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耕野

傅耕野

傅耕野,(1923-2006),名功贊,字耕野,別號京華髯翁、長白布衣。滿族正白旗人,老姓沙濟富察氏。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傅耕野   作品傅耕野 作品
一九二三年生,一九四三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系。
幼承家學,嗜愛文史,文喜簡潔,不多用一字;耕野書法由描紅開始;中年劃右,“檢查”不斷;晚年窗課,專攻行書。師從柳公權、鄭板橋、何紹基、黃山谷,七十餘年筆講不輟。
耕野中年畫竹,學鄭板橋兼得王森然先生粗竹技巧,以《朱竹墨蟬》問世;晚年多畫《清白世家》圖。
一九九九年一月,由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了《傅耕野書畫集》;2000年十一月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了《隨心集》文集。一九九八年秋,由傅耕野書寫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疊翠》石碑,立於居庸關道側。2005年5月,應浙江省人民政府邀請,傅耕野為杭州西湖靈隱寺、西湖龍井御茶園題匾,為浙江省子云軒藏畫閣繪《竹石》。同年秋,西湖靈隱寺「五百羅漢堂」建成,懸掛出傅耕野所寫的《五百羅漢堂》橫匾。

藝術世界

在北京書畫界,有一位仙風道骨且鶴髮童顏的人物,他就是因銀髯飄拂,而被譽為“美髯公”的著名書畫家傅耕野先生。
傅先生名功贊,字耕野,號“京華髯翁”,別號“長白布衣”,祖籍吉林,滿族正白旗人,父親傅謙豫曾任清朝戶部郎中,其後出任過駐法國的參贊和西班牙公使。值得一提的是傅謙豫先生極佳的文筆和在文史方面的造詣,都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後人。
耕野先生於1923年出生於北京,受家庭薰陶,從小就喜歡文史,對書畫有極濃厚的興趣。他的字畫雖以板橋為宗但並不局限於此,而是廣為涉獵,博採眾長———漢隸、黃山谷、柳公權、石濤、八大山人的筆法神韻,都是他追攝的對象,且能融古創新,形成自己章法嚴謹、講究意境、追求筆墨情趣的獨特風格。
先生現屆八旬,但仍擔任東方書畫研究社名譽社長、長白書畫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務,而且,擔任著多家書畫團體的顧問。頻繁的筆會和各種捐獻活動哪一次也少不了老人家。不久前,耕野先生又應邀為西湖靈隱寺的圓通寶殿、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題寫匾額11塊,同時為西湖新十景之一的“龍井問茶”書寫“龍井御茶園”、“北宋胡公之墓”等匾額6塊。

延伸老年

耕野先生雖然很忙,但精神矍鑠,身體硬朗,活得瀟灑。1957年錯戴了“帽子”,“文革”中又挨批鬥,長時間下放農村勞動,種種坎坷和挫折,他都泰然處之。布衣遮體,淡飯粗茶,安然自在,閒暇之際,觀鄉土自然景色,寄情於筆墨之中,分外消遙。談及年齡,先生說,人生誰也避免不了老。按醫學觀點來講,壽命不能無限延長,但卻可以延伸。這當然需要藉助醫學,更需要自身的努力。
延伸老年,就要更加珍惜時間,培養多種興趣愛好,不斷變換內容,使退休生活充滿新鮮感,可讀書看報,可繪畫寫作,可弈棋彈琴,可健身娛樂。最好是給自己的時間來個規劃,做到起居有常,飲食有序,活動有度。這樣就可能使老年生活豐富多彩。
延伸老年,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人生追求的美好境界。延伸老年,不是為了享受生活,而是要多做點自己想做並對社會有益的事。耕野先生以平靜而謙和的態度在延伸著自己的老年,耕野先生曾作《行止歌》一首:“不求名,不逐利;不著急,不生氣;定時睡,按時起;遠小人,近知己;講人情,重信義。”生活中的耕野先生確實如《行止歌》中所述,他每天堅持早睡早起,清晨散步,並天天寫字、作畫。他說寫字繪畫講求氣韻生動,精力集中,創作的過程如同練氣功一樣,周身上下氣脈貫通,從而達到強身健體之功效。在經濟大潮中,多少書畫家受金錢之累,整日奔波。而耕野先生卻在喧鬧中尋得一方淨土,仍潛心於筆墨之中,去發掘、創造更新的東西,正如他在一幅《墨荷圖》中所題:“本無塵土氣,自在水雲鄉,楚楚淨如拭,亭亭生妙香。”這正是耕野先生品格與藝術的真實寫照,也正是他的養生之奧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