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井街

八角井街

八角井街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即今天的東北路(除了紅旗商店至陽明路口一帶。當時這帶叫三皇殿,現為紅十字會醫院)。過去有無數熙熙攘攘的汲水人在穿行,今天則是肉商果販們在賣肉與果物。肉市、水果取代了一口名井。

八角井

八角井街 八角井街

八角井處於虔城東北路南端。當年井的位置,成了今天的街道,不知情的人足踏著一方古井,怕是也不知道身處在這井的方位上了。說起來,八角井算是古虔城的32口大井之一。其井圈的直徑在2米餘,井深近20米,井圈和井面全用麻條石築成。井上蓋有四角古亭,四季為井與人遮風擋雨。舊時四角古亭的西面有神龕,供有井神,顯得有些神聖意味。

八角井的管理

因為水是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古虔城的百姓非常重視水井,而八角井處在虔州中心區域,受重視程度自然不同一般。與其它大井相似,八角井的管理井井有條。這些管理並沒有法律條款,全憑賴不成文的鄉規民約。一般公用的大井都由一、二個成年累月生活在井邊的住戶負責,比如每年清洗 一、二次井下的污泥雜物;給滑輪加油;換吊桶繩索;修理破損水桶;負責井的安全等等,每年還要向各用戶收取少量的水捐。

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住在八角井附近的贛州城裡人仍視排隊擔水為一種樂趣。每個人到井邊都要用贛州話高喊一聲:“那個的位子?”旁邊準有人回答“我的”,再接下來,自己也要應後來擔水人的喊聲,之後,方可悠閒等待。一切表現得有序不亂,絕無插隊現象。於是,一根扁擔、兩隻桶,人坐在其中就與前後左右排隊的人神侃閒聊,男女之間便每每於此時打情罵俏,趣味橫生。

而每逢過年過節,總有老人們端著三牲(豬肉、雞、魚)到井上敬神,以祈求井水豐沛,神靈保佑全家平安吉祥。

八角井的來歷

“八角井”名稱是特殊的。既沒有按地名稱謂,也沒有依四角亭取所謂四角井,偏偏取了個八角井的名稱。相傳在六七百年前,當時附近居民屢屢打井卻滴水不滲。有位老先生路過觀看之後說:“要找水,得找我”。眾人問之,自稱是楊救貧的第幾代傳人。眾人遂求之。他在如今八角井的位置,取出羅盤擺弄良久,掐指默念:“乾、坤、坎、離、震、艮、巽、兌”。然後斷然,此處“上坤下坎,為師卦,井下數丈,水養一方”。果不其言,井成水涌。當地紳士因見羅盤八角之靈氣,就取名叫了“八角井”。有意思的是,八角井造就了一條古街名,因為它是這條古街唯一的一樁文化內容。

八角井的歷史

抗戰期間的1940年,日本鬼子的飛機來贛城上空轟炸,有一人聞警報後即從吊桶上沿繩索滑入井中,以躲避炸彈,不想八角井並沒有保住這位無辜的市民的生命,鬼子罪惡的炸彈仿佛長了眼睛似的,直統統地落入井中,把這人炸了個粉身碎骨。

無疑,八角井是口名井,雖埋猶榮。而且,它並不象東門古井樣是被死死地封死的,聽說,八角井的井口上是封了蓋後才鋪上水泥的。人們如此執著地對它懷著一份情感,是不是相信它哪日又將重見天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