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詞回收

一種語言現象,指借詞經過一段較長時間後又被作為外來詞為原出借國語言回收的現象

基本信息

借別人的東西總是要還的,唯有借別國的“詞”卻可以不"還”,如果別國要用,只能是再來"借”。這種把借出去又借回來的現象叫做“借詞回收”。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詞在國外轉一圈,再回來就變得面目全非了
太平洋西部沿海有一種極猛烈的風暴,本來沒有專用名詞,我國廣東人只是籠統地叫它“大風”。後來歐洲的航海家來到中國,從廣東人嘴裡自然而然地學會了這個詞,可是這個詞在外語裡該怎么寫呢?當時航海家採用了音譯法,廣東人的“大風”念[taifuη],於是就成了英文的typhoon、法文的typhon,等等。這個外文詞不久又傳回中國北方,北方人說的“大風”(dà fēng)和廣東人的發音不一樣,所以想不到這個詞是當初的“國產貨”,而是把它當作“進口貨”處理,又用半音譯和半意譯的方法譯成了“颱風”。 我們國家的名稱大約是在公元前被印歐語言借去用的。當時的朝代是“秦”,印歐語把它拼成 cin,再加上他們語言裡的詞尾-a,於是就成了 cina,現代英語寫成china( 俄語的“中國”不是這樣來的,китаЙ是“契丹”的意思 )。許多年以後 ,中國人看到歐洲人對自己的稱呼很怪,因為已經想不到這就是“秦”字,所以又把這個詞借了回來,音譯成“支那”。 這兩個例子代表了“借詞回收”的兩種基本類型,一個是由方言造成的(颱風),一個是由歷史造成的(支那)。
一個詞在世界各種語言裡長途旅行,這是很常見的事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