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腦癱

兒童腦癱為腦性癱瘓的簡稱,是指兒童因多種原因(如感染、出血、外傷等)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出現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而發展為癱瘓的疾病。嚴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癲癇、肢體抽搐及視覺、聽覺、語言功能障礙等表現。兒童腦癱是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徵,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嚴重病例還伴有智力低下,抽搐及視、聽或語言功能障礙。

病因

 腦性癱瘓可由多種原因引起,一般可將致病因素分為三類:①出生前因素:多種因素造成胚胎早期發育異常,胎兒期的感染、缺血、缺氧和發育畸形,母親的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糖尿病、腹部外傷和接觸放射線。②出生時因素:羊水或胎糞吸入、臍帶繞頸所致窒息,難產、產鉗所致的產傷、顱內出血及缺氧。早產嬰兒患本症的多,與其血管脆弱易受損害及並發的窒息或代謝障礙有關。③出生後因素:核黃疸、嚴重感染及外傷等。有時某一病例可找到確切病因,不少病例病因不明。

 出生前即有損害者,常有不同程度腦皮質萎縮及腦皮質發育不全。出生時和出生後損害者則以疤痕、硬化或軟化、部分萎縮及腦實質缺損為主。錐體束可出現瀰漫性病變。

症狀

頭硬:頭硬後仰,不能俯視。
頸硬:頸部緊張或角弓反張。
手足硬:手足發涼,如冰而硬。
慢硬:腰如板,少活動。
肉硬:肌肉堅實,屈仲困難。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表現中樞性運動障礙,表現為運動發育落後,如患兒抬頭、翻身、坐和四肢運動發育落後或脫漏;自主運動困難;運動僵硬;不協調、不對稱。有肌張力和姿態異常,表現為肌張力增高、低下或高低變化不定;肌張力增高者多呈足尖著地行走,或雙下肢呈剪刀狀交叉,膝鍵反射亢進,可有踝痙攣,巴彬斯基征陽性。患兒常有異常的姿勢,如頭和四肢不能保持在中線位上,呈現弓狀反張、或為四肢痙攣。腦癱患兒約有2/3合併智慧型落後;約半數伴視力障礙;聽力障礙;語言障礙;癲癌發作或情緒、行為障礙等。

根據臨床特點分為:痙攣型(上肢屈肌張力增高,下肢以伸肌、內收肌張力增高。痙攣型約占2/3,其表現因受累部位不同,又可分為雙側癱、四肢癱、偏癱、截癱、單癱等);手足徐動型;肌張力低下型;強直型;共濟失調型;混合型等。

典型病例在出生時或嬰兒期呈現雙側癱或偏癱,繼後常有智慧型缺損和痙攣發作,有時可出現不自主運動或小腦共濟失調,病情穩定,非進行性,診斷並不困難。對患兒可行腦電圖及影像學檢查,以明確病變部位、範圍,以及有無先天畸形或合併癲痛等。

常規治療

可以糾正如下異常姿勢:

1、尖足
尖足是由於小腿三頭肌痙攣引起的。尖足如果得不到及時緩解,有可能會造成踝關節攣縮、下肢不等長、骨盆傾斜、脊柱側彎等繼發問題。術後緩解小腿三頭肌的痙攣,糾正尖足、足內翻,提高步速,改善步態。還可以糾正因小腿三頭肌痙攣引起的膝關節反張。
2、足內翻

足內翻是由於脛骨後肌痙攣引起的,會引起踝關節畸形。足內翻的兒童行走姿勢非常難看,力線錯誤,不能行走長距離。術後緩解脛骨後肌痙攣後,能夠明顯改善腦癱兒童的步態,使行走能力大幅度提高。

3、屈膝

屈膝的異常步態一般是由於膕繩肌痙攣造成的。術後,腦癱兒童的屈膝姿勢得到糾正,行走時的身高可以在幾天之內提高10%左右。

4、屈髖

屈髖的異常步態是由於髂腰肌、股直肌痙攣造成的。髂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兩塊肌肉組成,股直肌是股四頭肌的一部分。術後,可以使腦癱兒童厥屁股的不雅姿勢得到糾正,尤其對上學的孩子來說,可以極大地提高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是心理健康發展。

5、雙下肢內收

雙下肢內收是由於內收肌痙攣引起的。內收肌包括長收肌、恥骨肌、大收肌、股薄肌、恥骨肌,但由於短收肌的位置較深,並且內收的力量不大,所以臨床上一般只做前四塊肌肉的手術。術後可以糾正雙下肢內鏇、剪刀步態。對於重度腦癱的兒童來說,更多的是為了便於護理,提高生活質量,預防或者延遲髖關節脫位、半脫位的發生。

6、屈肘

肘關節屈曲是由於肱橈肌、肱二頭肌、肱肌痙攣引起。屈肘造成兒童取物困難、爬行困難。術後不僅可以讓孩子的上肢運動功能得到改善,還可以提高床上的移動能力。

7、前臂鏇前

前臂鏇前是比較常見異常姿勢,是由於鏇前圓肌和鏇前方肌痙攣引起的。前臂鏇前造成兒童許多動作不便,例如用勺子進食困難,不能將食物送入口中。術後可以使孩子上肢的功能得到明顯改善,許多術前不能完成的動作都成為可能。

8、節屈曲和指關節屈曲

腕關節屈曲和指關節屈曲常合併存在,主要是由於橈側腕屈肌、尺側腕屈肌、指淺屈肌痙攣造成的。

9、拇指內收

拇指內收是由於大魚際中的拇內收肌痙攣造成的,如果合併拇長屈肌、拇短屈肌的痙攣,則可能產生拇指置於掌心的異常姿勢,它是常見的腦癱兒童異常姿勢,嚴重影響了兒童的抓握能力。

危害

1、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勢障礙: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如3個月仍不能頭部豎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等。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等。

3、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孩子約占有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1/4。

4、語言障礙: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狀。

5、視聽覺障礙: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

6、牙齒髮育障礙:牙齒質地疏鬆、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等。

特色治療

靶向性細胞再生療法具有套用“BX修復細胞”,可以分化成為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潛能的神經細胞,細胞移植後分化的神經元能夠修復和補充缺損的神經元,並促進小兒腦組織中的細胞分化發揮功能,恢復腦神經的正常生長發育,從根本上改善大腦的認知功能障礙,為腦性癱瘓小兒進一步康復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小兒腦癱的治療方法——靶向性細胞再生療法從根本上改善大腦的認知功能障礙,為腦性癱瘓小兒進一步康復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已為現今有效的治療方法,並且患者年齡越小,其腦部再構成代償能力就越強,治療的可能性就越大。儘早干預,是腦癱康復的唯一途徑。

早期診斷

腦癱是一種在出生後1個月內發育時期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徵,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可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行為異常或感知覺障礙等,並需要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癱瘓及正常小兒一過性的發育落後。

腦癱病兒存在以下4方面異常:運動發育落後;肌張力和姿勢異常;主動運動減少和/或出現異常運動;反射異常。

但是腦癱徵象可延遲出現和複雜的發育性質使早期確診腦癱有一定的困難。腦癱兒童在新生兒時期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和健康的。由於伸肌張力過高,可使嬰兒在俯臥位能提早抬頭,下肢張力過高,5~6月前,表現為拉孩子坐位時,髖和膝關節伸展而站立起來,這時期正常兒只能拉到坐位。腦癱是一種運動功能異常,是一種殘疾。作為腦癱的運動功能異常沒有定量標準,沒有早期能確定診斷的徵象、影像學或實驗室試驗。腦癱總是一個探測性診斷,因為肯定的證據是間接的,只是按某時期的行為和發育為依據。

腦癱雖然是一種非進行性疾病,但它的性質是發展的,必需看作和生長中的嬰兒變化有關,應看到病變靜止性和發展動態變化的雙重特徵。運動異常在嬰兒期出現較晚。當神經通路變得有功能時表現出來,如上肢癱要等手的功能出現時才表現。神經選擇性生長發育的過程,使運動缺陷出現不同速度和順序。只有當受損神經系統成熟時出現異常運動特徵。如痙攣性腦癱證據可能到7~9個月時才能看到。高膽紅素腦病嬰兒一個月後出現肌張力低下,正常反射保持1年,運動發育延遲,直到1~2歲逐漸從低張力變為強直,然後伴有手足徐動樣運動。共濟失調一般在30個月到3歲以後才表現出來。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可導致激惹、餵養困難和睡眠障礙,這些發現可能和以後真正的運動感覺障礙有關,也可能是一時性神經缺陷。

由於腦癱早期干預更有效,不能等到出現痙攣性足、張力障礙的姿勢或共濟失調的步態才作診斷和開始治療。又不能過早的沒有足夠依據的診斷腦癱,以免對家長帶來精神上和物質上沉重負擔。必需用發育的方法作為診斷的基礎,要求兒科醫生、婦幼保健人員有寬厚的生理和病理知識,熟悉兒童運動和智慧型發育方面的規律,才能儘可能早的認識發育異常,並使用適當的方法直接有效的糾正神經系統的各種缺陷。

小兒腦癱康復訓練

1、對不會翻身的小兒,在其仰臥時,將翻動側的下肢屈曲,並輔助屈曲腿帶動身體鏇轉或握住翻動側上肢使其伸展,內收,帶動軀幹翻身。學會爬行是行走的先決條件之一。小兒腦癱康患者需雙上肢伸展支撐,下肢以膝關節支撐使軀幹與大腿成90°。姿勢保持穩定後,可在小兒腦癱康小兒面前放置帶有聲響、顏色鮮艷的玩具,誘發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時可向前推動小兒足底,輔助其前行。
2、訓練跳躍,是鍛鍊下肢肌肉的一個重要項目,練習蹲起動作,為跳躍作準備。經常拉患兒雙手從台階上跳下,作為自行跳躍爆發力的準備,在室內掛上一些鮮艷的紗布和小玩具,讓其跳躍著去觸摸、拍打。
3、將小兒雙腿騎跨在康復人員的腰間。為了加強小兒頭的控制,可使其俯臥位雙手支撐抬頭、抬胸或仰臥時雙上肢伸展,將其緩慢自仰臥拉至坐位。當小兒坐在床面上時,應誘發其向前方、側方伸手取物,逐漸出現各方向的保護性反應,以增強坐位的穩定性。
4、學會走路,關鍵是要學會移動身體重心,開始拉雙手向前走,漸漸過度拉一隻手,最後達到自己獨立行走,也可用學步吊帶。

治療方案

神經反射再成訓練法

是指在運用特定的訓練手法和技巧,結合康復師的引導。使得腦癱患兒大腦內部形成新的神經樹突,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新的神經反射通路,讓大腦能夠支配肢體產生新的運動習慣和姿勢,以糾正由於原始的腦神經樹突不能下傳運動意識而導致腦癱的症狀。小兒腦癱針灸療法

治癱十三針

是通過改變調理經絡氣血的原有軌道,修復出一條新的經絡通路或是刺激打通部分通路,來實現腦癱患者的康復治療。治癱十三針

反向物理因子療法

是採用特殊的理療設備,即4-8電極片。在治療病變的肢體同時,對相反方向的肌肉群同樣實施治療,使得肢體在治療的效應場內全方位的接受理療的作用。這樣的治療是肢體的肌群產生協調作用和生理性的運功。反向物理因子療法

超音波水療法

主要是運用超音波水療的特性將治療不同類型腦癱的配方作用於腦癱患兒,通過刺激中樞神經,改善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使腦癱患兒建立新的神經通路,幫助患兒形成一種新的運動模式,從而達到治療腦癱的目的。 代氏配方超音波水療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