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側頭痛

頭痛常常被誤認為偏側頭痛,這是病名的誤導。其實偏頭痛是指頭部反覆發作的血管性頭痛,其中只有一部分的人表現為偏側頭痛;而兒童表現為偏側頭痛的並不多見。偏頭痛是指頭部反覆發作的血管性頭痛,是神經系統較為常見的一種病,也是引起兒童頭痛較為常見的原因。

偏頭痛可見於任何年齡的兒童,特別是青春期前後的女孩,它的發病率在6-12歲;2-5%;14歲左右是10%;成人是10-30%。目前認為該病與遺傳有關,雙親都患偏頭痛,其子女患頭痛的約占70%;單親患偏頭痛的,子女的患病機會約50%;單卵雙胎共同發生率為50%以上;因此65%-90%的患者有家族史。偏頭痛是人類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但其發病的機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20世紀80年代,由於非侵入性腦影像學的出現,偏頭痛的研究有了重大進步,普遍認為偏頭痛的發病起源於大腦本身,與腦的興奮性增加、離子通道異常、擴展性皮質抑制、中樞疼痛處理通路障礙及神經遞質系統異常等有密切關係。本病發病機制複雜,近年傾向於焦慮、抑鬱、不如意、羞怯、恐懼、憤怒、敵意、緊張、疲勞、耀眼的光線、激素分泌波動以及一些食物如朱古力,乳酪,柑橘,酒等等,誘發因素作用於中樞神經後,經單胺能通路產生神經遞質變化,繼之激活血小板引起5-HT和血栓素A2的釋放和耗竭,相繼產生顱內外血管的收縮及擴張,擴張管壁由於吸附5-HT產生血管過敏,加之組織胺、緩激肽等參與,發生頭痛及其神經性血管性反應。

(1)偏頭痛:頭痛發生前常有10~30分鐘前驅症狀,在頭痛對側視野中出現閃輝性暗點,全身不適或言語障礙、手指、口唇麻木等;此後在前額或頭頂部突然出現搏動性劇痛,逐漸向眼窩部、頭頂部蔓延,眼球後部出現劇烈疼痛,伴噁心和嘔吐。2~3小時後症狀減輕,可入睡,或出現興奮、欣快和空虛感。
(2)偏癱性偏頭痛:反覆發作,時發時愈。偏頭痛發作後出現偏癱昏迷或眼球震顫。發作後完全恢復,不留後遺症。系椎—基底動脈供血障礙。
(3)伴隨性偏頭痛:整個發作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連貫性。發作時道德出現視覺障礙,繼之出現感覺障礙,延及一側手或口周,伴有皮質性感覺喪失,實體覺喪失、言語表達性失語或感覺性失語。歷時約30~45分鐘,偏頭痛出現後視覺、感覺障礙均消失。疼痛由枕葉向頂葉、顳葉擴散。系大腦皮質的血管運動功能紊亂,多見於缺血性發作或局灶性癲癇。
(4)Sluder氏顱—面血管性疼痛:陣發性疼痛,累及眼眶及其上、下區域,不超過中線,常固定在單側,伴Hrner氏征、結膜充血、流淚、單側流涕。每日或數日發作一次,3~6周緩解,多再發。
(5)眼病性頭痛:頭痛局限於眼眶、前額或顳部。①青光眼:急性發作時出現眼痛、頭痛、噁心、嘔吐、出汗、結膜充血、角膜混蟲、瞳孔散大、視力下降、眼壓增高;②屈光不正:頭痛呈緊張性,因注視過久而加劇。系遠視或散光造成眼過度疲勞,眼外肌、額、顳枕部肌肉持續性收縮所致;③眼緊張性頭痛:長時間閱讀、凝視等過度用眼,造成局部肌肉持續收縮所致,休息後自發緩解。
(6)耳源性頭痛:疼痛以中耳、乳突為核心,位於耳周或枕部,流膿時相對症狀輕。伴乳突壓痛或中耳牽拉痛。
(7)口源性頭痛:顳頜性關節病在局部有疼痛,張口時軋軋作響,疼痛加劇,下頜關節偏向病側;牙源性頭痛起源於病牙部位,呈持續性的灼痛或跳痛,臣位及睡眠時加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