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毒素檢測

內毒素檢測,方法有凝膠法,動態濁度法,終點濁度法,動態顯色法,終點顯色法。

細菌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上的一種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蛋白的複合物,當細菌死亡或自溶後便會釋放出內毒素。內毒素大量進入血液就會引起發熱反應—“熱原反應”。內毒素與多種感染疾病密切相關,病情惡化往往伴隨著內毒素含量的增加,病情緩解也常伴隨著內毒素含量的減少。因此,快速檢測(1小時)血液、臟器內毒素含量可以為臨床相關疾病的診斷預後提供參考。廈門鱟試劑微板鱟試儀Elx808(配套IU)及配套軟體 (細菌內毒素分析儀)配合2005藥典收錄的光度法鱟試劑(動態濁度法鱟試劑、顯色基質鱟試劑、動態顯色法鱟試劑),可快速定量檢測各種樣品中的內毒素濃度,對於臨床內毒素血症早期診斷、合理用藥及藥品檢測具有重要價值。
內毒素測定方法有:
凝膠法
動態濁度法
終點濁度法
動態顯色法
終點顯色法
凝膠法系通過鱟試劑與內毒素產生凝集反應的原理來定性檢測或半定量內毒素的方法。凝膠法鱟試劑常見規格為0.1ml/支或0.5ml/支或者更大裝量,使用時應加除熱原水(細菌內毒素檢查用水)復溶後使用。凝膠法是通過觀察有無凝膠形成作為反應的終點。此法操作比較簡單,經濟,不需要專用測定設備,可以進行定性或半定量測定。
動態濁度法、終點濁度法、動態顯色法、終點顯色法,這四種方法都是定量檢測內毒素的。
根據檢測原理,終點濁度法和動態濁度法都屬於濁度法。濁度法系利用檢測鱟試劑與內毒素反應過程中的濁度變化而測定內毒素含量的方法。終點濁度法未見商品化產品。動態濁度法(又稱動態比濁法)是檢測反應混合物的濁度上升某一預先設定的吸光度所需要的反應時間,或是檢測濁度增加速度的方法。
終點顯色法和動態顯色法都是屬於顯色基質法。顯色基質法系利用鱟試劑與內毒素反應過程中產生的凝固酶使特定底物顯色釋放出的呈色團的多少而測定內毒素含量的方法,根據產物顏色判斷內毒素濃度,又稱為比色法。廈門鱟試劑廠於2005年推出以鱟四肽為顯色底物的鱟試劑盒,抗干擾能力強, 靈敏度高達0.005EU/ml, 質量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目前已有500多家單位使用該試劑盒,並有部分單位發表相應文獻。國內有少量國外產品,但價格遠高於國產試劑,到貨周期長。
如果您僅需要檢測樣品的內毒素限量,可以選擇凝膠法鱟試劑,通過確定內毒素限值及最大有效稀釋倍數,做樣品的干擾試驗從而確定使用的鱟試劑的靈敏度。
如果您需要定量測定樣品中內毒素含量則應選擇顯色基質鱟試劑盒或動態濁度法鱟試劑。
動態濁度法與動態顯色法需要帶溫育系統的動態光度測定儀器及配套軟體,例如,微板鱟試儀ELx808及軟體TALgent 或Gen5。動態濁度法與動態顯色法簡單方便、一步即成,線性範圍寬。
終點顯色法需要配套酶標儀或可見分光光度計進行檢測。配套帶有溫育系統的酶標儀,如微板鱟試儀ELx808,可減少試劑用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