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四十八藩鎮

元和四十八藩鎮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時期,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其中特別是北方諸道權力的集中更為顯著,經常以一個人兼任兩三鎮節度使,王忠嗣曾擔任隴右、河西、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安祿山曾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抵禦叛軍進攻,軍鎮制度擴展到了內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於是在今陝西﹑山西﹑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出現不少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後來又擴充到全國,到元和年間(806-820)形成四十八藩鎮的局面。長期割據的只有河北三鎮(魏博節度使、成德軍節度使、盧龍節度使)。

簡介

元和年間約有四十八藩鎮:

藩鎮分布以唐玄宗時期,劃分天下州縣的十五道為依據。

關內、京畿二道

節度使有7:

渭北節度使(鄜坊)(治鄜州、今陝西富縣)

邠寧節度使(治邠州、今陝西彬縣)

振武軍節度使(治單于都護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南)

鳳翔節度使(治鳳翔府 今陝西鳳翔縣)

夏綏節度使(治夏州 今陝西靖邊縣白城子)

朔方節度使(治靈州 今寧夏靈武西南)

涇原節度使(治涇州、今甘肅涇川北)。

(都)防禦使有3:

豐州都防禦使(治豐州天德軍 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

同州防禦使(治同州 今陝西大荔)

潼關防禦使(治華州 今陝西華縣)。

山南東西二道

節度使有3:

山南東道節度使(治襄州 今湖北襄樊襄陽區)

山南西道節度使(治興元府 今陝西漢中)

荊南節度使(治江陵府 今湖北荊州)。

都防禦使有1:

金商都防禦使(治金州 今陝西安康)。

劍南道

節度使有2:

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梓州 今四川三台縣)

劍南西川節度使(治成都府 今四川成都)。

江南三道

(黔中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

節度使有0

觀察使有8:

黔州觀察使(治黔州 今重慶市彭水縣)

湖南觀察使(治潭州 今湖南長沙)

福建觀察使(治福州 今福建福州)

江西觀察使(治洪州 今江西南昌)

宣歙觀察使(治宣州 今安徽宣城)

浙西觀察使(治潤州 今江蘇鎮江)

浙東觀察使(治越州 今浙江紹興)

鄂岳觀察使(治鄂州 今湖北武漢武昌區)。

淮南道

節度使有1:

淮南節度使(治揚州 今江蘇揚州東北)。

嶺南道

節度使有1:

嶺南節度使(治廣州 今廣東廣州)。

經略使有4:

安南經略使(治交州 今越南河內)

桂管經略使(治桂州 今廣西桂林)

容管經略使(治容州 今廣西容縣)

邕管經略使(治邕州 今廣西南寧)。

河南、都畿二道

節度使有6:

宣武軍節度使(治汴州 今河南開封)

武寧軍節度使(治徐州 今江蘇徐州)

忠武軍節度使(治許州 今河南許昌)

平盧節度使(治青州 今山東青州)

天平軍節度使(治鄆州 今山東東平西北)

義成軍節度使(治滑州 今河南滑縣東南)

都防禦使1:

東都畿都防禦使(治河南府 今河南洛陽東)

觀察使2:

兗海觀察使(治兗州 今山東兗州)

陝虢觀察使(治陝州 今河南三門峽西南)。

河北道

節度使有6:

河陽節度使(治懷州河陽縣 今河南洛陽東北黃河北岸)

魏博節度使(治魏州 今河北大名縣)

成德節度使(治鎮州 今河北正定縣)

橫海軍節度使(治滄州 今河北滄州東南)

義武節度使(治定州 今河北定州)

盧龍節度使(治幽州 今北京市西南)

河東道

節度使有3:

河中節度使(治河中府 今山西永濟蒲州鎮)

河東節度使(治太原府 今山西太原)。

昭義節度使(治潞州 今山西長治)

注釋:隴右道安史之亂後陷沒吐蕃,所屬藩鎮不在此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