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五成孩子接受隔代教育 專家解讀利與弊

在兒童心理諮詢中,常聽到許多家長談到老人撫育孫子女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又如,祖父母更容易包辦孩子生活上的事情,這一弊病容易造成孩子不勞而獲。 9.能細心觀察孩子的身心變化,及時與孩子的父母交流溝通。

據一項在全國範圍內的調查顯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著隔代教育;而上海,目前0-6歲孩子中有50%-60%由祖輩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則占到總數的一半。
全國有五成左右孩子接受著隔代教育,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隔代教育的時代。

在兒童心理諮詢中,常聽到許多家長談到老人撫育孫子女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例如:一名14歲的初二女孩,孤僻不愛與人交往,在同學中沒有朋友;她思維偏執,父母與她溝通很困難;不能批評,否則就跑到爺爺奶奶那裡哭訴父母的不是,或以不上學向父母示威。據父母說,這女孩在10歲前一直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老人怕孩子被別人欺負,實行“封閉式管理”,又非常溺愛她,結果成了現在的這樣。

不少專家、學者一直在呼籲關注隔代教育給兒童帶來的心理等諸多問題。面對數量巨大的接受隔代撫育的兒童群體,社會和家庭應如何看待暴露出來的越來越多的問題?日前筆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副研究員、心理專家徐岫茹和朝陽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專家王文雄

爺爺、奶奶:你們能帶好孩子嗎?

據徐岫茹和王文雄介紹,隔代撫育本身是有一定優勢的———祖父母們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可以彌補年輕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的經驗不足,發揮祖輩的經驗優勢;由於沒有工作的壓力和生活的拖累,祖父母們在心態上比工作緊張、壓力繁重的年輕父母要平靜得多,比較有耐心去陪伴和教育孫輩;老人歷盡滄桑後的返樸歸真,自有一種“兒童心理”,特別喜歡與孩子玩樂,易與孫輩建立融洽的感情,為教育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礎。隔代教育對祖父母們自身也有利,不僅可以緩解老人的孤寂,從孫輩們的成長中獲得生命力,與孫輩玩耍的天倫之樂對老人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心態也大有裨益。而這些卻往往是父母撫養的不足之處。

但是,他們在諸多兒童心理諮詢個案中發現,隔代撫養方式也可能導致孩子心理變異,產生某些心理問題。如:

①心理老年化。孩子長期處於老年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語言和行為,這對於模仿力極強的孩子來說,極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更嚴重的還會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

②社交恐懼症。由於老年人大都喜歡安靜而不喜歡運動與外出,又顧忌孩子戶外活動的安全問題,而易使孩子的成長環境囿於狹小的家庭空間,缺乏應有的社會交往,不利於養成孩子開闊的胸懷,熱情、寬容的性格。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心胸狹窄,不善與人交際,甚或產生社交恐懼症。

③性格怪異化。人老後,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為模式化,往往表現出固執、偏激、怪異的想法與言行。這極不利於孩子的性格培養,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怪異的心理和行為、人格的偏離、暴力傾向加劇等等。

5心理脆弱化。老年人撫養孩子,常常是過分的關心和溺愛,包辦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沒有獨立思考與活動的機會。長期下去,會使孩子缺乏獨立性、自信心和果斷力,產生依賴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而父母撫養往往可以克服這些不足。

祖輩、父輩:協作最重要隔代撫養和教育與父母親自撫養和教育各有利弊。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兩代家長的共同努力。祖輩與父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應當多溝通,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要儘可能地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達成一致。

比如,在吃的方面,由於祖輩有更多的時間去料理孩子的飲食,餐桌上常會出現一兩道孩子的“專利菜”;孩子也就想當然地認為這是“我”的東西,不允許別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會大哭大鬧、不依不饒。此時,如果父母提醒老人,無論多么小的孩子,要學會在與別人分享中獲得快樂,這比什麼都重要,千萬不能讓孩子養成吃“獨食”的壞習慣。

又如,祖父母更容易包辦孩子生活上的事情,這一弊病容易造成孩子不勞而獲。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應當儘早培養,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尤其學會自覺為別人服務,對於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至關重要。

而當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祖輩務必不要出面干涉,應努力維護孩子父母的權威,這樣孩子就不至於唯我獨尊,懂得尊重父母。要充分利用隔代撫養與父母撫育的各自優勢,兩代人經常探討孩子的培養方法,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開放的家庭環境。

隔代撫育培訓:不得不修的時代課

據報載,遼寧省有一所“隔代家長學校”,先後有800多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這裡學習,取得了顯著效果。願意到這裡“上學”的老年學員越來越多。由於時代不同,老人的知識和思想觀念有些已落後於現在,由他們撫育孩子,往往雖有良好願望,但效果卻未必好。而中青年的活動舞台越來越廣闊,到外地、外國工作、學習者與日俱增,“留守兒童”的大量湧現,成了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隔代家長”也被迫推上前台。接受“隔代撫育學習”就完全有必要了。

對於“隔代家長”來說,無論有無機會專門學習,確實更應該自覺學習新的知識。特別是在培養孩子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時代步伐,尤其要注意現實針對性。比如,如何讓孩子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是單純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和督促學習文化課。要特別注意給孩子灌輸誠信觀念、法制觀念,切實培養他們尊老愛幼、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勇於創新的好品質。

心理專家們總結了10個條件,作為擔當“隔代家長”的老人的“資格標準”,現錄如下,以供參考:

1.身體健康,精力較好,心態年輕,樂於養育孫子女。

2.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沒有精神障礙或人格偏差。

3.家庭和個人衛生習慣良好,沒有吸菸、酗酒等不良嗜好。

4.了解兒童的飲食營養和生活護理等常識。

5.性格開朗,人際交往能力強,不固執偏頗,對孩子有耐心。

6.喜歡戶外活動,常帶孩子外出,去認識周圍的世界。

7.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

8.待孩子慈愛寬容,但不縱容、不溺愛,善於引導教育。

9.能細心觀察孩子的身心變化,及時與孩子的父母交流溝通。

10.願意並善於吸收新知識、新觀念,以現代化的方式撫育孩子。

“新型隔代教育”需要父母和祖輩相互配合,也是老年人自身保持生命活力,永葆精神青春的努力學習和自我完善的一個過程。老年人要當好“隔代家長”,就必須不斷接觸和學習新知識、新事物。才能為孩子的健康茁壯成長發揮積極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