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大傷

【辭彙】元氣【注音】yuán qì【釋義】1.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2.泛指宇宙自然之氣。3.指人的精神,精氣。4.指國家或社會團體得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 5.中醫學名詞。人體的正氣,與“邪氣”相對。6、中國哲學術語。構成萬物的原始物質。 出自於始見於漢代哲學著作。如《鶡冠子·泰錄》:“天地成於元氣,萬物成於天地”;《論衡》:“元氣未分,渾沌為一” ,“萬物之生,皆稟元氣”;《白虎通義·天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唐代柳宗元提出“龐昧革化,惟元氣存”;明代王廷相稱“天地未判,元氣混沌,清虛無間,造化六元機也”,均為對漢代元氣說的繼承與發展。元氣大傷:本源之氣(身體內部)受到嚴重的傷害,難以復原。比喻人或國家、社會團體的生命力受到了致命的打擊。

基本信息

詞語解析

【釋義】1.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2.泛指宇宙自然之氣。3.指人的精神,精氣。4.指國家或社會團體得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 5.中醫學名詞。人體的正氣,與“邪氣”相對。6、中國哲學術語。構成萬物的原始物質。

【出處】始見於漢代哲學著作。如《鶡冠子·泰錄》:“天地成於元氣,萬物成於天地”;《論衡》:“元氣未分,渾沌為一” ,“萬物之生,皆稟元氣”;《白虎通義·天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唐代柳宗元提出“龐昧革化,惟元氣存”;明代王廷相稱“天地未判,元氣混沌,清虛無間,造化六元機也”,均為對漢代元氣說的繼承與發展。

【示例】1、當代·殷謙《天廷秘傳》:“約一百八十一億光年前,有星雲自成。因陰陽二氣未分,宇宙玄封,陰陽逆轉無止境,故元氣混糅。宇宙已有宙室,狀如心房,上有空腔,左右各一,形如雲峰。腔頂有口如斗,似嵐霏之裊繞,一黑一白,疑為陰陽二氣,成無名大道,滋息不絕。”(殷謙·《天廷秘傳》)

【延伸】元氣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後天水谷精氣和自然清氣結合而成陰氣(精、血、津、淑)與陽氣(衛氣、宗氣、營氣、臟腑之氣、經脈之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陰氣主物質,陽氣主功能,陰陽二氣相互轉化,《辭海》:“元氣,亦稱‘原氣’,指人體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活動能力”,現代醫學所稱人本新陳代謝。 元氣具體到現代醫學的概念,可細化為思維反應正常,睡眠好,能吃能喝消化好,能跑能跳心不慌,不咳不喘氣順暢,氣色良好聲音亮。 免疫力依賴於人體的原動力——元氣。中醫認為,元氣是生命之本,是生命之源,元氣充足則健康,元氣受損則生病,元氣耗盡則死亡。元氣決定著生命的全部,也就是說,元氣充足免疫力就強,從而戰勝疾病。如果人體元氣不足或虛弱,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或免疫力去戰勝疾病,因此造成死亡。

五觀元氣

觀舌相:陰虛者,舌齒紅,舌形瘦,苔少,苔薄;陽虛者,舌齒淡嫩,舌形胖,舌苔白,舌苔厚。

觀精神:陰虛者,燥熱不安,易發火;陽虛者,氣短,懶語,抑鬱不歡,疲憊,愛哭。

觀寒熱:陰虛者,怕熱,出熱汗,手心煩熱;陽虛者,怕冷,出涼汗,手腳發涼。

觀病痛:陰虛者,腰酸;陽虛者,腰痛。

觀面色:陰虛者,顴紅,臉是絳色;陽虛者,面色青白無光。

後天造成元氣大傷1、因外傷或手術失血過多,做過人工流產手術等

2、月經經血量大,甚至過多

3、過度的情緒波動,大悲、大怒等

4、精神壓力過大

5、過度勞累,經常加班、熬夜等

6、久病未愈

元氣不足

我們中醫一般把氣分成三個方面:一是元氣,就是受之於父母、先天的氣,這是與生俱來的;另一個是水谷之氣,就是我們通過吃飯、喝水得到的氣,是通過人的脾胃運化食物得到的;還有一個是肺臟吸入的清氣,大約相當於我們通常說的空氣,主要取決於肺的呼吸功能。人體的健康與這三個氣密切相關,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生命都會失去動力。

1、手腳容易冰冷,尤其是在冬季氣出了問題,直接的表現就是氣虛。生活中常見一些久病之人、重病之人、勞累過度的人、後天失養的人、年老體弱的人,由於臟腑機能衰退而氣不足,他們少氣懶言、聲音低微、神疲乏力、呼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一系列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以下是元氣不足的七個表現:

2、子宮、卵巢、乳房易生囊腫、肌瘤、腫瘤

3、易脫髮

4、尿急尿頻,進入40歲以後,嚴重的會有小便失禁

5、易得靜脈曲張、腿腫、腳腫,或風濕、腰痛、骨質增生、耳鳴耳聾等

6、出現精神恐懼、睡眠不安,凌晨腹瀉等

7、過早進入更年期

食材補氣

根據中醫“虛則輔之,實則瀉之,熱則寒之,寒則熱之”的原則,元氣不足乃至大傷要從補氣虛(氣虛者)、補血虛(血虛者)、補陰虛(陰虛者)、補陽虛(陽虛者)四個方面依照個人的體質和病症進補,核心就是要補虛扶正。

氣虛的症狀: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食欲不振,虛熱,自汗,脫肛,子宮下垂,舌淡而胖,舌邊有齒痕,脈弱等。

補氣虛食材:粳米、牛肉、狗肉、雞肉、鰱魚、鱔魚、鱖魚、大棗、櫻桃、花生、山藥、燕窩

藥食同源:人參、黃芪

血虛的症狀:面色萎黃蒼白、唇爪淡白、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失眠多夢、皮膚乾燥、頭髮枯焦、以及大便燥結、小便不利、月經不調、量少色淡、舌質淡、苔滑少津、脈細弱等。

補血虛食材:烏骨雞、豬血、豬肝、紅糖、紅豆、黑芝麻、龍眼肉、黑米

藥食同源:可選用當歸、阿膠、熟地

陰虛的症狀:性情急躁、心煩易怒、情緒易波動、五心(二隻手心、二隻腳心與頭頂心)煩熱、口乾咽燥、神煩氣粗、尿黃便乾、心悸氣短、頭暈眼花、精神狀態差;月經不調、面色無華、黑色素沉著,有黃褐斑、蝴蝶斑滋生,過早進入更年期。

補陰虛食材:甲魚、烏賊魚、鴨肉、黑魚、海蜇、銀耳、藕、金針菇、枸杞、桑椹、荸薺、生梨

藥食同源:可選用冬蟲夏草、生地、麥冬、玉竹

陽虛的症狀:除有氣虛的表現外,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這是陽虛最主要的症狀。頭暈目眩,兩肋不舒,乳房脹痛,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質淡薄,苔白,脈沉細等。

補陽虛食材: 狗肉、羊肉、雞肉、豬肚、淡萊、韭菜、核桃仁、薤白、海參、海蝦

藥食同源:紅參、鹿茸、杜仲、海馬等

保養元氣

怎么樣保養我們的氣呢?有三個重要的穴位,就是氣海、膻中、足三里,百用百靈。

氣海

功效:顧名思義,就是人體元氣的海洋,具有極高的補益元氣的功能,中醫經典上認為氣海能夠治療髒氣虛弱、真氣不足等一切因氣虛導致的疾病,所以補氣首選氣海。

手法:氣海是全身非常重要的強壯穴,用艾灸的方法最好。可以用艾柱灸5~14壯,或者用艾條灸20~30分鐘。經常灸一灸氣海,可以培元固本,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位置:氣海是任脈上的穴位,位置很好找,在肚臍正下方1.5寸。你把除拇指外的其餘四指併攏,從肚臍處向下量,四指併攏的寬度為3寸,一半就是1.5寸。

膻中

功效:有上氣海之稱,主要的功能是調益肺氣,能調一身之氣,尤其對肺臟的保健功效很好。用膻中配氣海,一上一下,既能補元氣,又能調肺氣,氣機調順了,人體就不會產生淤滯,身體自然安然無恙。

手法:可以經常按摩膻中進行保健,也可以用艾條灸20~30分鐘。人們悲傷的時候往往捶胸頓足,捶胸的地方就是膻中的位置。這也很有科學道理:捶胸其實就是對膻中進行按摩,從而使肺氣順暢,排解了抑鬱。同時,捶胸能刺激胸部的胸腺,有免疫調節作用。位置:膻中很好找,在人的胸口位置,兩個乳頭之間的中點就是。

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既能補脾胃之氣,又能補元氣。上文說過,水谷之氣是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靠脾胃運化而來,所以補氣用足三里是必不可少的。

手法:用足三里保健,最好是艾灸,每次用艾條灸20~30分鐘,可以經常灸它。位置:足三里怎么找呢?我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正坐著的時候,小腿和大腿成直角了,我們從外膝眼往直下取4橫指的距離,也就是你的同身寸的3寸,然後再往脛骨前緣量1橫指(中指)。第二個方法:站著的時候,把同側的手掌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