太尉、侍衛馬步軍都虞侯。宋初,領天平軍節度使,加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同平章事。從太祖征李筠,以功加兼待中。建隆二年(961),改領成德軍節度使,充北面緣邊兵馬都部署。乾德六年(968)卒,追封南康郡王。

盧多遜獲寵
盧多遜聰明好學,博涉經史,精通權術,有謀略。顯德元年(954)舉進士。仕後周,累遷至左拾遺、集賢殿修撰。建隆三年(962),知制誥。乾德二年(964),權知貢舉,三年,加兵部郎中,六年,加史館修撰,判館事。太祖好讀書,常從史館借書,盧多遜從史館官吏那裡得知太祖所借書目,通宵達旦地閱讀。太祖召見群臣時,常問書中事,盧多遜應答敏捷,群臣俱伏,太祖更加重用他。
太祖重用董遵誨
董遵誨父宗本,曾任後漢為隨州刺史。趙匡胤客游江東,嘗依宗本,宗本非常器重他。遵誨憑藉父勢,常常慢辱匡胤。二人嘗論兵戰,遵誨理屈詞窮,奮袂起座,欲與匡胤角逐,匡胤遂辭宗本。太祖即位後,遵誨累遷至驍武指揮使。太祖嘗召見遵誨,遵誨伏地請死,太祖令左右扶起,赦其罪。後有軍卒擊鼓,控告其不法事十餘件。遵誨惶恐待罪,太祖對他說:”朕方赦過賞功,你不用擔心,我將錄用你。”遵誨母在幽州,太祖令人贖歸其母,遵誨感激泣零,誓以死報。開寶元年(968),太祖特授通遠軍使,鎮守夏。遵誨至境,召集諸族酋長,宣諭皇帝威德,眾皆悅服,邊境遂寧,後數月,諸族復寇邊,遵誨率兵深入,俘斬甚眾,大獲全勝,以功拜羅州刺史。
劉繼恩被誅
劉繼恩本姓薛,為劉鈞養子。開寶元年(968),劉鈞病卒,繼恩嗣位。宋太祖認為有機可乘,詔命昭化軍節度使李繼勛督軍北征,連破漢兵,繼恩連忙遣使向遼乞援。繼恩行喪期間獨居勤政閣,親信心腹均留在太原。供奉官侯霸榮看到北漢即將分崩離析,遂謀攜繼思首級降宋,於是乘繼恩不備,持刀闖入勤政閣,反插殿門,刺死繼恩。司空郭無為派兵登梯入殿,刺死侯霸榮,扶立繼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