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氏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倫文敘出任安南充正使,因丁外憂沒有上任。 倫明:(公元1872~1942年),字哲如,又字喆儒;廣東東莞人。 倫明於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病逝於廣州,終年七十一歲。

倫[倫,讀音作lún(ㄌㄨㄣˊ)]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下伶官伶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炎黃時期,黃帝身邊有位伶官叫領伶倫。
相傳,伶倫是中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黃帝命令伶倫來制定音律,他便從大夏的西邊一直走道崑崙山北,才在山後發現了一種適宜於做律管的竹子,他採伐了一些筆直而且厚薄均勻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長的管,將它吹出的聲音定為黃鐘律。然後按比例製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帶到崑崙山下,然後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
據說,雄鳳能叫出六種聲音,雌凰能叫出另外六種聲音。鳳凰的這十二種聲音正好與他製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音相同。伶倫將十二樂律的奇數各音叫作“律”,偶數各音叫作“呂”,合起來就叫做“律呂”。十二律樂律正好是一個八度的音程。然後,伶倫又製作了十二口編鐘,使它們同宮、商、角、征、羽相配合。
這些工作完成之後,黃帝便於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當太陽出現在奎方位的時候,由伶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樂舞的名字叫《鹹池》。樂舞獲得極大的成功,開創了人間的音樂歷史。黃帝非常高興,賜伶倫以名為姓,稱為倫氏。伶倫的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倫氏。
以後,世代掌管宮廷音樂的官員,皆被稱為“伶人”。伶,成為歌舞藝術演員的別稱。
第二個淵源:同“論氏”,源於藏族,出自古代土番國大相(論)蕃唐噶爾(論氏)世家,以祿東贊、論弓仁為代表,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改姓為氏。據部分倫氏史料記載,論氏改“論”為“倫”。
第三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族古姓,屬於以氏族稱謂漢化為氏。(人數極少,有待考證)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烏古倫氏,又作烏色里氏,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金國時期女真族烏古倫氏部落,在明朝時期改稱烏庫理氏,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為“細鱗鯪魚”。 烏古倫氏部落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字單姓有商氏、劉氏、烏氏、倫氏、李氏、訥氏、桑氏等。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
①滿族格倫覺羅氏,滿語為Gerungioro Hala,出自覺羅氏世家。據史籍《清朝通志》的記載載:“宗室、覺羅之外,有民覺羅氏。其族屬之眾者,冠以地名,如伊爾根、舒舒、西林、通顏之類;散處者,上加民字以不同於國姓也。”在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也說:“覺羅為滿洲著姓。內有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阿顏覺羅、呼倫覺羅、阿哈覺羅、察喇覺羅、嘉穆瑚覺羅、格倫覺羅等氏。其氏族繁衍,各散處於穆溪(今地待考)、葉赫(今吉林四平)、雅爾湖(今地待考)、烏喇(今吉林永吉)、瓦爾喀(今吉林琿春河流域)、松阿里烏拉(松花江)、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阿庫里河流域)、佛阿喇(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哈達(今遼寧開原、西豐)、汪秦(今地待考)等地方。另外,錫伯族也有覺羅氏,備考。”格倫覺羅氏的後裔子孫,在清朝末期有冠漢字單姓趙氏、倫氏、呼氏、金氏者。
②滿族呼倫覺羅氏,滿語為Hulungiolo Hala,出自覺羅氏世家。同上,呼倫覺羅氏的後裔子孫,在清朝末期有冠漢字單姓趙氏、倫氏、呼氏、金氏者。
第四個淵源:源於達斡爾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呼倫貝爾氏族,屬於以氏族稱謂漢化為氏。(為數極少,有待考證)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達斡爾族呼倫貝爾氏,以地名為氏,世居黑龍江流域。後滿族亦引以為氏,滿語為Hulunber Hala。呼倫貝爾氏后冠漢姓有呼氏、倫氏、貝氏、崔氏等。
第五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努特倫氏族,屬於以氏族稱謂漢化為氏。(為數極少,有待考證)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努特倫氏,世居蒙古喀喇沁草原。後滿族亦引以為氏,滿語為Nutelun Hala。努特倫氏后冠漢姓有倫氏、曹氏等。

二.遷徙分布

今在廣東省的南海市、高要市、江門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遼寧省的瀋陽市、河北省唐山市和秦皇島市、山東省的莒縣、壽光、聊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河南省的湯陰縣倫黃村等地區,均有倫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南海縣:南海歷史悠久。早在六千年前,就孕育出新石器時代的“西樵山文化”。千百年來,南海人民在這裡辛勤勞作、開基拓業,創造出燦爛的文明,農業、手工業、商業曾盛極一時。進入近現代,更是名人輩出,湧現了康有為、陳啟沅、詹天佑、鄒伯奇、黃飛鴻等一大批熠熠生輝的傑出人物。隋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設定南海縣,縣署設廣州。唐屬廣州都督府。北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屬廣南東路,五年屬廣州。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屬廣東道廣州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屬廣州府。清屬廣東省廣州府。1911年辛亥革命後屬粵海道。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縣署遷佛山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廢道後直屬省。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屬中區綏靖公署,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屬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期間,縣治曾遷九江西岸。1950年3月成立縣人民政府。1951年1月經政務院批准,佛山撤鎮設市,南海縣與之分治,縣人民政府仍駐佛山市城區。1950年1月~1952年11月屬珠江專員公署;1952年11月~1956年2月屬粵中行政公署;1956年3月~1958年11月屬佛山專員公署;1958年11月~1959年1月屬廣州專員公署;1959年1月~1967年3月屬佛山專員公署;1967年3月~1968年3月屬佛山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軍管;1968年3月~1979年3月為佛山專區(1970年10月起改為佛山地區)革命委員會管轄;1979年3月~1983年6月屬佛山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6月,廣東省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佛山地、市合併,南海縣隸屬於佛山市。1988年7月,經國務院同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桂城鎮。1992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南海縣,設立南海市,省直轄,佛山市代管。2002年12月8日國務院同意廣東省調整佛山市行政區劃,同意撤銷縣級南海市,設立佛山市南海區。以原縣級南海市的行政區域(不含南莊鎮)為南海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南海大道。

四.家乘譜牒

倫氏族譜重修本,著者待考,2003年計算機雷射製版膠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佛山市圖書館地方文獻室和山東莒縣圖書館

五.歷史名人

倫次陸,字鴻漸,號羽儀,先汴人。生於宋淳熙乙丑歲六月十五日,宋寶慶乙酉科舉人,丙戍科進士,官至儒林郎,特授廣東廣州府教諭,終於宋淳佑丁酉歲七月初八日,享壽九十三歲,葬於封川縣崗口石燕山。原配何氏,誥封宜人。生於宋淳熙丁卯歲七月十六日,終於宋淳佑丙戌歲二月十五日,享壽八十歲,合葬在封川縣崗口石燕山。祖祠建在南海黎涌鄉,其生四子,長子:倫樂靜,遷居順德石啃鄉落藉,丁財一向平穩,離祖祠僅十里遠,鹹豐歲辛酉科東莞倫常得中第六十三名舉人是其開支,三子:德輔,一向落藉南海黎涌鄉,離始祖祠甚近。明朝倫文敘父子四元是其所出。
倫文敘:(公元1466~1513年),字伯疇,號遷岡;南海黎涌人(今廣東佛山),著名明朝大臣。
明孝宗在位期間,勤於理政,選用賢臣,當時被任用的徐漙、劉建、李東陽、謝遷、王恕、馬文升和倫文敘等人,都是正直忠誠的大臣,在弘治一朝發揮了較大作用。
倫文敘自幼家貧失學,附近何塾師見憐,免費收為學生。因性聰敏而又勤學,每試必列前茅。其後塾師年老病逝,倫文敘因而失生,但仍一面操持餬口,一面專心鑽研經典。
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二十三歲的倫文敘以儒士身份到省就試,中高等肄業入太學。
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倫文敘三十三歲時在京參加考試,列第一(會元)。在參加殿試時又名列第一(狀元),遂衣錦還鄉祭祖。後不幸遭受奸臣陷害而下獄。後來平反昭雪,官復翰林院編撰之職。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倫文敘出任安南充正使,因丁外憂沒有上任。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恢復翰林院原職,先後充經筵講學官,及右俞德、翰林院侍講等職。每進講,必闡發理奧,啟迪君心。不久,升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侍講,讀到“舜有臣而天下治”一節,語多規諷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倫文敘受命纂修玉牒(皇室族譜),記載精竅,文辭豐蔚豪宕。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倫文敘出任順天府主考,是年病逝於京師,終年四十七歲。
倫文敘性格溫純,與物無競,常以書史自娛,平日手不釋卷。他為文宗尚韓愈和楊雄,有理致,辭藻溢發,學行才器,為世人所重仰。著有《迂岡集》十卷。
十分難得的是,倫文述的三個兒子均先後考中進士,留下“一門四進士”的佳話:長子倫以諒高中探花,次子倫以訓高中榜眼,而三子倫以銑則殿試及格,考獲進士名銜。
倫 明:(公元1872~1942年),字哲如,又字喆儒;廣東東莞人。著名近現代藏書家、版本學家。
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鄉試舉人,畢業於中國第一大學京師大學堂。歷任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師範大學、嶺南大學等校教授,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編纂委員,廣東省立圖書館副館長等職。
倫明治學除詩文外,尤致力於目錄版本學,曾應邀往日本鑑定古書,為我國現代版本學家。倫明認為,清乾隆年間的四庫館纂修諸臣不識版本,又經常胡亂刪改,造成多處錯誤,故於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纂寫了《讀四庫全書芻議》,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撰寫了《擬印四庫全書之管見》一文。
倫明藏書至富,約有四百數十箱,分貯於北京、廣州兩地。所藏大部分為清朝著述,其中以單行本、初印本、罕傳本、名家批校本為多。
“七七事變”後,倫明南返隱居故鄉,致力於校勘群書。題自校圖書詩有“千元百宋為吾有,眼倦燈昏擱筆初”之句。校勘之餘,仍吟詠不輟。所撰《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陸續在《正風》雜誌發表,直至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始輯入《矩園餘墨紀書畫絕句》內排印刊行。
倫明病逝後,將廣州藏書全部讓於廣東省圖書館。北京所藏部分,於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全部歸北京圖書館。
倫明與北京書肆通學齋主人孫殿起(字耀卿)以書為友,成莫逆交。其所藏精品多經孫氏採購。因之,倫氏出資開設通學齋書店於和平門外之新華街。孫殿起任經理,倫氏指導其經營方向,如何為學術研究服務,二人相互砥礪切磋,志同道合。孫殿起在經營中特別留意《四庫》未收之書和《四庫》以後的著作,作了大量記錄,輯成《販書偶記》二十卷,以及《叢書書目》、《清代禁書知見錄》、《琉璃廠小志》等書,頗為學術界所稱讚。
倫明每遇珍本秘笈,如不能購得者,則設法假借抄寫,為他抄書的經常有二、三人,修補書者一人。所抄之書皆親手校訂,凡每得一書如獲至寶。稍有損傷則重加裝修,數十年如一日。
倫明生平著有《孔子作孝經證》、《漁洋山人著書考》、《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版本學》等書。
倫明於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病逝於廣州,終年七十一歲。
倫品卓 清朝(1677年)前後,任南康知府(今江西星子縣),與姚啟聖重修白鹿洞書院(有歷史記載)。
弘治皇帝御賜:倫文敘父子一家為:“中原第一家”,及“文章四海無雙士、翰院中原第一家!”
倫氏宗祠聯:“一門四進士名垂青史、千古多豪傑光照後人”,橫批:“無與倫比”,以此來緬懷、紀念我們的先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