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芝

假芝

假芝從廣義上理解,指的是假芝屬所有的品種,假芝屬包含了二十多個品種。假芝屬的子實體一年生,有柄,少數無柄,革質、近木栓質到木質。菌蓋半圓形、近圓形或其他形狀,表面平滑或具瘤狀物,有或無同心環紋,有皺或平滑;無光澤,少數有漆樣光澤,從淡黃色、土黃色、淺褐色、紅褐色、褐色、黑褐色至黑色;菌肉呈黃褐色、褐色至黑褐色,少數種類呈白色至淡白色,有些種類傷後變紅色,漸漸變至黑色;菌管單層;管口圓形或三角形;管口直徑大小不等。皮殼構造不規則。菌絲系統多數種類是三體形,少數種類為二體型。前者系由生殖、骨架、纏繞三種菌絲組成,後者缺乏纏繞菌絲。擔孢子近球形到球形,少數種近橢圓形,雙層壁,內壁有或無小刺。

基本信息

菌類簡介

假芝假芝
擔子果一年生,有柄,木栓質。菌蓋近圓形、近腎形或半圓形,寬2-10cm,厚3.5-16mm,表面灰褐色、污褐色、暗褐色至黑褐色或黑色,無似漆樣光澤,有顯著的縱皺和同心環帶,輻射狀皺紋不顯著,具細絨毛;邊緣鈍或呈截形,有時薄,波浪狀,稍內卷。菌肉呈淡褐色或較深的灰色,有時呈污白色,但比菌管色淡,厚1.5-10mm;菌管暗褐色或深褐色,長2-6mm;孔面顏色變化大,從污白色到暗褐色;管口近圓形,有時呈不規則形,每毫米4-6個。菌柄側生或偏生,圓柱形,往往彎曲,與菌蓋同色,光滑,長1.5-10cm,粗2-14mm,有假根,有時分叉。皮殼構造由交錯的薄壁菌絲構成,呈淡褐色,在切面上看到有圓形、長形或不整齊的菌絲構成假薄壁組織,其下形成蜂窩狀透明菌絲組織,圓形者直徑5-6μm,長形者長約7μm,後者有隔膜。這種皮殼構造與圓胞皮殼型近似。
菌絲系統三體型:生殖菌絲透明,薄壁,分枝,波曲狀,直徑3-4.5μm;骨架菌絲微帶淡黃褐色,厚壁到實心,具樹狀分枝,有居間菌絲,骨架乾直徑3-4.5μm,分枝末端形成鞭毛狀無色纏繞菌絲;纏繞菌絲無色,厚壁,分枝,直徑1.5-2μm。
擔孢子近球形,雙層壁,外壁無色透明,平滑,內壁淡黃褐色或近無色,有微小刺或小刺不清楚,9.5-13×9-12.5μm。

生態環境

生於林中地上或埋藏在地下的腐木上。

分布地區

模式產地

薩摩亞

境內分布

福建,海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

國際分布

日本,馬拉西亞,菲律賓,薩摩亞。

藥用價值

味淡,性平,無毒,入腎、脾胃經,健胃消食,滲濕堅腎。可用於胃脹納差、腎虛、腰酸。主要用於腎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腰腎部疾病、急慢性腎炎、腎水腫等多種腎臟疾病。

食用方法

水煮法:將假芝切片或打碎,每次20-30克,放入砂鍋內,清水浸泡半小時,3碗水煮(熬)至1碗水,稍溫後服下,早晚各一次,可連續煮服4次即可丟棄。空腹喝效果更佳。若養生保健用,可加適量的蜂蜜或冰糖,味更佳。

討論

關於此種與A.subrugosum兩個種是否是同一種的問題,分類學家們各持不同的概念。Corner(1983)承認A.rugosum將A.subrugosum作為前者的同物異名。Furtado(1981)承認A.subrugosum,認為除非研究了A.rugosum的模式標本,否則不予接受,他認為兩者有是同一個種的可能,並認為A.rugosum是在文獻中引證最多的名稱,他推斷Patouillard,Bresadola,Lloyd以及其他人可能都已知道BlumeetNees(1826)鑑定爪哇產的Polyporusrugosus的概念,不能確定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找到它的模式標本,也沒有找到它的原始資料,然而BlumeetNees發表的Polyporusrugosus的圖畫指出A.subrugosum有是同物異名的可能性。Cunningham(1965)記載此種的特徵是菌蓋小,具長而細的菌柄,擔孢子球形,直徑11-14μm。Furtado(1981)記載此種的菌蓋皮殼構造是圓胞皮殼型,厚40-100mp。上層暗褐色到鐵鏽色,這一層由厚壁菌絲到半實心菌絲構成,臨近層呈假薄壁組織,由稍加厚的菌絲組成,淡黃褐色到暗褐色的幼時皮殼構造呈短擬子實層型,老時則呈圓胞皮殼型。Corner(1983)記載A.ru-gosum的皮殼構造具一層垂直於生殖菌絲的膠粘層,長1-3個細胞,淡黑褐色,厚90-130μm。沒有或很少為纏繞菌絲所穿過,末端細胞12-45X6-11μm,近棍棒狀,內層細胞粗4-10μm,他又記載此種在馬來西亞森林中是最普通的假芝之一,採集中常常被忽視。其擔子果的形狀,大小,皮殼的發育以及擔孢子的大小變化都很大,有可能多年生,老的菌蓋邊緣呈階梯狀,菌管不成層,生長在不良季節時會產生不規則的小瘤,甚至手指狀,幼小菌蓋薄,柔韌,褐色,有樹脂,黏,與暗黑色的老菌蓋易區分,菌蓋組織通常緊密,呈氈狀,不易分離開,但有些標本呈疏鬆組織,易分離開。關於這個種的擔孢子大小,Corner記載擔孢子差異很大,其直徑從6.5-7.5μm,7-8μm,7一gμp,7一10X7.5一9μm到10一12X8.5-10μm,同時他還記載擔子果幼期的菌柄、菌蓋邊緣、管口以及菌肉受傷後很快變成血紅色,後變褐色,最後變黑色。
作者在這裡接受Corner(1983)的概念,承認A.rugosum並將A.subrugosum作為前者的同物異名。作者參考了FH的G.subrugosum選模式3364sheet,其菌蓋近圓形,黑色,有環紋,寬約6.5cm,菌柄中生,長約16cm,粗約1cm,擔孢抱子9.7-10.5X7.5-μm,無小刺,淡褐色,它基本上與中國的標本相似。RyvardenetJohansen(1980)曾研究過此號標本,認為它等於A.rugosum。又參考了FH的3358sheet(PatouillardHerb.)516,H990,3H08(G.rugosum)三號標本。而516號標本的擔孢子8.3-9.7×7.5-8.3μm,無小刺。同時參考了O標本館的102/78的A.rugosum標本。其標本的菌肉中有黑色殼質層,呈灰白色,老後變暗,菌柄側生而分枝,擔孢子9-12×6-9μm,皮殼構造不規則。根據以上參考的外國標本,兩個種的內外部特徵基本一致。與中國的標本也比較符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