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3年

公元663年

公元663年,龍朔三年,中國尚處於封建社會的繁盛階段,國富力強,影響著世界,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一些國家紛紛效仿唐朝做法,尤以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為重。

紀年

癸亥年(豬年
龍朔三年

年表

劃瀚海、雲中兩都護府轄地
龍朔三年(六六三)二月,唐政府將燕然都護府遷到回紇之地,改名為瀚海都護府,遷故瀚海都護府於雲中古堡,改名為雲中都護府。兩都護府以磧為界,磧北州府劃歸瀚海都護府,以南的州府屬雲中都護府。
李義府賣官獲罪
高宗時期,李義府依附武后,權傾當朝。由於受寵,李義府多樹朋黨,賣官鬻爵,排斥異己。後為右相,負責典選,專以賣官為事,以致銓綜無次,怨聲載道。高宗指出他的所為不當,義府殊不引咎,高宗因此不悅。右金吾倉曹參軍楊行穎上表言李義府賣官之事,龍朔三年(六六三)四月,下義府於獄,令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與御史、詳刑調查其事,令司空李勣積監督,事事皆屬實。高宗下制將李義府除名,長流嶲州。
吐蕃大敗吐谷渾
吐蕃與吐谷渾互相攻伐,都向唐遣使陳述理由,向唐求援。高宗不答應。吐谷渾的大臣素和貴畏罪逃到吐蕃,將吐谷渾的情況詳細報告給吐蕃,吐蕃發兵擊吐谷渾,大破之,吐谷渾可汗曷缽與弘化公主率領幾千帳棄國逃到涼州(今甘肅武威),向唐請求遷徙到內地。高宗以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率領獨孤卿雲、辛文陵等分別屯駐在涼、鄯二州,以防備吐蕃。又以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節度諸軍,為吐谷渾的後援。吐蕃祿東贊在青海屯兵,並派使節論仲琮到唐朝,表陳吐谷渾的罪過,請求與唐和親,高宗不準。遣左衛郎將劉文祥出使吐蕃,責備其進攻吐谷渾。
唐擊平百濟
百濟僧人道琛和故將福信將故王子扶餘豐從倭國迎回並立於王,進圍唐守兵,唐政府派劉仁軌與新羅兵擊扶餘豐等人。唐軍從平壤撤離後,劉仁軌等堅守熊津城,龍朔二年(六六二)七月,乘百濟沒有防備出擊,大敗百濟,攻拔真峴等城。百濟王扶餘豐派使赴高麗、倭國請援。百濟國王帶領倭兵對抗唐軍。龍朔三年(六六三)八月,劉仁軌等在白江口大敗倭兵,焚毀倭國的船隻四百多艘,攻下百濟王城周留城。高宗詔令劉仁軌率兵鎮守百濟。劉仁軌派人到各地宣布政令,勸課農桑、訓練士卒,以圖進取高麗。又派人赴對馬島,宣諭倭國。按:日本經此次援助百濟失敗,歷九百年不敢侵略朝鮮半島。

大事

(1)春,正月,左武衛大將軍鄭仁泰討鐵勒叛者余種,悉平之。
(1)春季,正月,左武衛大將軍鄭仁泰全部討平鐵勒反叛者的殘餘部眾。
(2)乙酋,以李義府為右相,仍知選事。
(2)乙酋(疑誤),唐朝任命李義府為右相,仍然主持選拔官員的事情。
(3)二月,徙燕然都護府於回紇,更名瀚海都護;徙故瀚海都護於雲中古城,更名雲中都護。以磧為境,磧北州府皆隸瀚海,磧南隸雲中。
(3)二月,唐朝遷移燕然都護府於回紇,改名為瀚海都護府;遷移原瀚海都護府於雲中古城,改名為雲中都護府,以沙漠為界,沙漠以北州府都隸屬瀚海都護府,沙漠以南隸屬雲中都護府。
(4)三月,許圉師再貶虔州刺史,楊德裔以阿黨流庭州,圉師子文思、自然並免官。
(4)三月,許圉師被貶為虔州刺史,楊德裔因循私屈法被流放庭州,許圉師的兒子許文思、許自然均被撤職。
(5)右相河間郡公李義府典選,恃中宮之勢,專以賣官為事,銓綜無次,怨盈路,上頗聞之,從容謂義府曰:“卿子及婿頗不謹,多為非法,我尚為卿掩覆,卿宜戒之!”義府勃然變色,頸、頰俱張,曰:“誰告陛下?”上曰:“但我言如是,何必就我索其所從得邪!”義府殊不引咎,緩步而去。上由是不悅。
(5)右相、河間郡公李義府主管選拔官吏,依仗皇后武則天的權勢,專以賣官為能事,選授沒有次第,弄得怨聲載道,唐高宗也時有所聞,曾從容不迫地對李義府說:“你的兒子和女婿很不謹慎,做了不少違法的事,我還為你遮掩,你應當警告他們。”李義府臉色驟變,漲紅著臉和脖子說:“是誰告訴陛下的?”唐高宗說:“只是我這樣說,何必向我追索從哪裡得來的呢?”李義府根本不承認自己的過失,緩步離去。唐高宗因此不高興。
望氣者杜元紀謂義府所居第有獄氣,宜積錢二十萬緡以厭之,義府信之,聚斂尤急。義府居母喪,朔望給哭假,輒微服與元紀出城東,登古冢,候望氣色,或告義府窺覘災眚,陰有異圖。又遣其子右司議郎津召長孫無忌之孫延,受其錢七百緡,除延司津監,右金吾倉曹參軍楊行穎告之。夏,四月,乙丑,下義府獄,遣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與御史、詳刑共鞫之,仍命司空李監焉。事皆有實。戊子,詔義府除名,流州;津除名,流振州;諸子及婿並除名,流庭州。朝野莫不稱慶。
望雲氣以預言吉凶的人杜元紀說李義府的住宅有冤獄造成的怨氣,應當積蓄二十萬緡錢抑制它。李義府相信他,於是搜括更加急切。李義府為母親守喪期間,每月初一、十五朝廷給他哭吊亡母的假期,他總是換上平民服裝與杜元紀出城東行,登上古墳墓,觀望雲氣。有人告發李義府窺測災異,圖謀不軌。他又派遣兒子右司議郎李津找長孫無忌的孫子長孫延,收受七百緡錢後,授給長孫延司津監的官職。右金吾倉曹參軍楊行穎將此事告發。夏季,四月,乙丑(疑誤),朝廷將李義府逮捕入獄,派遣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與御史、詳刑寺官員共同審訊,還命令司空李世監督此事。他所犯罪行都屬實。戊子(初五),唐高宗下詔令,將李義府削除名籍,流放州;將李津削除名籍,流放振州;他另外的幾個兒子及女婿,都被削除名籍,流放庭州。朝廷和民間人人互相慶賀。
或作河間道行軍元帥劉祥道破銅山大賊李義府露布,榜之通衢。義府多取人奴婢,及敗,各散歸其家,故其露布云:“混奴婢而亂放,各識家而競入。”
有人戲作河間道行軍元帥劉祥道破銅山大賊李義府捷報,張貼在交通要道上。李義府多掠奪別人奴婢,到他垮台後,他們都各自回家,所以捷報中說:“奴和婢混雜著一起亂鬨鬨放出,各自都認識家而競相進入。”
(6)乙未,置雞林大都督府於新羅國,以金法敏為之。
(6)乙未(十二日),唐朝設定雞林大都督府於新羅國,任命金法敏為都督。
(7)丙午,蓬萊宮含元殿成,上始移仗居之,更命故宮曰西內。戊申,始御紫宸殿聽政。
(7)丙午(二十三日),蓬萊宮含元殿落成,唐高宗開始遷移到那裡居住,原居住的宮殿改名西內。戊申(二十五日),開始到紫宸殿處理政事。
(8)五月,壬午,柳州蠻酋吳君解反;遣冀州長史劉伯英、右武衛將軍馮士發嶺南兵討之。
(8)五月,壬午(三十日),柳州蠻首領吳君解反叛唐朝,唐朝派遣冀州長史劉伯英、右武衛將軍馮士徵發嶺南兵討伐。
(9)吐蕃與吐谷渾互相攻,各遣使上表論曲直,更來求援;上皆不許。
(9)吐蕃與吐谷渾互相進攻,各派遣使者到唐朝上書辯論是非,輪番向唐朝求援;唐高宗都沒有同意。
吐谷渾之臣素和貴有罪,逃奔吐蕃,具言吐谷渾虛實。吐蕃發兵擊吐谷渾,大破之,吐谷渾可汗曷缽與弘化公主帥數千帳棄國走依涼州,請徙居內地。上以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帥右武衛將軍獨孤卿雲、辛文陵等分屯涼、鄯二州,以備吐蕃。六月,戊申,又以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節度諸軍,為吐谷渾之援。
吐谷渾大臣素和貴犯了罪,逃奔吐蕃,詳盡地報告了吐谷渾的情況。吐蕃於是發兵進攻吐谷渾,吐谷渾被打得大敗,可汗曷缽與弘化公主率領數千帳離開國家,投奔唐朝涼州,請求移居唐朝內地。唐高宗任命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右武衛將軍獨孤卿雲、辛文陵等分別屯兵於涼、鄯二州,以防備吐蕃。六月,戊申(二十六日),又任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安集大使,調度約束諸軍,作為吐谷渾的後援。
吐蕃祿東贊屯青海,遣使者論仲琮入見,表陳吐谷渾之罪,且請和親。上不許。遣左衛郎將劉文祥使於吐蕃,降璽書責讓之。
吐蕃祿東贊屯兵青海,派遣使者論仲琮到唐朝朝見唐高宗,上表陳述吐谷渾的罪惡,而且請求與唐朝和親。唐高宗不允許,派遣左衛郎將劉文祥出使吐蕃,頒用皇帝的印章封記的文書責備吐蕃。
(10)秋,八月,戊申,上以海東累歲用兵,百姓困於徵調,士卒戰溺死者甚眾,詔罷三十六州所造船,遣司元太常伯竇德玄等分詣十道,問人疾苦,黜陟官吏。德玄,毅之曾孫也。
(10)秋季,八月,戊申(二十七日),唐高宗因遼東地區連年用兵,百姓為賦稅力役所困擾,士卒戰死溺死的很多,下詔令免除三十六州的造船任務,派遣司元太常伯竇德玄等分別到十道,詢問百姓疾苦,考核升降地方官吏。竇德玄是竇毅的曾孫。
(11)九月,戊午,熊津道行軍總管、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等破百濟餘眾及倭兵於白江,拔其周留城。
(11)九月,戊午(初八),熊津道行軍總管、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等在白江打敗百濟殘餘部隊及倭國兵,攻下周留城。
初,劉仁願、劉仁軌既克真峴城,詔孫仁師將兵,浮海助之。百濟王丰南引倭人以拒唐兵,仁師與仁願、仁軌合兵,勢大振。諸將以加林城水陸之沖,欲先攻之,仁軌曰:“加林險固,急攻則傷士卒,緩之則曠日持久。周留城,虜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惡務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諸城自下。”於是仁師、仁願與新羅王法敏將陸軍以進,仁軌與別將杜爽、扶餘隆將水軍及糧船自熊津入白江,以會陸軍,同趣周留城。遇倭兵於白江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濟王豐脫身奔高麗,王子忠勝、忠志等帥眾降,百濟盡平,唯別帥遲受信據任存城,不下。
當初,劉仁願、劉仁軌攻克真峴城以後,唐高宗命令孫仁師領兵渡海援助他們。百濟王扶餘豐從南邊招來倭國人以抗拒唐兵。孫仁師與劉仁願、劉仁軌聯合,聲勢大振。部下諸將因加林城是水陸交通要衝,想先進攻它。劉仁軌說:“加林城險要堅固,急攻會傷亡士卒,慢攻又攻不下,將曠日持久。周留城是敵人的巢穴,群凶聚集之地,除惡務必掃除根本,應該先進攻它,如果攻下周留城,其他各城就會不攻自下。”於是孫仁師、劉仁願與新羅王金法敏率領陸軍前進,劉仁軌與別將杜爽、扶餘隆率領水軍和糧船從熊津入白江,和陸軍會合,一起向周留城推進。唐兵和倭國兵遭遇於白江口,劉仁軌等四次戰鬥,都接連取得勝利,焚燒敵船四百艘,煙火沖天,連海水都變成紅色。百濟王扶餘豐脫身逃往高麗,王子扶餘忠勝、扶餘忠志等率領部下投降,百濟全部平定,只有別帥遲受信據守任存城,沒有被攻下。
初,百濟西部人黑齒常之,長七尺余,驍勇有謀略,仕百濟為達率兼郡將,猶中國刺史也。蘇定方克百濟,常之帥所部隨眾降。定方縶其王及太子,縱兵劫掠,壯者多死。常之懼,與左右十餘人遁歸本部,收集亡散,保任存山,結柵以自固,旬月間歸附者三萬餘人。定方遣兵攻之,常之拒戰,唐兵不利;常之復取二百餘城,定方不能克而還。常之與別部將沙吒相如各據險以應福信,百濟既敗,皆帥其眾降。劉仁軌使常之、相如自將其眾,取任存城,仍以糧仗助之。孫仁師曰:“此屬獸心,何可信也!”仁軌曰:“吾觀二人皆忠勇有謀,敦信重義;但者所託,未得其人,今正是其感激立效之時,不用疑也。”遂給其糧仗,分兵隨之,攻拔任存城,遲受信棄妻子,奔高麗。
當初,百濟西部人黑齒常之,身高七尺多,勇猛有謀略,在百濟任達率兼郡將,相當於唐朝刺史的職位。唐將蘇定方攻克百濟,黑齒常之率領部下隨百濟人投降唐朝。蘇定方囚禁百濟王及太子,縱兵劫掠,成年人多被殺死。黑齒常之害怕,與手下十多人逃歸本部,收集被打散的士卒,保守任存山,結起柵欄以加強防守,一月之間歸附的有三萬多人。蘇定方派兵進攻,黑齒常之進行抵抗,唐兵失利;黑齒常之又攻取二百多座城池,蘇定方無法攻克這些城池,只好撤回。黑齒常之與別部將沙吒相如各據守險要以回響福信,百濟失敗後,他們率領部眾投降劉仁軌。劉仁軌派黑齒常之、沙吒相如率領他們的部眾去攻取任存城,還支援他們糧食和武器。孫仁師說:“這類人人面獸心,怎么可以相信!”劉仁軌說:“我看這兩人都忠勇有謀略,注重信義;只是前次錯投奔了人,現在正是他們感激立功的時候,不必懷疑。”於是發給糧食和武器,分兵跟隨他們,攻下了任存城,遲受信拋棄妻子兒女,投奔高麗。
詔劉仁軌將兵鎮百濟,召孫仁師、劉仁願還。百濟兵火之餘,比屋凋殘,殭屍滿野,仁軌始命瘞骸骨,籍戶口,理村聚,署官長,通道途,立橋樑,補堤堰,復陂塘,課耕桑,賑貧乏,養孤老,立唐社稷,頒正朔及廟諱,百濟大悅,闔境各安其業。然後修屯田,儲糗糧,訓士卒,以圖高麗。
唐高宗命令劉仁軌領兵鎮守百濟,召孫仁師、劉仁願回朝。百濟經兵火之後,家家弊殘破,殭屍遍野,劉仁軌命令掩埋骸骨,登記戶口,治理村落,任命官長,修通道路,架設橋樑,修補堤堰,恢復陂塘,督促百姓種田養蠶,賑濟貧窮的人,贍養孤獨無依的老人,建立唐朝的土、穀神壇,頒布唐朝曆法和已故皇帝名諱。百濟百姓很高興,全境各安其業。然後又治理屯田,儲備糧食,訓練士卒,準備進取高麗。
劉仁願至京師,上問之曰:“卿在海東,前後奏事,皆合機宜,復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仁願曰:“此皆劉仁軌所為,非臣所及也。”上悅,加仁軌六階,正除帶方州刺史,為築第長安,厚賜其妻子,遣使齎璽書勞勉之。上官儀曰:“仁軌遭黜削而能盡忠,仁願秉節制而能推賢,皆可謂君子矣!”
劉仁願回到京師長安,唐高宗問他:“你在海東,前後上奏事情,都合時宜,又有文采條理。你本是武人,為什麼能夠這樣?”劉仁願說:“這都是劉仁軌所做的,不是我所能辦到的。”唐高宗聽了很高興,給劉仁軌晉升六級官階,正式任命為帶方州刺史,為他在長安建築住宅,給他的妻子兒女優厚的賞賜,派使者帶著用天子璽印封記的文書前去慰勞勉勵他。上官儀說:“劉仁軌被撤職後,能為朝廷盡忠,劉仁願掌握指揮權而能推重賢人,都可以稱得上是君子了!”
(12)冬,十月,辛巳朔,詔太子每五日於光順門內視諸司奏事,其事之小者,皆委太子決之。
(12)冬季,十月,辛巳朔(初一),唐高宗命令太子每五日一次在光順門內視察各部門呈奏事情,事情比較小的都授權太子裁決。
(13)十二月,庚子,詔改來年元。
(13)十二月,庚子(二十一日),唐高宗下令,明年更改年號。
(14)壬寅,以安西都護高賢為行軍總管,將兵擊弓月以救于闐。
(14)壬寅(二十三日),唐朝任命安西都護高賢為行軍總管,領兵進擊弓月以解救于闐。
(15)是歲,大食擊波斯,拂,破之;南侵婆羅門,吞滅諸胡,勝兵四十餘萬。
(15)本年,大食進攻波斯、拂,將他們打敗;向南侵擾婆羅門,吞滅諸胡,擁兵四十多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