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東道主定律

全運會東道主定律

所謂全運會東道主定律,指的是全運會東道主金牌榜排名榜首的現象。從1997年全運會開始,全運會的金牌榜第一都被東道主壟斷,東道主拿第一,似乎已經成了全運會的定律。而為了爭這個“第一”,歷屆東道主不僅要投入大量的金錢和資源網路優秀運動員,還要打點好各處關係,使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盤外招。

概述

全運會東道主定律全運會東道主定律
全運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東道主名列金牌榜第一,這已然成為全運賽場的主旋律:從1997年開始,舉辦地全部雄踞首位。[1]

八運會時,東道主上海在金牌榜上壓倒遼寧,成為金牌第一大戶。儘管後來由於藥檢原因,上海的一名金牌選手被取消了成績,遼寧勉強返回金牌榜首位。九運會時,廣東是東道主,因此他們也順理成章地成為金牌第一大戶。十運會,東道主江蘇更是“厲害”,從來沒有進入過全運會獎牌榜三甲的江蘇代表團以絕對優勢,囊括金牌、獎牌、總分三項第一。

爭議

在建設“體育強國”和倡導全民健身的思路下,外界對如何辦全運,有著越來越多的爭議和建議。從八運會開始,比賽爭議增多了。大家感覺全運會不再單純,檢驗全國體育發展水平的味道越來越淡,而是成為追名逐利的地方。

這樣的變化在全運會的各方面都有體現,假球罷賽內定等負面報導,幾乎成了每屆賽事不會缺少的話題。最明顯的便是金牌榜的“東道主定律”。

由於對金牌的過度追求,臨時引進運動員等現象屢屢出現。此外,全運會另外一個讓人詬病的變化是攀比,體現在開幕式規模越來越大,花費越來越多。

影響

全運會東道主聚集更多的資源無可厚非,而短期引進交流運動員、迅速將弱勢項目轉化為優勢項目的做法,也能夠提升東道主地區競技體育的發展,甚至從一定程度上帶動該項目在該地區的普及,增加該項目的後備人才。

不過,如果把目光放眼全國,把尺度拉得更長,這種“孔雀東南飛,四年一徘徊”的“東道主投資”做不會讓中國體育有所受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