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帥殿

元帥殿

元帥殿在臨海城內,位於古城街道桂花巷8號。殿正西向,南接居民區,西距台州府城牆180米、靈江230米,北臨中山西路。1994年3月17日,臨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臨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元帥殿

11

元帥殿在臨海城內,位於古城街道桂花巷8號。殿正西向,南接居民區,西距台州府城牆180米、靈江230米,北臨中山西路。1994年3月17日,臨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臨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元帥殿始建明弘治二年(1489年),內祀臨侯。據有關記載,臨侯,即林洪,唐進士,官鄧州刺史。因禱雨不惜以身相殉,鄧人念其恩德,立祠祀之。五代時,“台人有過鄧者,奉香火以歸,回響如舊時”。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台州知州畢士安將其像“奉於城隍左階,易林為臨,以地別也”。明弘治二年(1489年),“適以事升侯出至縣西隙地,人肩之不起。父老請曰:‘侯願廟於此乎’,當起赴高座,……遂建廟於此”。清光緒五年(1879年),浙江巡撫譚鍾麟、布政使德馨、台州知府徐士鑾、臨海知縣楊崇欽等為之上疏“請敕封號”,乃敕賜“孚應”。有“德宗朝,……臨海祀唐林洪”的記載。
元帥殿整個建築由院子、大殿、後殿三部分組成,院牆和大門為近年重修。門額上嵌木質“闔保康寧”四字,似為明代舊物。門柱石質,上鐫“延壽欣逢四月朔,良辰恰遇八堡安”對聯一副。大殿硬山兩坡頂,梁架為七架梁帶前卷棚廊軒後單步,抬梁式構造。脊檁背至內地坪高8米,系澈上明造。殿頂大出檐,屋面鋪望磚,上蓋小青瓦,地面石板鋪作。面闊、進深各三間。通面闊13.2米,其中明間5.64米,南北次間各3.08米。通進深14.45米,台階高0.3米,踏步一步,台明寬1.4米。殿內共用柱二十根,內柱高3.97米,柱底直徑0.39米,方柱四角圓形,柱頭卷殺。內柱柱礎高0.5米,最大直徑位於腹部偏上,上周飾一道勾雲紋和一道劃紋;檐柱柱礎高0.33米,最大直徑亦腹部偏上,上周飾覆蓮紋。梁兩端之雀替呈水浪機狀,屬純裝飾用。前廊軒置三根單步梁,承支卷棚。斗拱採用一斗三升,平身科明間二攢,次間用一攢。翹上擱置長方形木塊,外拽做成耍頭形,里轉雕成麻葉頭狀。柱頭科用插拱承托檐檁,前檐用斗拱承托撩檐枋,並沿用上昂手法。脊檁用蝴蝶木穩固,採用了明代常見的形制。此外,殿內尚存明雕林洪像一軀,明代碑刻一塊,清代碑刻二塊和民國碑刻一塊。
元帥殿大殿建築,用材粗壯,結構簡潔大方。整座建築,僅在樑上飾以簡單的雲紋。特別是前檐不用金、衢等地常見的牛腿,而用斗拱承托撩檐枋,並沿用上昂手法,都明確反映了台州木構建築的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