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名羅追堅贊

但作為昔日大國國字的一種文字傳統,它沒有被遺棄,北元蒙古朝廷中仍繼續用方體字製造印璽,仍有蒙古貴族用八思巴文刻制碑文。 蒙元時期,由於蒙古族統治者入主中原,上層蒙古族普遍地學習漢字漢文,研究漢族歷史文化,接受漢族儒學的教育,進而有頗多的蒙古族文人操漢文進行文學創作。 以忽必烈為首的,他們既大力延攬漢族名士碩儒,讓其講解漢文歷史、典籍,從長遠考慮讓蒙古族青少年學習漢文化、致使蒙古族上層精通漢文漢字者日益增多,其中漢文創作詩歌、散曲、雜劇等多使巨臣聞世。

簡介

八思巴名羅追堅贊(公元1236年生1280年卒)1244年隨其叔父功嘉堅贊來到涼州闊端王府,並於1244年覲見忽必烈,新蒙文字於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製成,詔頒行天下,但八思八字在蒙古人集中的嶺北行省和伊兒,金帳等汗國宮廷中並未真正使用,其實用範圍主要是元朝朝廷上。如聖旨、懿旨、令旨、法旨、經文、牌符、禁約榜等(註:是元代官方保護寺廟的一種檔案)。

成就

元後滅亡,蒙古貴族退回草原後,八思八字已失去了使用價值。但作為昔日大國國字的一種文字傳統,它沒有被遺棄,北元蒙古朝廷中仍繼續用方體字製造印璽,仍有蒙古貴族用八思巴文刻制碑文。
蒙元時期,由於蒙古族統治者入主中原,上層蒙古族普遍地學習漢字漢文,研究漢族歷史文化,接受漢族儒學的教育,進而有頗多的蒙古族文人操漢文進行文學創作。蒙古族文化是兼容並蓄、開放吸收的文化傳統。以忽必烈為首的,他們既大力延攬漢族名士碩儒,讓其講解漢文歷史、典籍,從長遠考慮讓蒙古族青少年學習漢文化、致使蒙古族上層精通漢文漢字者日益增多,其中漢文創作詩歌、散曲、雜劇等多使巨臣聞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