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團體

內團體指具共同利益關係,成員具歸屬感、密切結合的社會群體,類似辭彙如小圈子或自己人。外團體指所屬內團體之外的其他社會群體。 人們常常較願意對內團體付出奉獻,而貶損外人。這些辭彙通常使用在描述內外團體成員相互輕視、競爭、持反對意見的現象。

簡介

也稱我們的團體,與其對應的是外團體,或他人團體或別人團體,這種劃分法的依據是照個體對團體關係的立場或態度來劃分社會團體的一種方法。內、外團體的觀念古今中外均可見到。然而正式使用這一概念的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孫末楠。內團體或我們團體即我們自己所屬的團體。換言之,任何團體只要是我們對它有團結、忠心、親密、合作之感覺的,都屬於內團體。與此同時,個體對於內團體中的其他分子也有義務感,特別是當彼此之間感到外界威脅時,更是如此。在內團體中,人與人之間有親密感、親切感與同情心,與同屬於一個團體的人在一起,彼此之間不僅有了安全感,而且易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在我們社會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大多數是又紅又專內團體為核心的。

認知選擇

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之一。特指對客觀事物的認知過程決定了個人的心理狀態和刺激物本身特性。在認知心理學中,個人的心理狀態主要包括:(1)個體對客觀外界刺激物的領會廣度、領會速度性之心理定向。這是指個體以前對某種事物的經驗,或是受了某種訓練之後所形成的心理定向。(3)個人的情緒、欲望與價值觀念。刺激物本身特性一般是指刺激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接近與否、與性質是否相類似,這對認知過程是有影響的。認知選擇具有三個特點:(1)只能高度抽象的認識。(2)客觀世界中的各種刺激物,只有部分進入個人的認知,且即使進入認識過程的刺激物,其主次成分也各不相同。(3)即使有一些刺激物只是一次性進入認知過程,但由於它符合主體的心理狀態,因而也容易被選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