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湖書院

兩湖書院

“書院”是我國歷史上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始見於唐代。它最初只是官方藏兩湖書院書、校書的地方,真正具有聚徒講學性質的書院,起源於廬山國學——著名的白鹿洞書院的前身。光緒十六年(1890年)四月,張之洞於武昌營坊口都司湖畔創建兩湖書院。兩湖書院不設山長,而設提調一人主管,監院二人副之。後改提調為院長。兩湖書院學制5年,合格者擇優咨送請獎錄用,不合格者令其歸家。1903年,兩湖書院改為文高等學堂,亦稱兩湖大學堂。不久又稱為兩湖總師範學堂。

書院簡介

光緒十六年(1890 年)四月,張之洞武昌營坊口都司湖畔創建兩湖書院。經費主要出自湘、鄂兩省茶商捐貲,故名“兩湖書院”,專取兩湖士子入學肄業,每省員額兩百名,另為報答茶商資助,專錄商籍學生四十人。
1891年,張之洞札令湖北湖南兩省學使通飭各屬,選調才識出群、志行不苟的秀才各100名人學,因茶商捐助辦學,另收錄茶商子弟40名。課程分經學、史學、理學、文學四門,還可兼習有關科目,另設算學、經濟兩門為兼習課。每月朔日為官課,望日為分教師課,稱“朔課”、“望課”。各課延聘名師分教,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書法家楊守敬、數學家和翻譯家華蘅芳、音韻學家沈勇植以及易順鼎楊銳汪康年姚晉圻周樹模陳三立屠寄鄒代鉤等名流都曾任教該院。

兩湖書院兩湖書院

兩湖書院不設山長,而設提調一人主管,監院二人副之。後改提調為院長,以梁鼎芬充任,繼任者有蒯光典、王同愈、黃紹箕等。每月官、師二課,都嚴於考核,學生成績提高很快。1893年鄉試時,該院肄業生中試者達23人之多。1896年仿學堂辦法進行改革,月課改為日課,分經、史、輿地、算學四門,後又增設格致、兵法、體操等課。
諸生按日上堂聽課作筆記,分教按日查齋,嚴格管理。每學期大考一次,張之洞親臨主持。後改選調製為招考錄取制,保證了生源質量。學制5年,合格者擇優咨送請獎錄用,不合格者令其歸家。有一部分優秀學生還由官費送出國深造。自立軍領導人唐才常、辛亥革命領袖黃興等都曾是兩湖書院學生。
1903年,兩湖書院改為文高等學堂,亦稱兩湖大學堂。不久又稱為兩湖總師範學堂。

歷史與傳說

光緒十六年(1890),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都司湖畔,就是今天武漢音樂學院、實驗國小、45中和原醫大“附一”的住院部所在地,創辦的“兩湖書院”,為晚清時期湖北省的最高學府。其規模和水準恐怕是今日我們武音人所難以想像的。
兩湖書院今日據有關記載:院內有一大講堂(相當於主教學樓),堂前有兩書庫(相當於圖書館),中間是供祭祀湖南、湖北兩省先賢的楚學祠。前置齋舍兩百間,供普通生住院肄業;後置齋舍四十間,供商籍生徒(官商子弟)使用,分別稱南齋和北齋,以天干地支編號。每間齋舍前有書房,後有寢室,類似今天一室一廳的小套間。書院前後有兩湖,風廊月榭,荷紅藻綠,環境十分雅靜優美。住院生的定額是兩省各招收100名,由各省學政調取保送。被保送者必須是“或才識出群,或多聞博覽,或志行不苟、或好學深思”。另因辦學經費得到商界大量認捐,故另設40個名額給商籍學生,由書院甄別考核錄取。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擴招”。書院開設的課程有經學、史學、理學、算學、經濟學五門,分由五位資深教習執教。住院學生每月發膏火銀(意為燈油費,即今之助學金)4兩;每月初一、十五考課,除特別不用心者外,均有獎勵。每學期大考一次,張之洞親臨主持。後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影響下,課程設定又改為經學、史學、地理、數學、博物、化學及兵操(軍訓)等科。任教者不乏當時之名流,如地理學家楊守敬、數學兼翻譯家華蘅芳、音韻學家沈曾植等均應聘執教。同時,教師開始有“主講”(相當於教授)、“助教”之分。後來,為保證生源質量,招生制度由選調製改為招考錄取制。書院學制定為5年,學完之後,合格者擇優咨送請獎錄用,不合格者令其歸家。部分優秀學生還由官費送出國深造。清末維新派領袖、自立軍領導人唐才常,辛亥革命領袖黃興等都曾是兩湖書院的學生。
整修後的兩湖書院1896年兩湖書院改革課程,聘進了一批博聞廣見、學有專長的近代型師資,計有教習16位。其分別為:經學3人、史學2人、地理2人、兵法史略學1人、算學3人、博物1人、化學1人、天文1人、測量2人。這些教習,有的是舊學的飽學之士,有的是新學的敏銳探求者,不僅學業有專攻,而且富有教學和實際工作經驗。他們待遇優厚:分教者(清末書院改革課程,實行分科教學,一些書院設立此職以司某一專門課程的講授與課卷批閱)每月薪銀100兩(當時米價最高時一石即10斗才值2—3兩),另配房屋一棟。每逢書院開學,湖廣總督張之洞必率文武百官到院參加開學儀式,先率師生向孔子神位行三跪九叩禮,後率百官向監督及教習行叩首禮。
張之洞熱心教育,且身體力行,尊師重教,吸引了各方名流來書院任教,組成一支實力強大的師資隊伍,使書院在短短12年裡發展迅速,影響極大。先後在此執教過的有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史學教習姚晉圻(辛亥革命後任湖北省教育司司長);冶金專家李維格(後任漢陽鐵廠總辦);地理教習鄒代均(曾任湖北輿圖(地圖)總局總纂);時國內首屈一指的數學家、翻譯家,曾幫曾國藩建造輪船並被鄂人奉為泰斗的華蘅芳;著名教育家、兩湖書院監督黃紹箕(後被延聘為京大學堂總辦)等等。

人才培養

兩湖書院自成立至1902年止的12年中,造就了大批人才,據光緒34年(1908)至宣統2年(1910)間湖廣總督咨報學部對曾在兩湖書院肄業過的64人作跟蹤調查的結果:64人中後留學的有30人(其中留日24人、留美2人、留歐4人);留學期間學習的專業分別是,學教育的7人,學軍事、警察的7人,學工業的2人,學法商的9人,其餘5人不知所學。64人中後來服務於教育界的47人,參加革命的14人(詹才學、黃興等),從政者3人。在教育界任職的47人中,擔任學堂監督與堂長者12人,教文史的11人,教數理化的10人,教農學和工學的3人,教其它的11人。
1903年,兩湖書院改為文高等學堂,亦稱兩湖大學堂。1906年,張之洞又撥款四萬三千兩,再為“兩湖總師範學堂”,附設初等、高等國小各一,作為學生實習之處所。學堂規模也進一步擴大,計畫招生1200名,實招700多名。與書院相比,學堂制是逐漸與西方學制接軌的過渡形式。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1889-1971)即為該學堂的畢業生。

相關詞條

辦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