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朋友

全天候朋友

全天候朋友是中國與外國交流時常用的稱呼,情感上,相互以誠相待,真心交往;政治上,始終是高度互信,堅定支持;相互交往中,強調務實合作,互利共贏,一般來說,全天候朋友就是沒有太多矛盾和隔閡,一心向好,互尊互敬,並在困難時互相幫助的國家朋友。

基本信息

外交辭彙

“全天候朋友”一詞發明者:尚比亞前總統卡翁達

中國“全天候朋友”的範圍:亞洲巴基斯坦葉門,遍及整個非洲,歐洲羅馬尼亞馬爾他

“全天候朋友”的描述:情感上,相互以誠相待,真心交往;政治上,始終是高度互信,堅定支持;相互交往中,強調務實合作,互利共贏。

提出

2007年2月4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盧薩卡會見尚比亞前總統卡翁達。2007年2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盧薩卡會見尚比亞前總統卡翁達。

最早提出“全天候朋友”概念的尚比亞前總統卡翁達,在1964年10月25日尚比亞獨立第二天就宣布同中國建交。他曾在聯合國講壇上疾呼聯合國中沒有新中國的代表是錯誤的。

1967年6月,時任尚比亞總統卡翁達首次訪華,受到中國的高規格接待——毛澤東親自到人民大會堂門口迎接,周恩來與他進行了深入會談。歸國後,卡翁達總統盛讚中國是尚比亞人民的“全天候朋友”。

從此,中國開始在外交中頻繁使用“全天候朋友”來形容和某國的親密關係。

特徵

中國的“全天候朋友”的特徵非常明顯:與中國建交早,從政治、經濟上支持中國,在台灣、涉藏、涉疆等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上始終同中國站在一起。

滿足條件

“全天候朋友”需要滿足的條件是兩國之間不存在矛盾和分歧,自始至終是朋友,並且在困難時刻相互倚重和信賴。

外交關係

全天候朋友全天候朋友

檢索《人民日報》,尚比亞、坦尚尼亞、納米比亞、埃及、肯亞、衣索比亞、馬里、辛巴威等非洲國家都曾被形容為中國的“全天候朋友”。近年來,這種關係已經普及到整個非洲。

1971年,中國加入了聯合國。表決結果一出來,許多非洲國家代表都站起來了,熱烈鼓掌,還有很多非洲國家代表在廳堂內高興得手舞足蹈。中國加入聯合國,“全天候朋友”功不可沒。

另外,聯合國大會連續拒絕涉台提案,中國申請主辦奧運、舉辦世博會,陳馮富珍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等大事上,中國均得到了非洲的鼎力聲援。

近年來,“全天候朋友”分布最廣的非洲已經成長為中國重要的石油來源地。2012年,《中國能源報》曾刊文介紹,“進入本世紀第二個10年之後,中國從非洲的石油進口額常年達到中國石油進口總額的1/3,非洲對中國的石油供給已經關乎中國的能源安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對於“全天候朋友”的延續性:“這一關係不因一時一事而改變。”

2009年中國領導人訪問羅馬尼亞,當時該國即將迎來總統選舉,但羅馬尼亞承諾無論屆時政局發生怎樣變動,該國總統都將出席上海世博會。

中國多次減免“全天候朋友”債務

“在國際事務中,中國將一如既往地為非洲國家主持公道,伸張正義”——1996年5月,《人民日報》刊發社論如是說。同時社論提出,中國和非洲彼此要成為可以信賴的“全天候朋友”。

既然是朋友,就少不了互幫互助。北京師範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張勝軍認為,援助與援建項目是友誼最可見的證明。

比如李克強總理正在訪問的巴基斯坦,兩國共同建設的許多大型項目,包括20世紀60年代建成的巴基斯坦重型電機廠、70年代修建的喀喇崑崙公路、80年代投產的木扎法戈電站、此後的恰希瑪核電站等,都已成為兩國友好合作的象徵。

據媒體報導,2010年7月,中國一家公司承建的巴基斯坦水電站項目部遭受特大洪水襲擊,上百名中方工程人員被大水圍困,巴基斯坦老百姓傾其所有招待中方人員。一位中國工人說:“我們把他們的糧食都快吃光了。平時我對中巴友誼體會不深,可到了關鍵時刻,的確是患難見真情。”

更令人矚目的是,中國曾多次減免“全天候朋友”的債務。2007年,中國政府曾表態,累計已免除非洲國家欠華債務109億元,已承諾並正在辦理的免債還有100多億元。2009年,中國再次承諾,中方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繼續增加對非援助、減免非洲國家債務、擴大對非貿易和投資。

中國還多次呼籲,國際社會、特別是已開發國家,應該切實幫助非洲減輕債務負擔,有責任改善非洲發展的外部條件。

中國“全天候朋友”範圍在擴大

對於如何能成為中國的“全天候朋友”,張勝軍形容:“這就如同人與人的交往,需要一些事件催化感情。”事實上,中國“全天候朋友”的範圍也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

2004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巴西。在巴西國會演講時,他希望中國和拉美之間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實現如下發展目標:政治上相互支持,成為可信賴的“全天候朋友”。

4年後,胡錦濤再訪拉美。他在秘魯國會發表演講時提起了4年前的目標,並認為雙方關係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拉已成為真正的好朋友、好夥伴。想要成為彼此的“全天候朋友”,最終還是兩國外交政策起到決定性作用。

此外,需要有穩固情誼的事件,形成一定的民意基礎。以巴基斯坦和非洲國家為例,其實,這些國家與中國的文化等方面的天然關係很少,但是由於外交政策的設計使得雙方聯繫緊密,最終成為“全天候朋友”。

在亞洲,李克強總理正在訪問的近鄰巴基斯坦是中國的“全天候朋友”。此外,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端、盛產石油的葉門也被中國視為“全天候朋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國的“鐵哥們兒”集中在亞洲和非洲。事實上,歐洲也有中國的“全天候朋友”,在和羅馬尼亞、馬爾他交往時,中國都曾這樣稱呼對方。

2013年訪問巴基斯坦
當地時間19日下午李克強乘專機抵達新德里當地時間19日下午李克強乘專機抵達新德里

應印度共和國總理辛格、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政府、瑞士聯邦主席毛雷爾、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默克爾邀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於2013年5月19日至27日對上述四國進行正式訪問。

巴基斯坦是本次李克強總理出訪的四個國家中,唯一一個中國的“全天候朋友”。李克強在會見巴總統扎爾達里時說,我一下飛機就受到巴方盛情、熱烈而隆重的歡迎,充分感受到巴基斯坦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中巴是“全天候朋友”,中巴友誼不僅基礎深厚,而且前景廣闊。我們對中巴友誼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感到振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