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珍

傅家珍

江西永豐縣佐龍鄉靈岡村歐溪村人,名加琛,又名 家珍,字美琨,高小肄業 ,1908年4月24日出生。 1930年3月中旬, 傅家珍、袁佐龍(又名袁振亞)受中共贛西南特委委派,回永豐縣工作。1930年3月中旬,中 共 永豐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藤田召開,傅家珍在會上作了“關於當前 政 治 形勢的報告”,大會決定改中共永豐區委為 中 共永豐縣委,選舉傅家珍為縣委書記,接受贛西南特委領導。同月底,永豐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傅家珍被選為縣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

基本信息

江西永豐縣派溪傅氏族譜 江西永豐縣派溪傅氏族譜

姓 名: 傅家珍

性 別:男

民 族:漢族

籍 貫:江西永豐

出生年月:1908年

犧牲日期:1931年

簡介:

傅 家珍,字美琨,又名加琛,參加革命後改為傅家珍,東固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記載為胡或胡珍。贛西南文史資料:中 共 贛西南特委書記劉士奇給曾覺非同志的信中記載為“胡家珍”;中 共 贛西南特委代表李文林關於特委幹部履歷的報告文史資料記載:“胡×珍”;一些文史資料記載為胡珍,實際上就是傅家珍。 《永豐縣誌》記載民國七年(1908年)戊申四月廿四日辰時生,江西永豐縣佐龍鄉靈岡村歐溪小組人,傅翱修子,永豐縣佐龍塘邊村派溪庸成支系第29代裔孫,歐溪傅氏第四代裔孫。幼時其父翱修在縣城恩江鎮李家祠堂前與人合夥經營酒業,故全家居住在恩江鎮樹子架下興平鄉試館。

家珍自幼聰穎好學,但因其父早亡,家道中落,只能靠其母與人洗衣服的微薄收入維持其讀完國小,當他進入國中時,家境貧困,終於輟學。

他在國小讀書時,得到薛佐唐老師的教誨,開始接受馬列主義,接受新民主主義思想。1925年冬,經薛老師介紹,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入黨後,受黨委派到蘇聯學習,大革命失敗後回縣,參加永豐縣革命工作以及土地革命和工農武裝鬥爭。1928年在東固革命根據地時期,擔任中共吉安白沙區委書記。

1929年初,毛 澤 東 在興國縣長岡鄉燕子窩村召開了永豐、泰和、興國、寧都等縣的 黨 員代表會議,毛 澤 東在會上傳達了中共“六大”精神,作了關於國際形勢的報告,並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深入土地革命等問題作了理論上的闡述, 家珍以永豐代表的身份參加了會議。

1929年始在贛西特委從事革命工作,協助贛西特委建立工農武裝和贛西革命根據地,實行農村包圍城市,以武裝割據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正確路線。後來贛西、贛南、湘贛邊特委取消,合併成立贛西南特委,統一領導江西的革命鬥爭和工農武裝運動,實際上是當時的江西 省 委,因為江西 省 委當時已經被破壞。劉士奇同志擔任贛西南特委 書 記, 傅家珍在贛西南特委的領導下,有條理的開展革命工作。

隨後, 傅家珍回到永豐境內君埠上田村,參加了中共永豐區委擴大會議。傅家珍在會上傳達了“燕子窩會議”精神,指出了今後鬥爭的正確方向,從而使永豐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30年3月中旬, 傅家珍、袁佐龍(又名袁振亞)受中共贛西南特委委派,回永豐縣工作。1930年3月中旬, 中 共 永豐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藤田召開,傅家珍在會上作了“關於當前政治形勢的報告”,大會決定改 中 共永豐區委為 中 共永豐 縣 委,選舉傅家珍為 縣 委 書 記,接受贛西南特委領導。同月底,永豐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傅家珍被選為縣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

1930年3月22日至29日, 中 共 贛西南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吉安富田召開,正式選舉成立中共贛西南特委,劉士奇當選為 書 記。1930年4月在贛西南特委的領導下, 傅家珍接替金萬邦同志擔任贛西南特委東路行動委員會書記

1930年3月後不再擔任永豐 縣 委 書 記,由永豐人鄧子美接任 縣 委 書 記。當時,贛西南特委提出贛西南革命的任務是:一、擴大蘇維埃;二是徹底分配土地;三是擴大紅軍和武裝工農三者。江西省委巡視員江漢波(張懷萬)在巡視贛西南特委時,對贛西南特委的 革 命 任務只肯定了擴大蘇維埃和貫徹土地分配政策,明確反對劉士奇提出的“擴大 紅 軍 和武裝工農”的政策,並在會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江漢波又找到 傅家珍和陳東日同志談話的時候,也提出反對擴大 紅 軍 和武裝工農的政策、觀點,反對劉士奇的做法,遭到傅家珍和陳東日的堅決反對,後來江漢波被開除 黨 籍。後劉士奇回上海 中 央 匯報工作,並留在 中 央工作,特委提議由李文林接任贛西南特委 書 記 職務。

1930年4月, 傅家珍(胡珍)擔任中共東路行動委員會 書 記。

1930年5月後, 組 織上重新安排 傅家珍工作,到贛西南特委工作。當時贛西南特委由李文林接替劉士奇任特委 書 記,1930年6月,李文林上報 省 委 關於贛西南特委幹部履歷報告時指出:“傅家珍(胡×珍),江西永豐人,男,二十七歲(實際是22歲),高小學生,1926年 入 黨,1928年擔任白沙區委 書 記,1929年參加贛西南特委工作,現在擔任東路行委 書 記。對他的批評:對 黨 的信仰深刻,工作一樣努力,目前策略也相當了解,缺點是太過呆板個性又強”,這充分肯定了傅家珍的歷史貢獻和革命精神,這是對他的誠懇的評價。傅家珍任贛西南特委委員,接替金萬邦同志擔任贛西南特委東路行動委員會 書 記 後, 領 導 永豐、寧都、東固、樂安等紅色 革 命 根據地工作。

1930年7月上旬  根據 中 共 贛西南特委軍事會議決定,由贛南工農 紅 軍 第四、十一、二十、三十縱隊和贛西南赤衛總隊指揮部下轄的東、西、南、北4路縱隊在吉安陂頭村合編為中國工農 紅 軍 第二十軍(簡稱 紅 二十軍),曾炳春任 軍 長,劉士奇任 政 治 委員,劉澤民(劉沛雲)任參謀長,蕭以佐任 政 治 部主任,下轄4個縱隊,共2500餘人,2000餘支槍。第一縱隊由贛南工農紅軍第二十縱隊和南路縱隊組成,蕭大鵬任縱隊長,陳奇涵任 政 治 委員;第二縱隊由贛南工農紅軍第十一縱隊和北路縱隊組成,陳伯鈞任 政 治 委員;第三縱隊由贛南工農紅軍第四縱隊和西路縱隊組成,龍超清 政 治 委 員;第四縱隊由贛南紅軍第三十縱隊和東路縱隊組成,楊鬥文任縱隊長,傅家珍(胡珍)任 政 治 委 員。紅二十軍成立後,劃歸紅一軍團建制,活動於贛西各縣。(《中國 共 產 黨 贛州歷史大事記(第一卷)(1919-1949)選載之十九)

1930年9月16日  中共贛西南特委東路行動委員會發出《為肅清 A B 團告 革 命 民眾書》。在此之前,中 共 中 央 提出加緊反對取消派和廣泛地開展肅反工作。從1930年上半年開始,根據 中 共 中 央 指示,贛西南蘇區首先開展反對所謂 A B 團的鬥爭。

1931年3月18日, 蘇區 中 央 局在寧都青塘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傳達 共 產 國 際“十月來信”(1930年10月 共 產 國 際 執委會通過的《關於李立三路線問題給中 國 共 產 黨 中 央 委 員 會 的信》,載《 共產 國際有關中國 革 命 的文獻資料》第2輯。)。這次會議是在六屆四中全會開過兩個多月以後舉行的,贛西南蘇維埃政府 主 席 肖道德和胡家珍(傅家珍)、戴辰生由滬返贛,帶回了國際的“十月來信”,所以決定先傳達國際來信精神。會議由 中 央 局代理 書 記 項英主持並作了《接受 共 產國際來信的報告》,經過討論,表示“一致地接受國際來信對於中國 革 命 的指示”。(《蘇區 中 央 局報告》,1931年7月8日。)這次會議,雖未傳達和貫徹六屆 四 中 全 會 精神,但由於國際“十月來信”是 王 明 篡奪 中 央 領 導 權的尚方寶劍,又是他如法泡製的起“綱領作用”的小冊子《兩 條 路 線》即《為 中 共 更加布 爾 塞 維 克 化 而鬥爭》的主要理論依據,所以實際上為 王 明 的 “左” 傾路線向 中 央 蘇 區 發展鋪墊了基礎。

二七會議在吉安縣陂頭舉行時,會上討論了 攻 打 吉安城的方案,並進行了部署,贛西南特委前委為 攻 打吉安的工作確定計畫和進攻方案。由此,傅家珍指 揮 紅二十軍第四縱隊轉戰沙場,指揮工 農 紅 軍 二十軍第四縱隊開展了 九 打 吉安的戰鬥。1931年傅家珍在部隊轉移的過程中,遭遇敵人埋伏,不幸犧牲於永豐縣七都鄉的楓樹下,年僅23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