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吉群

全吉群,是以群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1956年青海地質局632石油普查大隊命名,王雲山(1980)正式發表。時代屬南華紀、震旦紀。主要分布於柴達木北緣,為一套粗碎屑岩地層。總厚779~2830米。與下伏達肯大坂組呈不整合接觸,與上覆下寒武統呈整合接觸。

簡介

地層名稱:全吉群

地層名稱(英文): Quanji Gr

階代碼:Z

地區代碼:25

命名

本名稱為地質部青海地質局632石油普查大隊1956年所命名,王雲山(1980)正式發表,命名剖面位於青海柴達木盆地北緣大柴旦全吉山。

沿革

地質部632隊1956年建立時稱全吉岩系,時代歸屬於震旦紀;孫殿卿等1958年認為該岩系中有10餘米的含礫石沉積物,可能為冰磧層;同年中科院祁連山隊在該剖面採到Collenia,認為該“岩系”可與華北震旦紀對比;1977、1980年青海地研所改稱全吉群,將前人劃分的冰磧岩、碎屑岩(紅鐵溝組、皺節山組)從全吉群中分出,歸屬於早寒武世,僅冰磧層以下的地層稱全吉群,並進一步劃分為麻黃溝組枯柏木組石英梁組紅藻山組四個組,時代歸屬於震旦紀。

特徵

下部由礫岩含礫砂岩、砂岩(麻黃溝組)及韻律砂岩(枯柏木組)、頁岩、石英岩、玄武岩(石英梁組)和含疊層石、古藻碳酸岩(紅藻山組)所組成。其下部與下元古界達肯大坂組呈不整合;其上與下寒武統黑土坡組(小高爐群)呈整合接觸。厚度為778.6—2830.2m,該群主要分布於柴達木北緣的歐龍布魯克山、石灰溝、全吉山和大頭羊溝一帶。

備考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王雲山

年份1:1980

作者2:孫殿卿

年份2:1958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