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貼

兩度貼

兩度貼指的是唐太宗出征高麗,給皇太子寫的私信這件事情,展示偉大帝王的細膩一面。

簡介

兩度帖,為唐太宗寫給皇太子李治的一封信。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出征高句麗,在定州與兒子李治分別時,父子倆商量好為方便及時了解彼此的生活起居情況,李治會經常寫問安信(飛驛遞表起居),而唐太宗收到信後也會立即回信(遞敕垂報)。但有一次,唐太宗都收到來自大內的奏表兩次了,卻還不見兒子這邊的來信,於是他萬分著急,後來在得到李治的來信後立即回信向兒子表達了擔憂之心並告知他遼東戰場方面的狀況,這封信就是兩度帖。信中充分表現了唐太宗的愛子之情,展現了這位偉大帝王作為父親時細膩的一面。

李治,小名稚奴,長孫皇后所生,皇后去世後,與妹妹晉陽公主一起被唐太宗帶在身邊親自撫養長大,因此唐太宗對兄妹倆萬般呵護寵愛。

史料

唐太宗與皇太子李治經常私信來往的史料:《唐會要》卷六十一》:貞觀十九年,太宗親征遼,發定州。皇太子奏請飛驛遞表起居,又請遞敕垂報,並許之。飛表奏事,自茲始也。

《舊唐書》唐高宗本紀》:十八年,太宗將伐高麗,命太子留鎮定州。及駕發有期,悲啼累日,因請飛驛遞表起居,並遞敕垂報,並許之。飛表奏事,自此始也。

唐太宗親自撫養晉王李治及晉陽公主的史料記載:《唐會要》卷六◎公主雜錄》:(貞觀)十六年七月三日,敕晉王宜班於朝列。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晉王或暫出閣,公主必送出虔化門,涕淚而別。至是公主言於太宗曰: “兄今與百僚同列,將不得在內耶 ?” 言訖,哽噎不自勝。上為之流涕。

《新唐書》晉陽公主傳》:晉陽公主字明達,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未嘗見喜慍 色。帝有所怒責,必伺顏徐徐辯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譽愛。後崩,時主始孩,不之識;及五歲,經後所游地,哀不自勝。帝諸子,唯晉王及主最少,故親畜之。王每出合,主送至虔化門;泣而別。王勝衣,班於朝,主泣曰:“兄今與群臣同列,不得在內乎?”帝亦為流涕。主臨帝飛白書,下不能辨。薨年十二。帝閱三 旬不常膳,日數十哀,因以癯羸。群臣進勉,帝曰:“朕渠不知悲愛無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 因詔有司簿主湯沐余貲,營佛祠墓側。

《諫魏王泰物料逾東宮疏》:臣遂良言:...... 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

《冊府元龜》帝王部·誡勵第二》:太子曰:“念臣七歲偏孤,蒙陛下手加鞠養,自朝及夕,未嘗違離。明旦辭違,隕心泣血,今日頓鍾於臣。”因悲不自支。帝亦為之灑淚。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七》:初,貞觀中,高宗為晉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後崩後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至立為太子。

《冊府元龜》帝王部·誡勵第二》:十九年帝征遼,留皇太子在定州,將發,皇太子對帝悲,啼者已數日,帝謂曰:“承乾凶悖,爾非次而得立,自為嫡長,常在吾膝前,與嬰兒孺子奚異哉!

《舊唐書》劉洎傳》:太宗嘗怒苑西守監穆裕,命於朝堂斬之,皇太子遽進諫。太宗謂司徒長孫無忌曰:“夫人久相與處,自然染習。自朕臨御天下,虛心正直,即有魏徵朝夕進諫。自徵雲亡,劉洎、岑文本、馬周、褚遂良等繼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見朕心悅諫,昔者因染以成性,固有今日之諫耳。”

《高宗天皇大帝謚議》:逮入膺儲副,養德春闈。恆侍禁中,問安之道斯極;長居膝下,候色之誠逾勵。因心隆於愛敬,率性感於神明,此先聖之孝德也。

原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訊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

我已經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後,如果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訊息,抄錄一份給你。想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