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逼式新聞

倒逼式新聞

倒逼式新聞,是一些被曝光的社會公共事件迫使有關部門對該類社會問題的關注,從而出台解決措施。“倒逼”式新聞本身加上新聞背後的民意所向,共同形成一種力量,它讓那些躲著、拖著改革者不得不打起精神來去解決現實存在的社會問題。

思維方式

徐武事件:倒逼精神衛生法出台徐武事件:倒逼精神衛生法出台

倒逼式新聞引發全民熱議,並引發政府行動。這種由果溯因,由表象追問癥結的思維導致“民推官動”。 

“倒逼”不過是“迫使”、“推動”等老詞的升級版。一個“逼”字,多了幾分凌厲與危急,再加一個“倒”字,強化了反常規、逆向促動之義。大凡到了“倒逼”的程度,通常新聞事件很轟動。人們對突發負面新聞表示震驚及痛心,但也明白,“冰凍三盡非一日之寒”。或是某一偶然的“不速之客”觸及原有體制痼疾,喚起公眾警醒,“必須有所改變”,這樣的焦慮心態換一個角度看,也是公眾對相關改革應提速的熱望。

網路熱詞

事件

小悅悅事件:倒逼社會道德建設小悅悅事件:倒逼社會道德建設

2011年某網站推出“10個令人心碎的民間倒逼事件”中,“郭美美事件:倒逼公共慈善透明”,“徐武事件:倒逼精神衛生法出台”,“小悅悅事件:倒逼社會道德建設”,“血色校車事件:倒逼校車安全管理”,“7·23動車事故:倒逼中國鐵路改革”,“大連PX事件:倒逼生態環境保護”等。

2012年4月廣州,“有毒膠水”令數十名年輕工人突然暈倒,出現喪失記憶、目光呆滯、手腳發抖等症狀,這些年輕工人被確診為職業性急性重度1,2-二氯乙烷中毒。廣州膠水中毒事件倒逼用工環境改善,該市對以箱包皮具製鞋企業為主的職業中毒隱患進行集中排查,15人被刑拘,3000多家企業受到行政處罰。

倒逼句式

“義大利打假倒逼中國品牌意識”,“公開"三公"經費倒逼政府養廉”,“雲南大旱倒逼節水立法提速”,“醫保支付制度倒逼公立醫院改革”,“成本上漲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網路輿論倒逼中國改革”等。

社會作用

引發思考

7·23動車事故:倒逼中國鐵路改革7·23動車事故:倒逼中國鐵路改革

“倒逼”式新聞本身顯示出公眾並未停留在對個案新聞事件的震驚與氣憤上,而是開始反思如何從體制機制上避免類似悲劇的重演。事件最初引發的憤怒、指責等情緒漸漸褪去,激情讓位於理性,公眾對問題的性質、原因、化解之道等,大體達成了共識。人們越來越明白,如果不從體制機制上尋求治本之路,“有毒膠水”很可能換個時間或地點而擊中另一群無辜工人,大旱之災很可能令更多的農田顆粒無收,“三公”經費很可能變換各種“馬甲”與公眾“躲貓貓”,諸如此類。

推動政府改革

“倒逼”句式新聞中,或多或少含有簡單線性思維成分,而現實矛盾的化解遠非1+1=2那么簡單。以2011年“10個令人心碎的民間倒逼事件”為例,其中只有少數幾個事件確實倒逼出了新規新政的出台,而更多事件的後續意義仍停留於拉響警報,短期內還看不到立竿見影的化解希望。

“倒逼”式新聞在一步步改變著現實。明智的改革者應珍視公眾的克制和忍耐心態,最好不要讓同類負面事件接連刺激公眾。要知道,一次次“倒逼”式的呼喚可能會消減公眾“給政府改革一段時間”的耐心。改革需要時間,但將公眾的焦慮與克制維持在適當限度之內,則取決於改革的實際進程是不是讓公眾看到了希望與信心。

雙語解讀

Reversedcoercingnews倒逼式新聞dǎobīshìxīnwén
Forcingrelevantauthoritiestofocusonsocialissuesandtoworkoutsolutionsbyexposing

socialproblems.

(互動百科與《環球時報》英文版聯合推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