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仂語

傣仂語

傣仂語(或傣泐語)屬於侗台語族台語支,和泰語有親屬關係。有自己的文字——新傣仂文。使用人口分布於中國(西雙版納州和江城縣)28萬,緬甸20萬,寮國13萬,泰國8萬,越南5000。操該語言的族群自稱傣仂,中國官方認定為傣族的一支,越南認定為盧族。傣仂語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官方語言之一,又稱為西雙版納傣語。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發音:[kam˥˩tai˥˩lɯ˩]
使用國家及地區:中國緬甸寮國泰國越南
使用人數:70萬
語系:壯侗語系
1、侗台語族
2、台語支
3、西南部
4、傣仂語
文字:老傣文、新傣仂文

傣文寫法

 傣仂語的傣文寫法  傣仂語的傣文寫法

文字

新傣仂文和老傣仂文  

貝葉經中的傣文貝葉經中的傣文

老傣仂文是一種元音附標文字,一般認為創製於13世紀,源自緬文。創製之初僅用於宗教活動,被稱為“經書文字”。這種文字還價結構複雜,難於認讀。1954年在其基礎上修訂出新傣仂文。目前新老傣仂文並用。

傣仂文所記錄的是陰陽調分化之前的古傣仂語,所以傣仂文的聲母數量是現代傣仂語的兩倍,而傣仂文的聲調數量是現代傣仂語的一半。

語音

傣仂語以景洪市口音為標準音。有看過後即可21個聲母,91個韻母,和6個聲調,促聲只能是其中三個聲調,舒聲則可以是所有六個聲調。本條目採用新傣仂文。

聲調

傣仂語有六個聲調,分高音和低音兩組,每組三個聲調。高音和低音用發音相同而字形不同的聲母來區別。每組內的三個聲調,通過在音節結尾加標調字母“ᧈ”、標調字母“ᧉ”或不加標調字母來表示。

第一調(無標記) 第二調(口) 第三調(口)
高音組 高平55(陰平、短陰入) 高升35(陰去、長陰入)句話 低升13(陰上)
低音組 降51(陽平) 中平33(陽去、陽入) 低平11(陽上)

舒聲韻可以是全部六個聲調。促聲只有三個聲調:短陰入、長陰入、陽入。韻母是/ap/、/at/、/ak/的或者韻尾是/ʔ/的音節不可能是長陰入調;韻母是/aːp/、/aːt/、/aːk/的音節不可能是短陰入調。

在和其他侗台語比較時,通常按如下順序排列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短陰入、陽入、長陰入,依次為第1至9調。

傣仂語的現代漢語借詞一般借自西南官話。

西南官語聲調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傣語聲調 陽去(33) 陽上(11) 陽平(55) 陰去(35)

聲母

傣仂語有21個聲母。新傣仂文聲母分高調聲母和低調聲母,共42個。下表中每格中的傣仂文字母,前者為高調聲母,後者為低調聲母,傣仂文字母之前是國際音標

聲母聲母

元音[i]、[e]和[ɛ]會使之前的輔音發生齶化,例如聲母[ʦ-]和[s-]齶化為[ʨ-]和[ɕ-]。

低音組的聲母ᦥ[b]、ᦤ[d]和ᦨ[kʷ]比較少見。

聲母的排列順序見新傣仂文#聲母。

韻母

傣仂語有10個單元音。

韻母韻母

10個韻尾:ɯ,i,u,m,n,ŋ,p,t,k,ʔ。

元音和韻尾組合成傣仂語的91個韻母。下表中第二行和第三行的每格里的韻母,傣仂文都用一個字母表示。表中第一列是韻尾字母,和第二行的元音字母組合,構成了帶韻尾的復韻母。注意[u]列比較特殊。

,

†聲母自帶的默認元音,無須字母表示。

ᦵ、ᦶ、ᦷ、ᦺ要寫在聲母左側,其他字母寫在聲母右側。

韻母的排列順序是,先排前兩行,再排後八行。前兩行先按列排,再按行排;後八行先按行排,再按列排。

喉塞音韻尾[ʔ](上表第一行)使元音縮短。帶塞音韻尾[ʔ]、[k]、[t]、[p]音節為促聲,其他音節為舒聲。

有幾個韻母有兩種寫法:[ɛŋ]ᦶ-ᧂᦰ和ᦶ-ᧂ;[ɛk]ᦶ-ᧅᦰ和ᦶ-ᧅ;[uk]ᦳᧅ和ᦴᧅ。反映了這些韻母在過去曾經有元音長短之別。

語音演變

原始侗台語的濁音聲母清化(*b變成p,*d變成t,*g變成k)。聲調分裂成陰調和陽調。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