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國際關係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國際關係》是一本英國學者研究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左右國際關係的著作,全書以強制時期、和解時期、危機時期、德國的重新崛起四章為主要架構,闡述了這段時間內各個重大時間並分析了其影響。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 名: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國際關係

作 者:(英)卡爾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 2009-5-1

ISBN: 9787100053488

開本: 16開

定價: 17.00元

內容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四年零三個多月——從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到1918年11月11日協約國接受了德國的要求而簽訂停戰協定。停戰之後,協約國需要五年多的時間去完成全面的和平安排。1919年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同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6月28日),同奧地利簽訂了聖日耳曼條約(9月10日),同保加利亞簽訂了納伊條約(11月27日),1920年同匈牙利簽訂了特里亞農條約(6月2日)。但是直到1923年7月23日,才在洛桑與土耳其簽訂了最後的和平條約;隨著該條約於1924年8月6日生效,和平最終得以在全世界正式重建。與此同時,1921-1922年冬天,與太平洋有利害關係的各國在華盛頓召開會議並締結了一系列條約,旨在將維持遠東的現狀建立在堅固的基礎之上。或許可以說,所有這些條約,以及由它們派生出來的許多較小的條約和協定,構成了戰後的和平安排。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裡,幾乎每一件國際性的重大的政治事件,都是這些安排的直接或間接的產物;因此,我們的研究就有必要從4簡潔概述這一和平安排的最重要的內容開始。

圖書目錄

緒論 和平安排

對歐洲的安排

近東和非洲

美國與遠東

第一部分 強制時期:聯盟國家(1920-1924)

第一章 法國和它的盟國

保證體系

聯盟體系

波蘭

小協約國

第二章 戰敗中的德國

戰爭罪行和戰爭罪犯

裁軍和非軍事化

賠償

第三章 歐洲的其他風暴中心

多瑙河國家

義大利

蘇聯

第二部分 和解時期:國際聯盟(1924-1930)

第四章 和平的基礎

道威斯計畫

協約國之間的債務

日內瓦議定書

洛迦諾公約

第五章 全盛時期的國際聯盟

鼎盛時期的國聯

作為調解者的國聯

國聯的其他活動

第六章 反戰運動

國聯的協定

巴黎公約

楊格計畫

第三部分 危機時期:回到強權政治(1930-1933)

第七章 經濟崩潰

德國的危機

災難之年

賠款的終結

世界經濟會議

最後的階段

第八章 遠東危機

華盛頓會議後的中國

日本占領滿洲

對國聯的影響

第九章 裁軍會議

裁軍問題

裁軍會議

四國公約

第四部分 德國的重新崛起:條約體系的終結(1933-1939)

第十章 納粹革命

波蘭和蘇聯

奧地利和義大利

法國、義大利和小協約國

巴爾幹協約

第十一章 毀約

德國的毀約

義大利的毀約

洛迦諾公約的終結

第十二章 歐洲以外的世界

中東

遠東

美國與世界政治

大英國協

第十三章 戰爭重新開始

西班牙內戰

大國的對抗集團

德國開始侵略

戰爭爆發

附錄1 門羅主義

附錄2 威爾遜的“十四點”

附錄3 國聯盟約摘錄

大事年表

索引

地圖目錄

凡爾賽條約

東歐

環地中海

遠東

中東

兩次世界大戰矛盾體現

(1)基本矛盾及表現

①社會主義國家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如協約國對蘇俄的武裝干涉和封鎖;②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如英法美在巴黎和會上的爭鬥、美日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爭奪、美英日的海軍軍備競賽等;③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如巴黎和會上對戰敗國領土、殖民地的宰割以及索取賠款;④殖民地半殖民地與帝國主義宗主國之間的矛盾,如亞非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英國自治領的分離運動等;⑤30年代反法西斯力量與法西斯勢力之間的矛盾,如衣索比亞、西班牙、中國等反法西斯的武裝鬥爭等。

(2)主要矛盾變化及其結果

戰後初期,國際關係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它們企圖按照自己的意圖重新分割世界,竭力爭奪利益並削弱對方。經過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的爭鬥,列強達成妥協,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30年代,國際關係的主要矛盾演變成反法西斯力量與法西斯勢力之間的矛盾。由於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團到處侵略擴張,遭到世界人民反對;也加深了它們與英法美等國的矛盾,而且英法美用綏靖政策來緩和這一矛盾的企圖破產。這一矛盾的發展,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